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感悟和青年朋友们进行心灵交流,对你们是否有所启迪和帮助呢?时代虽不同,但有些道理还是相通的。
我家在农村。1951年我15岁,进入上海一家私营工厂当学徒,那时候进工厂是经过考试的。考两道题:第一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我上中学每天升旗,唱国歌,当然这道题没有问题。第二道题考珠算。4位乘4位,我很快打出来了。老板看我打得很熟练,叫我还原,我又4位除4位,还原成原来的数。老板很满意,在众多应考生中取8位学徒,我被录取了。为什么我能把算盘打得那么好,因为我小学毕业后,家里穷,读过两年私塾,打算盘是必修的一门课。还有学“人之初、性本善”的《三字经》,学“赵、钱、孙、李”的《百家姓》。这说明多学一些知识,就比较容易找到工作。现在你们大学毕业后,恐怕凭一张大学毕业证书是不够的,还要学习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每次寒暑假要多接触社会,多接触实际。因为现在找工作,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我在工厂工作,怎么又进入北京电影学院?靠的是机遇。狄斯雷列说过: “生命中的成功秘诀是随时准备把握时机。”1958年,北京电影学院在报纸上发表了一个招生广告,其中就有一条:欢迎在职职工应考。我觉得我具备这一条,所以向学校发了信。两位老师来上海面试时,问我盐的中文化学名称叫什么?我答不上来。因为我只读过一年初中,没有读过化学,怎么知道是叫氯化钠呢?但也被录取了。在那个年代强调政治第一,我是共产党员,又是工厂干部,厂长写了—份很好的推荐信,就这样进了北京电影学院。
周恩来同志说过:“我们对待任何问题,都必须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因为我缺乏文化知识,也闹了不少笑话。有一次,我们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同学到北京郊区的农村去劳动,我看到一位老大爷,就很亲热地招呼他:“大爷您几岁了?”谁知那老大爷气呼呼地从我面前走过去,理也不理我。我后来向北方同学请教,他们都笑了。在北方你要说“老大爷,您高寿啦?”而在我们家乡则不论多大年龄都问你几岁了?地区不同称呼也就不同,年纪大的妇女在北方叫大娘,而在江苏北部地区,大儿子的媳妇叫大娘,二儿子的媳妇叫二娘……。北方同学如果到江苏后,也可能要闹出笑话。
有一次我去杭州,那西湖边的桂花,香气袭人,空气特别清新。我对着桂花做了半个多小时的深呼吸。谁知第二天混身发痒,难受极了。到医院就诊,医生说花粉过敏,又吃药又打针,治疗了一个多月才好。因为没有知识,所以吃尽了苦头。
一个人的知识懂得越多越好。有一次我在列车上和一位坐在我旁边的青年学生聊了起来。他说他喜欢旅游,所以想报考旅游专科学校当一名导游。这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专业应该肯定。我告诉他做一个导游:
第一要懂得地理知识;
第二要熟悉历史,包括人文典故;
第三要掌握多门外语知识;
第四要有组织能力,包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五要有医药卫生知识;
第六要有敬业爱岗精神。
不能因为你老跑这条旅游路线,时间长了认为单调乏味了,想换换别的路线,那不行,你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大学是求知识最好的课堂。高校图书馆藏书丰富,资料齐全,环境幽雅,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学生读书的好场所。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阅读了大量图书,看书学习是他终身的需求,他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苦读多年,他的专用座位地面踩出了凹坑,被传为美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