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基督教思想文化的演进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61566
  • 作      者:
    赵林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作者简介
    赵林,男,1954年生于北京,哲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宗教哲学和基督教思想史,已出版《黑格尔的宗教哲学》、《西方宗教文化》等学术专著和大学教材11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主讲的“西方哲学史”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是武汉大学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
展开
内容介绍
    《基督教思想文化的演进》内容简介:基督教的本质精神说到底就是灵魂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就是那种空灵幽邃的唯灵主义。在中世纪,当入主西欧的蛮族们试 图用从北方森林中带来的野蛮习俗替代罗马世界的文明制度时,是基督教会这个唯一有教养的教师,以上帝的名义把被扭曲了的古典文化因子注入到蛮族的体内,从而使后者逐渐放弃原始的野性,慢慢走上了文明化的道路。<br>    如果说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用知识理性在自然领域中杀死了上帝,而康德又为死去了的上帝在人类道德领域中的复活提供了理论上的假设,那么,施莱尔马赫则使这个上帝在个人的情感领域中获得了新生,成为自由心情的一个活生生的直观对象。
展开
精彩书摘
    基督教第二次人华传教和建立教堂是在元朝忽必烈统治时期,在此之前,当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横扫欧亚大陆、威逼西欧时,罗马教皇和欧洲各国君主深感惊恐。他们一方面组织“抗蒙十字军”准备抵御来自亚洲的“黄祸”,一方面则派遣传教士来东方,试图以上帝的名义来感化蒙古入侵者。忽必烈入主中原建立元朝以后,由于受到中华礼义之邦文化的熏陶,对待天主教的态度较为温和。通过马可·波罗父子两度穿针引线,忽必烈在1269年写信给罗马教皇,请他选送100名通晓“七艺”(文法、论理学、修辞学、算学、几何学、音乐、天文学)的传教士来华传教。忽必烈此举只是为了学习基督教的知识,而非热爱其信仰。二十多年以后,方济各会修士孟高维诺奉教皇尼古拉四世之命来到元大都(北京),开始了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几年以后又建立了教堂。据孟高维诺所述,当时“受洗者达六千余人”。稍后又有西方传教士安德鲁在泉州修建了天主教堂,从此北京和泉州就成为元代天主教传教活动的两个主要据点。
    天主教在元代被称为“也里可温”教(“也里可温”为蒙古语,原意为“有福缘的人”),它曾一度被某些蒙古显贵所信奉,发展势头较佳。但是随着元朝的灭亡,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也迅速低落下去。推翻了异族统治的明朝人以正统的大汉子民自居,对于一切外来文化均采取排拒态度,从而导致了数百年之久的闭关自守。同时,由于中亚帖木儿帝国的崛起和阿拉伯人对红海与波斯湾的控制,使得欧洲到中国的陆路和海路交通中断,客观上也阻止了基督教势力的东渐。元代“也里可温”教的传教活动和唐代的景教一样,与中国儒家伦理规范并未发生正面的碰撞,对于中国文化亦未造成任何深远的影响,因此可以说是一次无声无息和毫无结果的文化接触。
    明朝后期利玛窦等人的来华传教揭开了基督教东渐的新历程,同时也标志着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式交锋。15世纪以后,随着地理大发现和航海活动的开展,海上交通大开,西方人士皆视中国、印度为富庶宝地,争相扬帆东来。基督教的传教事业也随之兴旺起来。利玛窦在意大利时就饱览群书,精通西学。来华后数十载潜心钻研六经,参悟儒学精义,并且在京中广结贤能,讲学译书,深得京都名公巨卿之欢心。利玛窦谙识异源文化交流荟萃之微妙,故而能入境随俗,广引儒学思想印证《圣经》之言。“常取六经中上帝之说,以合于天主。又取《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及《中庸》‘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诸语,与《圣经》之言相比附。至于祭天、祀祖、拜孔等仪节,教中称为拜偶像者,亦听教徒参加,不予禁阻,且善‘为之说辞。”①这样自然使得基督教易于为时人所接受,利玛窦本人也深得京都贤达的欢心,被誉为“深契吾儒理”,“飘然自儒风”的雅士。在其苦心经营下,教会势力在中国得以兴盛,到利玛窦去世时,中国开教之地’已有北京、肇庆、南雄、南昌、韶州、南都等地。
    利玛窦死后,耶稣会修士龙华民继掌中国教务。他一改利玛窦的宽容政策,拘泥于《圣经》诫命和天主教教规,禁止中国信教者参加祭天、祀祖和拜孔仪式;罗马教廷也时时严令教徒不许敬拜偶像。这样一来,基督教信仰势必就与儒家伦理规范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那些本来就视基督教为异端邪说的反教人士,更是以维护儒家纲纪伦常为由对天主教进行猛烈抨击,一时间反教呼声大作。时人列举了天主教会的四大罪状:其一是西洋人士借传教之名散处中国,有窥伺之嫌;其二是天主教主张毁弃祖宗祭祀,教之不孝,有背名教;其三是西人私习历法,有乖律例,创立邪说,混淆视听;其四是天主教会中擦圣油、洒圣水,混聚男女于一室,伤风败俗,扰乱纲纪。朝廷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颁发禁教令,迫令西方传教士归国,基督教在华的势力从此一落千丈。
    ……
展开
目录
    自序<br>    基督教的文化源流与思想脉络<br>    一 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文化差异<br>    二 基督教的希腊文化渊源<br>    三 基督教的普世化与本土化<br>    四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中的奥古斯丁主义与托马斯主义<br>    五 奥古斯丁"原罪"理论辨析<br>    六 安瑟尔谟"本体论证明"的哲学内涵与历史影响<br>    七 基督教信仰对中世纪西欧文化生活的影响<br>    八 中世纪基督教道德的蜕化<br>    九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灵肉关系<br>    <br>    宗教改革与基督教思想的近代发展<br>    一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br>    二 路德神学的理性精神与自由思想<br>    三 英国宗教改革与政治发展<br>    四 英国自然神论辨析<br>    五 休谟对自然神论和传统理性神学的批判<br>    六 德国神秘主义的发展<br>    七 莱布尼茨的神正论<br>    八 英、法、德启蒙运动之比较<br>    九 基督教信仰之根基的内在化转变<br>    十 神秘主义与理性的双重扬弃<br>    附录 基督真理的历史意义与文化意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