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并非只是“宏大叙事”,它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正所谓“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最早使用“现代化”概念的美国社会学大师帕森斯就是从个人观念与行为的角度提出问题的,他的得意门生英克尔斯关于人的现代化特征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也闻名于世。沿袭传统的观念和行为习惯,肯定不是现代的人;那么,一反习惯、紧跟时尚就是现代的人吗?恐怕也未必。每天醒来都能遇到以前见所未见,或闻所未闻的新事,我们怎样面对?在瞬息万变的场域中,我们还能寻找到值得信守的恒常之物吗?在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里,我们的精神家园又在哪里?我们对所有这些领域都充满了困惑!
现代化当然不是我国所独有的,恰恰相反,西方发达国家早在我们之前就已经完成了现代化。它们的现代化进程其实是世界“近代史”中的事情。到了现代,它们那里已经在探讨乃至出现“后现代”了(也有人把“后现代”视为真正的“现代”)。显然,“现代”、“后现代”并非只有它们在字面上所体现出的“时间”蕴涵。同时,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在先,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的现代化在后,那么,后发国家的现代化究竟是不是“西化”,又成了悬而未决的难题。
在中国,相对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现代化”概念,“现代性”概念就没有那么普及、那么流行了。然而这两个概念一体两面,知此才能识彼。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以及个人、组织、社会等各个层面的“现代性”,是“现代化”所要达到的目标,“现代化”则是获取“现代性”的过程。各国各民族由于历史背景、现实国情、文化传统不同,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肯定千差万别,但其所演进的目标即“现代性”却是普适于人类社会的。这种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性”,当然不是人们先验的产物,也并非冥冥之中的宿命,它在各国各民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被创造出来,又不断得到完善,最终积淀而成。因而“现代性”的图景极为广阔,且具有动态性,是一个不问断的理解与建构的过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