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佛教在印度的产生与对外传播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古代印度,佛教在印度的产生既离不开当时印度的客观社会环境,也离不开释迦牟尼本人的创教努力。佛教产生后,在释迦牟尼住世和示寂后的一二百年间,佛教的传播尚未超过恒河流域。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在他的支持和推动下,派出了大量的传教人员到印度各地及其邻国传播佛教,这样,佛教开始跨越印度国境向印度周围的国家和地区传播。
第一节古代印度的地理环境对印度
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古代印度范围包括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锡金、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八国,相当于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印度”这个名字,是外国人对南亚次大陆上所有部落和国家的泛称。为什么要采用“印度”这个名称呢?据玄奘说,印度这个词的本义是月亮,众生在世界上无限轮回,就好比始终生活在长夜中,亏得在印度这一佛国不断出现一些圣贤,可以指导众生走向解脱的道路,就像月亮照耀着黑夜,所以把这块土地称为“印度”,也就是“月亮国”。但也有学者认为,“印度”一词来源于印度河,古代有随河称名的习惯,外国人到南亚次大陆,首先遇到的大河是印度河,印度河的梵文名字作“信度”(sindhu),所以把这块土地称为印度。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所著《历史》一书中,第一次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比较起来,玄奘的说法是一种从宗教立场出发的民俗学解释,而后一种说法可能更加符合实际。在中国,“印度”这个名词是唐朝才出现的,唐玄奘在其所著《大唐西域记》中开始改译为“印度”。唐之前,中国史籍《史记》、《汉书》称印度为“身毒”,《后汉书》称之为“天竺”。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一些译名,如《续高僧传》称之为“贤豆”。其实“身毒”、“天竺”、“贤豆”都是“信度”的异译。
南亚次大陆地理形态北宽南窄,好像一个倒三角形,有人把它比作乳牛丰满的乳房,并说斯里兰卡岛就像是从这个乳房挤出来的一滴丰腴的乳珠。其地理环境北依喜马拉雅山,东临孟加拉湾,南临印度洋,西临阿拉伯海,三面环海,一面靠山不仅使印度有总长约五千多公里的海岸线,而且使它在地理上形成一个单独的区域。就其地貌而言,南亚次大陆分为北、中、南三部分:北部是高山喜马拉雅山,这里高峰耸立,终年积雪,气候严寒,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中部是平原,由恒河、印度河、朱木那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冲积而成,这里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气候温暖,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交通便利,是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也是印度历史上重大事变的主要舞台;南部是德干高原,这里气候炎热,有富饶的森林和矿藏,高原两侧的沿海平原雨量充沛,适于农耕,也有利于发展工商业。由于在中部平原与南部德干高原之问,横亘着连绵的文迪亚山,使印度分为南北两个具有明显差别的地理单位,文迪亚山中虽然有些山口通道可以沟通南北的交通往来,但困难的交通还是使得南北往来受阻,加上其他种种条件,使得南北印度在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上呈现种种不平衡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