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际关系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813834
  • 作      者:
    谭昆智,杨力著
  • 出 版 社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作者简介
    谭昆智,广州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公共传播学系副教授.公共关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共关系学,市场营销学、组织文化和组织行为学等方面的教学、研究与开发工作。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10余部。2006年5月,荣获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颁发的“中国公关教育20年突出贡献奖”。兼任广东省公共关系协会副秘书长、广东社会学学会潜能开发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南方发展研究院健康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纵横四海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总监。
    杨力,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文化传播系讲师。主要从事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经营与管理、公共关系学、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应用写作、对外汉语等方面的教学、研究与开发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Relation)主要是指个人关系或私人关系,即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这一概念从个体关系的角度概括了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个人在生产、生活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公共关系(PuhlicRelation)则是指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它本质上是组织机构与相关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与沟通,即运用现代传播沟通手段,建立并完善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交流,促进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为组织优化社会环境,并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
    人际关系是每个人职业生涯中最为重要的课题,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舒心工作、安心生活的必要条件。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人才竞争,每个人的自我意识都比较强,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我们更应该在人际关系方面调整好自己的坐标。
    《人际关系学(修订第2版)》详细介绍了当前人际关系学的最新动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
    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当代人际关系交往的特点、问题和根源,
    为人与人之间的理想交往提供了有益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1.以他人为镜。以他人为镜,从与别人的比较中认识自己。例如,一个普通中学的高才生会高估自己的实力,因为他的交往对象都落后于他。而当他跨进精英荟萃的大学校园,尤其是名牌大学时,很可能一下子失去自我,昔日的光辉不见了,突然发现自己那么默默无闻,甚至常常低估自己的实力和能力。
    人们还能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来了解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在社会中的地位,并参照别人的评价客观地认识自己,解决“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同时,人际比较是促进人们认识自我的基本途径。
    2.自我实现。每个人都希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华和优势,同时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注目和赏识,进而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一切都依赖于别人,必须与别人发生关系。自我实现并非个人奋斗,而要依靠他人,受群体约束。只有在与他人的相互联系中,个体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只有自我目的与群体活动目标一致时,自我实现才成为可能。(三)人际比较的激励作用与操作方法
    l.人际比较具有激励作用。在当前的社会组织中,在劳动报酬上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组织成员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与他人所获工资的对比来评价自己所获得的工资的,并且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行为都受这种比较的影响。正是注意到管理中的这些问题,美国心理学家斯塔希·亚当斯于1976年提出了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指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们往往通过与他人所受待遇的对比来评价自己所受待遇的公平性程度。一个人会把他所获得的收益(如薪资、福利、工作条件和工作认可等)与他认为的自己所付出的投入(如努力、经验、受教育水平和能力等)两者之比同作为参照的其他人的同一比率来进行比较,并依此来判断自已是否得到公平对待。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人际关系学概论/1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2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特点/12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与变革/22

第二章 人际关系的功能/39
第一节 信息沟通功能/40
第二节 心理保健功能/55
第三节 相互激励功能/66

第三章 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81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形成/82
第二节 入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93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102

第四章 人际关系的类型/115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主体分类/116
第二节 人际关系基础分类/126
第三节 人际关系性质分类/
第一节 平等民主原则/162
第二节 互利共享原则/169
第三节 至诚至信原则/179
第四节 激励相容原则/192

第六章 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207
第一节 人际交往及其心理障碍/208
第二节 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消除/222

第七章 人际交往的艺术和技巧/235
第一节 人际交往理论/236
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协调/249
第三节 人际交往的技巧/264

第八章 人际关系的评估/283
第一节 人际关系评估的意义/284
第二节 人际关系评估的方法/299
第三节 人际关系评估的经济价值/315

第九章 网络社会中的人际关系/335
第一节 网络社会与网络伦理/336
第二节 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354
第三节 网络人际交往的调适与重构/361
参考文献/378
后记/38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