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br>前言<br>第一编 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分流<br>第一章 禅考<br>第二章 禅宗思想的奠基与形成<br>第三章 禅宗思想的分流<br>第二编 宋代禅宗思想的综合与渗透<br>第四章 宋代禅宗概貌<br>第五章 禅宗思想的兼容共济、渗透融合<br>第一节 延寿对禅、净、教之汇通<br>第二节 契嵩儒释合一的禅宗思想<br>第六章 从善昭到重显的《颂古百则》<br>第一节 善昭与颂古之权舆<br>第二节 重显之颂古及其得失<br>第三节 克勤的《碧岩录》与文字禅的泛滥<br>第四节 惠洪与文字禅<br>第七章 禅宗思想发展之歧路——看话禅与默照禅<br>第一节 宋杲与看话禅<br>第二节 正觉与默照禅<br>第三节 看话禅、默照禅之批判<br>第八章 禅史与禅学研究<br>第一节 赞宁及其禅和禅学<br>第二节 普济与《五灯会元》<br>附 元门改属的道统之争<br>第九章 禅学的张力与外向渗透<br>第一节 士大夫禅学<br>第二节 理学家禅学(上)<br>第三节 理学家禅学(下)<br>第四节 诗、诗学禅学<br>第三编 元明禅宗思想之变异<br>第十章 元初禅学之浮沉<br>第一节 万松行秀与元代之评唱<br>第二节 元初士大夫禅与《三教平心论》<br>第三节 禅化之全真与禅道之争(上)<br>第四节 禅化之全真与禅道之争(下)<br>第十一章 念佛禅之滥觞与流布<br>第一节 明本即心即佛之念佛禅<br>第二节 惟则灵魂不灭之阳禅阴净<br>第三节 梵琦和他的净土信仰<br>第四节 祩宏及其禅净双修的往生论<br>第十二章 混融三教的文字禅<br>第一节 真可混融诸家的文字般若<br>第二节 德清及其通论三要的《梦游全集》<br>第三节 元来之《参禅警语》与元贤救儒禅之《呓言》<br>第十三章 阳明禅与士大夫之逃禅<br>第一节 明初大儒之禅学与阳明禅之前茅<br>第二节 孔门大乘阳明禅<br>第三节 阳明禅之流裔<br>第四节 明末儒士禅悦与士大夫逃禅<br>第十四章 宗系之争与禅学著述<br>第一节 法藏之《五宗原》与圆悟的《辟妄》三论<br>第二节 罗钦顺的《读佛书辨》和瞿汝社稷的《指月录》<br>第三节 僧传和灯录<br>第四编 清代禅宗思想的入世转向<br>第十五章 清初僧争与雍正护法<br>第一节 清初临济诸禅匠(上)<br>第二节 清初临济诸禅匠(下)<br>第三节 清初曹洞诸禅匠<br>第四节 雍正禅学与《拣魔辨异录》<br>第十六章 清儒对禅学的扬弃与改造<br>第一节 清初实学及戴震对禅学的批判<br>第二节 清初诸儒及彭绍升等对禅学的推奖<br>第三节 今文经学家以己意进退禅学及对禅学的利用<br>第十七章 清末民初禅僧的参与精神<br>第一节 清末四大尊宿及其他<br>第二节 敬安卫教爱国的禅诗与太虚的佛教革新运动<br>第五编 近世禅宗研究与禅的跨文化对话<br>第十八章 胡适对禅宗研究的贡献<br>第一节 关于西国诸祖<br>第二节 关于东土六祖<br>第三节 关于《坛经》<br>第四节 关于禅宗思想<br>第十九章 印顺对禅宗思想禅的解读<br>第一节 概说<br>第二节 方法<br>第三节 几个具体问题<br>第二十章 禅与基督教本体论的对话<br>第一节 佛法缘生的非本体的本体论与基督教上帝创世的本体论<br>第二节 本然之空与太初之道——非相之性<br>第三节 大用真心与全能之神——实相之性<br>书后<br>重订后记内容摘要
修订版无改十年前出版的《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的基本观点和总体内容。依然强调,“它不是禅宗史,也不是单纯禅宗的思想史,而是整个中国文化,或者文化中的禅的思想史”。集中论述一个观点:禅宗思想是大众化的庄、老哲学。全书用95%以上的篇幅,论述宋以后的佛教,尤其是禅宗,不是衰落,而是居高临下的全面渗透;它重铸了中华民族的人生哲学,丰富了知识阶层的理性思维,陶冶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审美观念。同样也指出“禅”的创造性翻译,以及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既得惠于庄、老,亦成就于庄、老;是庄、老的哲人之慧。修订版不仅做了大量的文字上的琢磨,而且在“文字禅”一节做了一些补充,全部重写了第四篇,并突出了胡适、印顺对禅宗思想研究的贡献,增加了禅与基督教本体论的对话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