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后马克思主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114937
  • 作      者:
    周凡,李惠斌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作者简介
    周凡,西方哲学博士,现为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副主编,南开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及国外马克思主义,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多项,多次获得学术研究成果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译文)30多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和有关报刊、网站及内参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随着1968年“五月风潮”的结束和西方7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危机” 的出现,部分新左派理论家开始以多种方式解构古典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并对意识形态的自主性进行立论和诠证。后马克思主义在对古典马克思主义的解构中,重新调整社会主义策略并重建对社会主义价值的信念。《后马克思主义》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背景、问题域及其理论特征。以期为我们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国外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现状、问题域及其争论点提供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波兰尼的后批判哲学与“后马克思主义"意谓<br>    在对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的词源学追溯与考察中,头一个应该提到的恐怕就是匈牙利裔著名物理化学家、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教授(Michael Polanyi,1891--1976)。虽然麦克伦南(Gregor McLennan)把科尔(G.D.H.Cole)的《马克思主义的意义》(1948)及卡尔·波普的《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归于“较旧的后马克思主义”文本,①但是,在这两个文本中后马克思主义这个词都没有出现。而波兰尼在其长篇哲学著作《个人知识:走向一种后批判哲学》一书中却明确地使用了后马克思主义这个词。波兰尼在这部全面表达其哲学思想的鸿篇巨制中,提出了他的后批判哲学的知识学,系统论证了知识的个人性和默会性,阐述了知识的信念寄托、知识的形成与展示的内在信仰承诺。这种后康德哲学的个人知识论构成了“后马克思主义”一词的出现的哲学语境。<br>    ……
展开
目录
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发生学探察(代序论)<br>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构<br>社会主义战略,下一步在哪儿?<br>阶级“战争”及其之后<br>政治与现代性的局限<br>后结构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br>后马克思主义中的精神分析:以阿兰·巴迪欧为例<br>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劳动、学习与历史<br>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访谈录<br>政治、辩论和学术:欧内斯托·拉克劳访谈<br>尚塔尔·莫菲谈竞争主义、卡尔·施米特以及激情在政治中的作用<br>欧内斯托·拉克劳与尚塔尔·莫菲访谈<br>接合理论与后马克思主义:斯图亚特·霍尔访谈<br>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br>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br>主体立场、接合与本质主义的颠覆<br>技术、占有与意识形态:超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二分<br>激进政治的未来  ——论拉克劳、莫菲与无政府主义<br>变化的动力:阶级、政治和市民社会——从马克思到后马克思主义<br>意识形态、话语与后马克思主义问题<br>后马克思主义与新社会运动<br>后马克思主义和新社会运动<br>论后马克思主义与新社会运动<br>后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br>“心灵的社会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的新时代运动<br>实践的后马克思主义和生态主义能做些什么?<br>编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