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智者的福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秋水》如果把世界上最优秀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集中到一起,给他们出一个共同的命题,恐怕最能令这些人感兴趣的就是“孤独”了,因为孤独乃是一切思想家的宿命。德国哲学家尼采就曾经说:“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距迫使我孤独。”海德格尔也说:“运思的人越稀少,写诗的人越寂寞。”哲学家、思想家、诗人,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和稀有的人群,正是稀有,他们愈加孤独,这是他们共同的宿命。庄子是孤独的,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和诗人。庄子在向尘世寻找人生价值受挫之后,就开始把目光收回到自身,向自己的内心探求自由和逍遥之道,通过“坐忘”而达“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都说庄子是出世的,其实他并非真的出世,而是以出世的态度来入世,真正出世之人的心是死的。庄子以自己为文本,铺展开浪漫人生,以本真抗拒异化,在超越现世界的同时得到了一个完整的心世界。庄子处在天人之间,扮演的是一个类似于先知的角色,引导人类领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自然之道以及“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但在春秋战国那样一个动荡非常的历史时期,又有多少人能追随庄子呢?退一步说,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庄子呢?庄子虽然是孤独的,但他并不害怕这种孤独,反在这份孤独中领略到生命的莫大愉悦。在庄子看来,孤独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虚无,遭遇虚无,感受孤独,透过它就能看到生命的本真存在。庄子用自身的经历和体验表明,孤独可以穿透各种虚妄的硬壳,带来“真”的启示:在一片茫茫之地,你越发地看清自我,从孤独深处活出本真的“自我”。正如鲁迅在《墓碑文》里所说:“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鲁迅也是孤独的。虽然鲁迅成为受人敬仰的文化界的领袖、思想界的旗手,虽然鲁迅在当代中国的地位是其他人都难以企及的,虽然现在有数不清的人在研究着鲁迅,虽然他已被誉为“民族魂”,但鲁迅终究是孤独的。鲁迅的孤独感与他的身世有关。在童年时期,他经历了家道败落后的世态炎凉,经历了父亲的早逝;在青年时期,他外出求学,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东渡日本后更有了一种异乡人的漂泊感和弱国国民的自卑感;成年之后,他用自己辛辣的笔抨击各种丑恶现象,为此得罪了不少人,甚至朋友都误会他。鲁迅曾用过一个词——“铁屋”,借以比喻当时那个死气沉沉的社会,而那些麻木的国人就是铁屋中的沉睡者。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铁屋”这个词也暗示着他内心的孤独和封闭。活在那样一个沉闷的年代,无法表达自己的见解,或者说的话根本就没有人听,这种孤独感是可以想见的。没有多少人理解他,其中也包括他的亲戚朋友。他是铁屋中少数几个醒者之一,正所谓众人皆醉我独醒,而这种独醒又会带来怎样的孤独与焦虑!他说:“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反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人生,而人生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在其笔下,鲁迅呈现给我们的往往是荒原,是“非人间”。但是,即使这人世让他失望透顶,他仍不愿离去、不愿归隐、不愿弃之不理。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个历来的传统,他们在仕途失意或者看透了人间世态的丑恶之后,每每会选择归隐,让自己的身心纵情于山水之间。然而鲁迅却是个例外,他虽然在内心里对当时的那个世界失望透顶,却一直都是一个积极的入世者。可以说,孤独对于鲁迅来说,是一种生存状态。在自己的小说中,鲁迅塑造了一系列孤独者的形象,比如《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故乡》中的“我”……形形色色的狂人、孤独者、过客……这些人物的魅力都来自于其内心深刻的孤独感。诗人、哲学家、思想家们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总是超前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庄子是这样,鲁迅也是这样。(P7-9)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