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界长期以来被控制和被压抑的身份,重新书写西方主导话语表述之外自我的历史,它作为第三世界文化政治运动的现实意义也由此凸显。
后殖民理论的形成直接继承了第三世界特别是来自黑人文化传统的反殖民话语,代表人物有C.L.R.詹姆斯、艾梅·赛萨尔、弗朗兹·法农和齐努瓦·阿切比。他们的贡献在于,把对殖民主义的反抗融于一种激进的民族文化保护行动中,以此作为民族抵抗的政策和手段。①与之不同的是,后殖民理论并不诉诸正面的对抗,而是倾向于从西方内部着手达到消解中心的目的,与西方的批评理论尤其是德里达、拉康和福柯的后结构主义思想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它在方法论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学术界通常把1978年爱德华·萨义德《东方主义》(或译《东方学》)一书的出版视为后殖民理论时代的到来,因为此前尚无一部著作对欧美主流的人文学科进行过严肃的批判。主要凭借着在《东方主义》中开创的“殖民话语”分析方法,萨义德成为后殖民理论领域最重要的奠基人。
所谓“殖民话语”,是指大量存在于18世纪晚期以来西方学术和修辞文本中控制和重构东方(或广泛意义上的非西方)的特定话语,它们把东方想象或表述成一个异样和落后的“他者”,并借助一种制度化了的知识/权力体系,为西方主宰和利用东方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与道德支持。萨义德对东方主义话语的剖析旨在颠覆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一个定见,即对纯知识的追求是超越政治与功利的。在他看来,这些实践都不可避免地卷入到权力运作和技术操作之中——“所有的表述,因其是表述,都首先受表述者所使用的语言,其次受表述者所属的文化、机构和政治氛围的制约”②。在此基础上,萨义德将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和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引入到他的分析中来。
葛兰西认为,市民社会内部霸权的形成与知识和权力的勾结有着必然联系。霸权(hegemony)通常表现为一个社会集团的“统治”和“智识与道德的领导权”。统治的确立不是依靠武力,而是通过教育、文化宣传等活动制造出统治阶级的利益是所有人共同利益的观念,使被统治者自愿服从。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