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作为“一代儒宗”虽然不像梁漱溟那样由于其著作和投身政治而声名卓著,而且还被一些熊十力的崇拜者认为没有培养出好弟子,但毕竟也成为新儒学的重要前驱。1921年夏,28岁的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前夕,从北京去杭州拜望了年长自己十岁的马一浮,并“经马一浮先生的推荐,读其所赠宋儒杨慈湖、明儒罗近溪著作,开始在自己思想中,升高了儒学的位置”。八年后,“大病几死,誓愿尽力于先圣哲之学”的熊十力将其最重要的《新唯识论》的手稿托其学生送与马一浮请教和修改,并作序和帮助出版。此外,马一浮的影响不仅远远越出了儒学研究或学者的圈子,也超越现代中国的各个时代。他的学识文章在清末已有声名,辛亥革命后启蒙思想家陈独秀称他为“大儒”。20世纪30年代,他成为丰子恺所说的“书法界之泰斗”,对佛学的理解之精深也广受推崇,被称为“南马北汤(汤用彤)”。1940年他的诗出版后,西方哲学史家贺麟说他是“我国当今第一流诗人”。到了90年代初,共产主义者胡乔木则称其为“一代宗师”。
《马一浮与现代中国》将马一浮置于20世纪的动荡背景中,对其生平、思想和诗歌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以表现那贯穿于其中的“孤神独逸”的风格和灵魂。书中阐述了马一浮早年生活中对死亡的体验及永久的影响,留美期间对封建专制和软弱的民族性的批判,以及日后他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书中尤其通过马一浮的人格和命运、与新儒学运动的关系以及儒学在大陆的沉浮,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揭示出现代中国社会和思想循环变迁的轨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