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我形势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战争的开始阶段,日军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试图以速决战一举灭亡中国。国民党军队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仍无法阻挡日军的进攻。很快,平津陷落、上海陷落、南京陷落……
一场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开始了。
但此时,对于这场战争中国能否胜利?如何胜利?战争的进程又是怎样的?一时间,各种论调四处迷漫。
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到处鼓吹“亡国论”。他们说什么“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如果抗战,必成为阿比尼西亚”,“我们所谓抵抗,无他内容,其内容只是牺牲,牺牲完了,我们抵抗之目的也达到了”。
与此同时,也有许多人有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低估日本的力量。有人认为:“只要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苏联一定出兵,战争就可解决。”把抗战的前途主要地寄托在外国援助上面。这就是“速胜论”。他们被台儿庄大捷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胜利指日可待。但很快,徐州失陷,“速胜论”成为泡影,而“亡国论”又开始甚嚣尘上。
面对“亡国”与“速胜”的论调,毛泽东以其独有的智慧,分析了战争的形势,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观点:
“于是问题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
毛泽东详细分析了中日双方的战争态势。第一,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上是一个弱国。这就决定了战争的残酷性,中国不可能速胜。第二,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中国进行的是反侵略战争,具有进步性和正义性。因为这场战争是正义的,就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第三,日本是个小国,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第四,日本进行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中国战争的正义性和进步性能得到国际广大援助,是得道多助。这后面三个特点就决定了中国不会亡,中国必将在国际援助下经过长期的斗争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毛泽东客观地分析了战争中中日双方相互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必然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又显示了他的高明之处:设想了抗日战争的进程。毛泽东指出: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进一步详细阐发了各个阶段敌我力量对比和战争形势和变化,分析了影响战争的诸多因素和战争发展变化的可能性,提出了“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战中的外线”等思想,充分发挥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等多种不同战法的特点和优势,发挥战争中的能动性,主动地、灵活地和有计划地打击敌人,保存自己。
审时度势,“一边倒”的历史选择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将选择怎样的外交政策呢?毛泽东分析了新中国所面临的形势和国际大环境后,果断地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着重同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上存在着的两大阵营,即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两大阵营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斗争。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为了独霸中国,由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发动内战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争取革命的胜利,也需要国际上的支援,首先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与援助。全国解放后,美国不仅在政治上不承认新中国,经济上封锁中国,还在军事上威胁中国,继而侵占台湾,发动朝鲜战争,企图颠覆新中国。而社会主义苏联承认新中国,在经济上帮助中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发展、对外斗争等方面,中国与苏联也是一致的。苏联与中国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是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完全新型的国家关系。所以,毛泽东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既是由于社会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也是当时历史选择的结果。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提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1949年底至1950年初,毛泽东率领代表团出访苏联并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一系列的文件。《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毛泽东高度评价了这个条约。在1950年4月11日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他说:“我们是处在一种什么情况之下来订这个条约呢?就是说,我们打胜了一个敌人,就是国内的反动派,把国外反动派所扶持的蒋介石反动派打倒了。国外反动派,在我们中国境内,赶出去了,基本上赶出去了。但世界上还有反动派,就是我们国外的帝国主义。国内呢,还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有朋友。……我们同苏联的关系,我们同苏联的友谊,应该在一种法律上,就是说在条约上,把它固定下来,用条约把中苏两国友谊固定下来,建立同盟关系。……帝国主义者如果准备打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请好了一个帮手。”在谈到条约的重大意义时,毛泽东指出:“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军,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总之,“这一行动将使人民共和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使资本主义各国不能不就我范围,有利于迫使各国无条件承认中国……使各资本主义国家不敢妄动。”
毛泽东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当时选择“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历史原因,同时也表明了毛泽东是如何分析当时的形势的,只有正确地认清形势,才能有正确的决断。历史也证明了毛泽东对形势分析的正确和决断的正确。中苏结盟,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政策使人民共和国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阿尔巴尼亚和越南民主共和国等纷纷承认中国,南斯拉夫及中国的近邻缅甸、印度等也随之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欧洲的英国、挪威、丹麦、芬兰、瑞典、瑞士和荷兰等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承认了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实施,争取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援助,发展了贸易往来,这对于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无疑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体现了毛泽东高超的外交艺术,也是毛泽东正确分析形势的一个典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