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经典常读: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三十本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63363203
  • 作      者:
    庞朴,刘泽华主编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全书共含三十篇文章,每篇文章就该书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某一侧面进行以点带面的介绍。先勾勒介绍这一文化侧面,再就该书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的这一侧面价值进行概括和介绍。参加编写的是全国各大院校文史哲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该书曾于1994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代表中国文化的三十本书》出版,此次再原书基础上做了部分修订,再次出版。
展开
作者简介
    庞朴,男,1928年生于江苏省淮阴县,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生毕业。曾任山东大学讲师、《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公孙龙子〉研究》、《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庞朴卷》、《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等。
<br>刘泽华,男,1935年生,河北省石家庄人。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等职。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著有《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中国的王权主义》、《洗耳斋文稿》、《士人与社会》(先秦卷)。合著《中国政治思想史》三卷本、《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的整合》、《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什么?到哪里去找中国传统文化?<br>浩瀚的典籍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其中那些百世流传的经典便是中国文化精神之所在。《论语》开启了影响中国千百年的儒家思想,《韩非子》是法治思想的源头,《孙子兵法》代表了中国人对古代战争的精辟总结,《坛经》代表中国佛教的成就,《老子》《周易》《史记》《红楼梦》等分别代表着中国哲学、史学、文学的特点和达到的高度……<br>然因文言文的隔阂、历代注疏纷杂、各家解读不一,传统经典往往被束之高阁。本书从古代典籍的海洋中搜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三十本书,请专家学者,生动描述经典原貌与思想精华,尽力使本书成为现代人进入中国古代典籍殿堂的绝好入门书。
展开
精彩书评
    读一本书,通晓三十部经典,看透中国文化精髓。
  我们不敢说书中所选定的三十部典籍便足以代表了整个中国文化,便一举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国文化实在太博大精深,中国传统实在太源远流长。但是,如果说一滴水珠可以映出太阳,一粒沙子可供想像世界,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难道就不能从一些细小的物事中悟得吗?这样看业,三十部典籍也就不嫌少了。
  ——庞朴
展开
精彩书摘
    四、庄子对后代文化的影响<br>庄子是战国时代的哲学家和浪漫主义文学家。他的思想对战国后期和秦汉之际的儒道合流发生很大的影响。且不说韩非融合道家和法家思想建立的法家思想,仅在他书中就大量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来讲哲学道理,其中,“矛盾”之说例举了一个工匠卖矛又卖盾自吹自擂的故事就生动地揭示了自相矛盾的道理。更重要的是,秦汉之际号称杂家的《吕氏春秋》,受黄老思想影响的《淮南子》等书中的通俗易懂的寓言故事都受到庄子文学风格的影响。因此庄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贡献,在文学艺术方面和哲学理论上可以说是并驾齐驱的。<br>中国哲学史专家任继愈曾经把先秦时期中华民族的文化划分为四大区域:以孔孟儒学为主体的邹鲁文化,继承了西周的传统和典籍,形成了《诗》、《书》、《礼》。以屈原、老庄为代表的荆楚文化,形成了《楚辞》、《老子》和后来的《庄子》。以韩、赵、魏三家分晋而处于激烈斗争地区的三晋文化,形成了吴起、商鞅、韩非等人的法家以及苏秦、张仪等人的纵横家。以齐国稷下学宫为核心后来又扩展到燕国的齐燕文化,产生了管仲学派和邹衍的阴阳五行说。尽管这种看法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但其对于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源流起了推动作用。<br>如果我们把老子的《道德经》、屈原的《楚辞》与现存的《庄子》对照起来看,就不难发现他们的文风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精神,而且气势宏大。在哲学上他们不是像儒家那样祖述尧舜大谈仁义道德,而是直指天道。屈原的《天问》和老庄之“道”都是从宇宙本原上探讨自然界和人类的共同本原,从天地日月、阴阳之气直到人的生命,似乎非要追出一个无形的本原不可。如果说《楚辞》中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悲壮气息,那么老庄则表现出一种逃避现实、自我解脱的人生态度。纵观中国历史,每当王朝更替,中国处于动荡的时期,既有像屈原那样带着悲壮气氛力挽狂澜的勇士,也有像老庄那样隐遁于山林的名士。<br>道家的影响除了秦汉之际黄老之学,还有魏晋玄学。三国时,魏、蜀、吴各有自己的文人学士。荆州地区集结了许多文学家、经学家。刘备、诸葛亮以荆州人才为基础,占据了四川。玄学家王弼先人王业、王粲都生活在荆州,如果追溯魏晋玄学的起源,可上溯到荆州文化。魏晋玄学虽然兴盛于洛阳,但品评人物的才性,早在东汉末年就开始了。所谓“才性”,大都是从文学、才智、风貌加以评论,甚至带有夸张色彩,这就很有艺术色彩,显然是受到庄子的影响。如果说,老子对宇宙本原有无的探讨引起了玄学崇本息末的有无之辩,那么庄子的相对主义自由精神则是对魏晋玄学那种洒脱的自我超越精神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时不仅有郭象的《庄子注》在发扬庄子的精神,就连王弼的“言不尽意”论也引用了庄子“得兔忘蹄”的典故。“言”与“意”这两个概念出自《易传?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的观点出自《庄子·外物》篇:“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长形的竹笼是为了捕鱼的,捕到了鱼可以不要这个竹笼了;绳套是为了捉兔子的,捉到了兔子可以不要这个绳套了。语言是为了表达涵义的,明白了意义就可以忘掉语言了。对于忘掉了语言的人又能和他谈什么呢?也就是说,能够形容大道的言论很难言说,忘言之人是与一般人难以沟通的。王弼在《周易略例》里就引用庄子的“得鱼而忘荃”、“得兔而忘蹄”、“得意而忘言”,说明他的言不尽意的思想。<br>除此之外,庄子的那套“心斋”、“坐忘”的自我超越的追求与道同体的精神自由理想对魏晋玄学影响也很大。郭象的《庄子注》和王弼的《老子注》是玄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他们提出的圣人有无情而无累的思想对于玄学家那种不拘礼义、饮酒放荡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影响。王弼说:“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也。”郭象说: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这些话的意思是说,圣人的神明能体会冲和的大道??无,同时他也像一般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之情以应付世俗的事物。圣人虽有情却不会被世俗事物所牵连,因而,圣人虽坐在庙堂上而居高位,他的心却像在寂静的山林中那样纯洁。这种有情而无累的说法正是那些游山玩水、放浪形骸的玄学名士自我标榜的座右铭。他们以自然无为作为逃避现实或讥讽现实的武器。嵇康就是因为嘲弄司马氏家族篡夺曹魏政权,又标榜“以孝治天下”而被迫害至死。对于魏晋时期的战乱和政权更迭,玄学家们似乎是用扭曲的人格和玄淡之风来表示自己的抗议,给人一种玩世不恭的印象。<br>以老庄思想为主导的魏晋玄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抽象思辨的哲理上,更广泛地表现在文学艺术上,呈现着悲剧意识的消解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是自然、仙、酒、梦。所谓“自然”即是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玄学家们把儒家的纲常名教消融在无为的自然之道中。王弼主张“名教出于自然”,郭象主张“名教即自然”,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阮籍主张“折衷名教与自然”,这些观点改变了先秦时期老庄排斥儒家礼教的态度,使儒道两家的思想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融合起来。这反映在文学上就是赞美自然的山水使悲剧意识得到消解。这也正是王弼、郭象那种圣人有情而无累的精神自由对魏晋山水诗的影响,而这个时代中国绘画的写意方式又大有言不尽意的风格。<br>
展开
目录
    前言<br>《老子》——人生的大智慧<br>《庄子》——哲学的寓言<br>《论语》——人的发现<br>《孟子》——心性的修养<br>《尚书》——帝王的教科书<br>《周易》——占卜的哲学<br>《韩非子》——法治的源头<br>《孙子兵法》——战争的艺术<br>《左传》——诸国争雄的时代记录<br>《战国策》——中国的说辞艺术<br>《诗经》——先民的歌唱<br>《楚辞》——士的悲歌<br>《山海经》——中国最古老的神话<br>《黄帝内经》——中国最早的医书<br>《史记》——中国第一通史<br>《抱朴子》——探寻长生之道<br>《齐民要术》——国以农为本<br>《世说新语》——名士的逸闻<br>《坛经》——禅的化境<br>《李太白集》——诗仙的气象<br>《杜工部集》——诗者的楷模<br>《东坡七集》——失意文人的情怀<br>《四书集注》——对儒经的权威解读<br>《梦溪笔谈》——中国科学史的笔记<br>《五灯会元》——禅宗历代祖师的语录<br>《三国演义》——三国志士争天下的故事<br>《水浒传》——中国的绿林文化<br>《焚书》——中国文化中的叛逆意识<br>《阳明全书》——道德良知的新诠释<br>《红楼梦》——大观园里的命运悲欢<br>作者小传<br>再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