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佛教信仰与社会变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1238863
  • 作      者:
    李向平著
  • 出 版 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向平,男,祖籍湖南邵东;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宗教学会、中国社会史学会、上海市宗教学会、上海市历史学会理事。1989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9年10月迄今,就职于上海大学文学院(1994年4月后为新组建的上海大学)。曾前往日本横滨市立大学、大正大学、大阪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从事访问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有中国宗教史、当代中国宗教、宗教社会学。代表性学术著作:《祖宗的神灵》、《王权与神权》、《救世与救心——中国近代佛教复兴思潮研究》、《死亡与超越》、《和合为尚——佛教和平观》、《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学诠释》等,并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佛教信仰与社会变迁》主要内容包括“少林寺现象”及其引发的宗教社会学问题、都市佛教的社会特征、“信仰但不归属”的佛教信仰形式、中国佛教的和谐理性模式、21世纪佛教基督教的真实对话等内容,供读者阅读参考。
    宝庆寺讲寺丛书--中国佛教学者文集是以宁波宝庆寺的名义出版的一套丛书,旨在推进佛学研究的发展,让佛法能够深入社会人心,达到净化人生的效果。
展开
目录
总序
当代中国佛教社会学研究现状述评
“少林寺现象”及其引发的宗教社会学问题
——传统佛教的认同方式与神圣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
一、以寺庙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模式
二、“大众佛教”的认同方式
三、现代社会中的佛教权威

社会化,还是世俗化
——中国当代佛教发展的基本问题
一、传统文化语境中的“世俗”定义
二、佛教教义中的“真一俗”关系
三、人间佛教,真俗不二
四、“世俗化”概念的真实内涵
五、“人间佛教”的“社会化”路径

佛教都市化刍议
都市佛教的社会特征
一、都市宗教礼仪服务的专门化
二、现代科层制的大致构成
三、制度型科层权威与宗教专业权威的冲突
四、利益团体化的宗教经济实体
五、功能多元的都市社团型佛教组织
六、“团体合作”型的佛教寺院及其社会边界
七、市民信徒——佛教信仰的都市模式

“信仰但不归属”的佛教信仰形式
——以浙、闽地区佛教徒的宗教生活为中心
一、佛教信仰的基本现状
二、宗教生活
三、佛教信仰经验
四、若干问题的讨论

中国当代佛教经济的“社会性”刍议
一、佛教经济之问题缘起
二、佛教与经济之不解之缘
三、佛教经济的三大模式
四、制度缺失及其慈善特殊主义
五、余论

佛教人间,心心相印
——一种对话与合作的路径
一、佛教论坛,对话合作
二、心心相印,普世伦理
三、以心比心,公共理性
四、从心开始,融人天下

人间佛教,心行整合
——中国佛教论坛的时代特征
一、佛教论坛的精神境界
二、佛教论坛的宗学特征
三、佛教论坛的地域特征
四、佛教论坛的公共特征

因缘和合
——佛教和平观的现代意义
一、因缘和合观念的和平意义
二、和合僧的理想模式
三、寂静观的和平意蕴
四、众生平等的和平观念
五、佛教智慧观的和平内涵
六、儒佛调和的和平立场

中国佛教的和谐理性模式
一、从“心”开始的无限缘起
二、人佛契合的普遍可能
三、心同此理的价值关联
四、心心相印的功德灵验形式
五、功德为本体的公共逻辑

“道问学”与“尊佛性”
——玄奘大师的学术精神
一、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与玄奘大师的学术地位
二、唐玄奘的学术追求
三、中国佛性体认的精神进路
四、知识论与超越论的冲突
五、时代的局限和问题的遗存

佛性沉浮中的传统变迁
——法相唯识宗之中国命运
一、“道问学”与“尊佛性”的冲突
二、真谛和尚:历史冲突的化身
三、唐三藏的学术精神及其困惑
四、整合佛性论和知识论的努力
五、唯识之学在明末的再兴
六、社会转型中的唯识学传统
七、唯识哲学的近代阐释
八、重法脉而轻教派的唯识宗

传统佛教信仰群体的制度分析
一、从“心”开始:公私不二的民间信仰
二、自行度化:佛教变迁的民间形式
三、私人信仰:佛教变迁中的异质团体
四、新“心世界”:祛除权力之魅

禅宗与民间社会和谐关系的历史辨正
一、佛教发展的民间形式
二、民间宗教或佛教的非法特征
三、宗教间正统与异端的差异
四、禅者的世界:透明的差异

信仰转型:从大师型到仪式化
——永明延寿的禅净合一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一、“一心万行”的思想立场
二、仪式化的实证佛学
三、社团佛教及其民问传统

20世纪中国佛教的“革命”走向
——兼论“人间佛教”思潮的现代性问题
一、佛教革命及其现代性问题
二、佛教革命的不同表征
三、佛教革命的历史效应

太虚和尚:宗教型公共知识分子?
一、现代中国佛教的世俗性问题
二、太虚和尚的“三大革命”主张及其公共性特征
三、作为宗教型公共知识分子的太虚和尚
四、“人间佛教”思潮的公共特性

当代文化重建与儒佛会通的必然与可能
——从熊十力哲学的缺失谈起
明末天主教与中国佛教的冲突
——以《天主实义》和《圣朝破邪集》的对应为中心
一、从西僧到西儒:天主教东渐策略的转变
二、“破邪者”的思想立场与文化情结
三、“天学”与“佛学”的真实交涉
四、立场的错位与政教关系的奇妙组合

“礼仪之争”的历史痕迹
——闽东地区顶头村的宗教生活
一、道明会教区的建立
二、从补儒批佛到佛耶共存
三、佛耶共契的“游戏规则”
四、从礼仪之争到礼仪共生
五、宗教生活习俗化
六、生活中的再交涉

当代中国佛教与基督教对话的社会形式
——浙闽地区佛耶交涉的个案研究
一、佛耶之问的教徒交往
二、佛教徒对于佛耶关系的处理方式
三、佛教徒对于基督教的理解
四、佛教徒与基督教徒的交往行为
五、基督教徒的佛教理解
六、耶佛交涉的社会——经验模式

“寺庙”与“教会”
——佛耶制度比较论
一、中间逻辑:从信仰到宗教的制度化根源
二、宗教体系与世俗关联模式
三、以教派为中心的宗教生活方式
四、形式理性与耶佛伦理之比较
五、以制度实践为基础的宗教对话

21世纪佛教基督教的真实对话
——从20世纪初中国学人的佛教信念谈起
一、以佛教发起国民之信心
二、佛学应用为救世理想
三、佛耶的历史遭遇
四、佛耶对话的真实语境

佛教与近代日本知识分子
一、时代的选择
二、重建文化信仰的精神依据
三、近代思想之基盘

佛教与近代日本哲学的展开
——东西思想会通的一个层面
一、哲学与宗教的主题
二、“绝对无”的哲学立场
三、意义与问题
四、遗留的问题与课题

临济宗“无字”公案与近代日本哲学的发轫
——西田的参禅体验与“西田哲学”
一、“无字”公案与近代日本禅哲学
二、西田的参禅体验与“纯粹经验”
三、“绝对无”的禅哲学立场
四、西田的“绝对无”的辩证逻辑
五、临济禅哲学的现代性
从“无”到“有”的知性自觉
——现代日本西谷启治的宗教哲学
一、知识论与超越性的特别关涉
二、以空遮有的知识论
三、“不可得”的超越模式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