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编孕产全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3527496
  • 作      者:
    张肖民主编
  • 出 版 社 :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内容介绍
    迎接天使,你准备好了吗?怎样轻松、平安、顺利地走过孕育小宝贝的生命历程?孕期中,你不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应该知道什么?……《新编孕产全书》是一本较全面、系统的孕、产、育全书,从优生优育的角度,以孕产期及新生儿期的保健为基础,就孕前、怀孕、分娩、养育(新生儿)四个时期,分别叙述了孕妇、产妇、乳母、新生儿在各个时期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具体的解决办法,对广大育龄夫妇、妇幼保健工作者有实际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要注意避开五六月份怀孕,因为7月天气湿热,食欲本来不旺盛,再加上妊娠反应,使得营养摄入不足,容易影响胎儿的发育。同时也要避开10月怀孕,7月盛夏分娩。产妇的褥汗本来就多,如果在盛夏酷暑分娩,气候闷热、潮湿就容易发生中暑,轻者头晕、胸闷、体温升高;重者高烧、昏迷,甚至死亡。此时,也是皮肤感染、腹泻等疾病的多发季节,所以最好避免在盛夏分娩。
    我国各地气候条件差别很大,应该因地制宜来考虑,不可生搬硬套。总之,应根据当地流行病发生情况及营养供应条件,选择适宜的季节怀孕。
    冬季则不宜受孕,因冬季新鲜蔬菜和水果都较缺乏,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相对摄人较少,容易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而且,冬季气候寒冷,外出发生病毒感染的机会比较多。大家知道怀孕初期的8周内为胚胎期,此期孕妇如被病毒感染,将直接影响胎儿,导致胎儿智力低下或致畸形。
    此外,冬季出外活动机会相对较少,门窗紧闭,室内空气不新鲜,如在室内生炉子取暖,则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容易使胎儿的致畸率上升,因而增加缺陷儿出生。因此,婚后夫妇应该避免在寒冬受孕。
    一月份正是三九或四九天,适值寒冬,此时也不适宜分娩。产妇在哺乳,给婴儿沐浴或更衣时如没有很好的条件防寒保暖,容易着凉感冒。新生儿对寒冷的适应性也较差,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疾病也可能随之而来。所以不宜在四月份怀孕。
    话又说回来,有了这种意愿并不一定天遂人愿,有时候,"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怀孕的时机不一定如计划那样按期进行,那么,一旦在其他时间怀孕就顺其自然好了。有人想如果不是按期怀孕就先流产,以后再设法按期怀孕,其实这种想法也不完全正确。流产本身对人体是一种伤害,对子宫内膜也会带来一定的损害,因此,流产以后是否一定能再怀孕要打个问号,是不是能一定按期怀孕更要打一个问号。因此,奉劝那些已经怀孕的人就不要为没在最佳季节怀孕而懊悔,毕竟人类进化已经历了上千万年的适应过程,一年四季都能怀孕生育。许多物质条件,尤其是新鲜蔬菜等,现在好多地方已一年四季均有供应,所以胎儿的营养供应不成问题。
    ……
展开
目录
孕前保健
一、受孕的基本知识
(一)精子与卵子
1.精子
2.卵子
(二)受精的过程
(三)双胞胎
(四)受孕的条件
二、孕前检查
(一)孕前检查的必要性
(二)孕前检查的对象
(三)孕前检查的内容
1.生殖系统检查
2.脱畸全套检查
3.肝功能检查
4.尿常规检查
5.口腔检查
6.妇科内分泌检查
7.AB0溶血检查
8.染色体检查
(四)孕前优生检查项目
1.一般血液计数检查(CBC)
2.梅毒血清检查及艾滋病病毒检查
3.麻疹病毒抗体检查
4.乙型肝炎病毒检查
5.宫颈细胞刮片检查
6.全身体格检查
7.其他特殊的检查
三、孕前优生准备
(一)生育的最佳年龄
1.母亲过早生育对子代的影响
2.母亲过迟生育对子代的影响
3.父亲过迟生育对子代的影响
(二)生育的最佳季节
(三)最佳怀孕时机的选择
1.测量基础体温
2.减少排卵期前性生活
3.判断易受孕期
4.注意环境、心理因素的影响
5.注意人体生物节律
(四)孕前的营养补充
1.孕前夫妇补充营养有助于优生
2.孕前适当补钙、铁、锌
3.孕前要补充蛋白质
4.孕前要补充叶酸
5.孕前夫妇适当补充维生素
6.孕前丈夫应注意补锌
(五)夫妻孕前用药禁忌
(六)怀孕前后的疫苗接种
1.破伤风类毒素
2.狂犬疫苗
3.乙型肝炎疫苗
4.甲型肝炎疫苗
5.流感疫苗
6.水痘疫苗
7.风疹疫苗
(七)受孕禁忌
1.忌“坐床喜”
2.忌酒后入室
3.忌吸烟
4.忌情绪压抑时受孕
5.忌疲劳时受孕
6.忌患病期受孕
7.忌高龄受孕
8.忌停用避孕药后立即受孕
9.忌接触放射性物质和剧毒性物质后立即受孕
10.忌早产、流产和清除葡萄胎后立即受孕
11.忌酷暑和严寒季节受孕
(八)生育禁忌
1.不宜生育的疾病
2.不能生育的疾病
四、遗传与优生
(一)遗传咨询
(二)遗传优生与环境
(三)遗传与智力、智商
(四)遗传与长寿
五、血型与优生
(一)血型的遗传
(二)母子血型与优生
(三)ABO血型不合
(四)Rh血型不合
六、生男生女的奥秘
(一)性别控制的意义
(二)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三)控制性别的方法
1.饮食控制法
2.掌握排卵期法
3.改变阴道或血液的酸碱度法
4.性高潮控制法
5.把握同房次数法
6.掌握射精深浅法

围孕期保健
一、妊娠早知道
(一)妊娠的确定
1.怀孕早期征兆
2.确定妊娠的检查
(二)预产期的推算
二、孕期检查
(一)孕期检查的时间
(二)孕早期检查
(三)孕中期检查
(四)孕晚期检查
(五)特殊的孕期检查
1.绒毛细胞检查
2.羊膜腔穿刺羊水检查
3.胎儿镜检查
4.超声波产前检查
5.羊膜镜检查
6.X射线检查
7.胎儿电子监护检查
8.妊高实验
9.胎盘功能检查
(六)孕期的B超检查及注意事项
(七)产前诊断
三、孕期监测及妊娠日记
(一)测体重
(二)测胎动
1.自数胎动与监护胎儿
2.异常胎动的信号
(三)听胎心
(四)量宫高
(五)妊娠日记
四、孕期母体变化和保健
(一)孕早期母体变化和保健
1.孕早期母体变化
2.孕早期保健
(二)孕中期母体变化和保健
1.孕中期母体变化
2.孕中期保健
(三)孕晚期母体变化和保健
1.孕晚期母体变化
2.孕晚期保健
五、孕期胎儿的生长发育
(一)孕早期(受孕至第12周)胎儿的生长发育
1.第1个月(受孕至第4周)
2.第2个月(第5~8周)
3.第3个月(第9~12周)
(二)孕中期(第13~28周)胎儿的生长发育
1.第4个月(第13~16周)
2.第5个月(第17~20周)
3.第6个月(第21~24周)
4.第7个月(第25~28周)
(三)孕晚期(第29~40周)胎儿的生长发育
1.第8个月(第29~32周)
2.第9个月(第33~36周)
3.第10个月(第37~40周)
(四)胎儿生长发育情况的估计
六、高危妊娠
1.引发高危妊娠的因素
2.高危妊娠的自我保健
七、孕期生活保健
(一)孕期营养与优生
1.营养与孕妇健康
2.孕妇的营养与胎儿的生长发育/
3.益智食品
(二)孕期的营养补充
1.钙
2.维生素
(三)孕期营养与膳食
1.孕早期营养与膳食
2.孕中期营养与膳食
3.孕晚期营养与膳食
4.临产时的饮食
5.孕期合理膳食的注意事项
6.孕期常见的饮食问题
(六)夫妻孕期用药注意事项
1.丈夫用药注意事项
2.孕妇用药注意事项
3.孕妇预防接种要有选择
(七)孕期休闲及住行的常见问题
1.居室环境
2.休闲娱乐
3.美容保健
4.出行保健
(八)孕期性生活
1.孕早期性生活
2.孕中期性生活
3.孕晚期性生活
4.孕期性生活的几种安全姿势
八、孕期常见症状及对策
(一)恶心呕吐
(二)食欲不振
(三)牙龈出血、水肿
(四)头痛、头晕
(五)尿意频频
(六)痔疮、便秘
(七)下肢水肿
(八)白带增多
(九)小腿抽筋
(十)外阴瘙痒
(十一)静脉曲张
(十二)腰酸背痛
(十三)妊娠斑纹
(十四)孕期腹痛
1.怀孕早期的腹痛
2.怀孕中期的腹痛
3.怀孕晚期的腹痛
4.肠胃炎引起的腹痛
5.孕期避免产生腹痛的注意事项
(十五)坐骨神经痛
(十六)阴道出血
附:孕期的危险信号
九、孕期常见病
(一)流产
1.流产的原因
2.流产的表现
3.流产的分类
4.流产与保胎
(二)宫外孕
(三)早产
1.早产的原因
2.早产的表现
3.早产的预防
(四)阴道和宫颈疾病
(五)妊娠剧吐
(六)葡萄胎
(七)双胎、多胎
1.临床表现
2.孕期指导
(八)死胎
1.死胎的原因
2.死胎的表现
3.预防及注意事项
(九)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十)妊娠期糖尿病
1.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的目的
2.妊娠期糖尿病的饮食原则
(十一)羊水过多
(十二)羊水过少
(十三)前置胎盘
(十四)胎盘早剥
(十五)过期妊娠
1.过期妊娠的危害
2.过期妊娠的预防
(十六)胎膜早破
(十七)孕期宫内感染
1.梅毒
2.淋病
3.尖锐湿疣
4.生殖器疱疹
5.巨细胞病毒感染
6.沙眼衣原体感染
7.弓形虫病
十、孕期常见合并症
(一)心脏病
(二)乙型肝炎
1.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2.乙型肝炎患者的生育安排
3.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诊断
4.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处理
(三)肺结核
(四)贫血
1.妊娠期贫血的原因
2.妊娠期贫血的处理
(五)糖尿病
1.糖尿病患者的生育安排
2.糖尿病患者妊娠的不良影响
3.妊娠期糖尿病的处理
(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七)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八)急性肾盂肾炎
(九)慢性肾炎
(十)急性阑尾炎
(十一)急性胰腺炎
(十二)急性胆囊炎、胆石症
十一、胎儿异常的防治
(一)胎儿发育异常
1.胎儿生长受限
2.巨大胎儿
(二)胎位异常
l_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
2.胎头高直位
3.前不均倾位
4.面先露
5.臀先露
6.肩先露
7.复合先露
(三)胎儿心率异常
(四)胎儿窘迫
(五)胎儿畸形的预防
1.高热对胎儿的影响及预防
2.生物致畸因素对胎儿的影响及预防
十二、孕期胎教
(一)什么是胎教
(二)胎教的机制
1.奇妙的胎儿感觉、感知和学习才能19l
2.奇妙的胎儿能力
3.母亲与胎儿间的信息传递
(三)正确认识胎教
(四)胎教何时开始
(五)环境与胎教
1.家庭优境与胎教
2.社会优境与胎教
3.自然优境与胎教
4.宫内优境与胎教
(六)精神与胎教
1.母亲意识在胎教中的作用
2.精神胎教的实施
(七)音乐与胎教
1.胎儿爱听音乐
2.音乐是胎教的基础
3.乐曲的选择
4.音乐胎教的方法
(八)触摸与胎教
1.触摸的功能
2.胎儿触觉的生理心理机制
3.触摸胎教的方法
(九)语言与胎教
1.语言胎教的基础
2.语言胎教实施原则
(十)父亲与胎教
1.父亲要经常与胎儿聊天
2.丈夫要协助妻子做好胎教
3.丈夫要关心爱护妻子

围生期保健
一、分娩前检查
(一)分娩前检查的必要性
(二)分娩前检查的对象、时间及内容
1.分娩前检查的对象
2.分娩前检查的时间
3.分娩前检查的内容
二、分娩前的必要准备
(一)分娩前的心理准备
(二)分娩前的思想准备
(三)分娩前的身体准备
1.经常保持身体清洁卫生2n
2.摒弃不良的个人嗜好
3.注意睡眠、休息
4.生活要有规律
5.性生活需节制
6.熟悉分娩的辅助动作
(四)分娩前的物质准备
1.产妇用品的准备
2.新生儿用品的准备
(五)入院待产的准备
三、分娩的饮食
(一)分娩前的饮食
(二)分娩时的饮食
四、分娩的注意事项
1.避免恐惧心理
2.饮食得当
3.避免身心过度劳累
4.避免消极情绪,减少心理压力
5.避免急躁情绪
6.不宜远行
7.做好临产前的准备
8.扮好丈夫角色
9.禁忌滥用药物
10.适当活动
11.避免“憋尿”
五、自然分娩
(一)自然分娩的临产信号
1.子宫底下降
2.不规则宫缩
3.见红
4.阴道流水
(二)自然分娩的优点
(三)自然分娩的四要素
1.产力
2.产道
3.胎儿
4.精神心理因素
(四)自然分娩过程及配合方法
1.第一产程
2.第二产程
3.第三产程
4.配合分娩的动作与方法
六、“导乐”陪伴自然分娩
1.“导乐”陪伴自然分娩的含义
2.“导乐”的要求
3.“导乐”陪伴自然分娩的特点
4.“导乐”陪伴自然分娩的优点
七、无痛分娩法
(一)无痛分娩法的类型与特点
(二)无痛分娩和呼吸法
1.应用呼吸法的必要性
2.应用呼吸法的注意事项
八、分娩常见并发症
(一)胎膜早破
1.胎膜早破的原因
2.胎膜早破对分娩的影响
(二)脐带异常
1.脐带过长
2.脐带过短
3.脐带在胎膜上附着
(三)胎儿窘迫
(四)子宫破裂
1.子宫破裂的原因
2.子宫破裂的处理
3.子官破裂的预防
(五)羊水栓塞
1.羊水栓塞的原因
2.羊水栓塞的临床表现
3.羊水栓塞的处理
4.羊水栓塞的预防
(六)产后出血
1.产后出血的原因
2.产后出血的预防
(七)会阴、阴道及盆底裂伤
(八)宫颈裂伤
(九)产道血肿
(十)生殖道瘘
九、异常分娩
(一)难产的原因
(二)难产的类型
1.产力异常
2.产道异常
3.胎儿异常
4.胎位异常
5.头盆不称
6.滞产
7.急产
(三)难产的预防和处理
十、特殊分娩
(一)会阴切开
(二)胎吸分娩
1.胎吸分娩的适应证
2.胎吸分娩对胎儿的影响
(三)产钳分娩
1.产钳术的适应证
2.行产钳术应具备的条件
3.产钳术对胎儿的影响
4.胎头吸引术与产钳术的比
较和选择
(四)剖宫产
1.剖宫产的适应证
2.剖宫产的最佳时机
3.剖宫产对产妇的影响
4.剖宫产对胎儿的影响
5.剖宫产的利与弊
6.剖宫产的孩子更聪明吗
7.剖宫产前后应注意的问题
8.剖宫产术后产妇的注意点
(五)臀位分娩
(六)双胎、多胎分娩
1.双胎与单胎分娩的不同点
2.双胎、多胎孕妇在孕期与分娩期应注意的问题
3.哪些双胎孕妇不能阴道分娩

产褥期保健
一、产后母体的变化
(一)子宫
(二)阴道
(三)恶露
(四)乳房
(五)腹壁
(六)外阴及盆底组织
(七)血液循环系统
(八)内分泌系统
(九)泌尿系统
(十)呼吸、消化系统
二、产后饮食调养
(一)产后饮食营养
1.营养膳食原则
2.产后第1周的饮食
3.需高度重视的“小问题”
4.食谱举例
(二)哺乳期饮食营养
(三)哺乳期疾病的膳食
1.便秘
2.流感
三、产褥期生活指导
(一)产后“坐月子”的注意事项
1.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2.注意卧床姿势
3.“坐月子”不能“捂”
4.产后避风寒
5.产后保养误区
(二)不同季节的产后养生
1.夏季产后养生
2.冬季产后养生/
3.春、秋季产后养生
(三)产妇个人卫生
1.注意护发
2.保护牙齿和眼睛
3.产后洗浴
4.乳房护理
(四)产后锻炼
1.产后前10天的保健操
2.产后10天后的保健操
(五)产后精神、心理调节
(六)奶水不足与催乳、回奶/
1.奶水不足与催乳
2.回奶
(七)哪些情况不宜母乳喂养
(八)产后妇科检查
1.产后检查的次数
2.产后检查的内容
(九)产后性生活
(十)产后避孕
1.哺乳避孕
2.自然避孕
3.剖宫产后避孕
四、产褥期常见问题与疾病
(一)排尿障碍及尿潴留
1.尿潴留的原因
2.尿潴留的对策
(二)手脚麻木
(三)头痛、头沉重感
(四)肌肉发硬和疼痛
(五)便秘
(六)贫血
(七)宫缩痛
(八)会阴缝合的伤口疼痛
(九)耻骨联合分离
(十)痔疮
(十一)产后淤血停滞腹痛
(十二)乳头裂伤、表皮剥落
(十三)乳汁滞留症
(十四)产褥期抑郁症
(十五)晚期产后出血
1.胎盘和(或)胎膜残留引起的晚期产后出血
2.胎盘附着部复旧不全引起的晚期产后出血
3.剖宫产术后子宫伤口裂开引起的晚期产后出血
4.胎盘息肉
5.其他
(十六)胎盘残留
(十七)子宫复旧不全
(十八)产褥感染
(十九)产褥中暑
(二十)乳腺炎
(二十一)膀胱炎、肾盂肾炎
(二十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后遗症
(二十三)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

新生儿保健
一、新生儿的定义及其分类
(一)新生儿的定义
(二)新生儿的分类
1.根据胎龄分类
2.根据体重分类
3.根据体重与胎龄的关系分类
4.根据新生儿期的早晚分类
(三)新生儿评分
1.心率
2.呼吸
3.肌张力
4.对刺激的反应
5.皮肤颜色
(四)新生儿的健康标志
1.新生儿的情绪
2.新生儿的哭声
3.新生儿的粪便
4.吃奶的方法
5.有否发热
6.有否呕吐
二、新生儿生理发育特点
(一)新生儿生理特点
1.声音
2.外观
3.皮肤、黏膜的屏障功能
4.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5.循环系统
6.血液系统
7.呼吸系统
8.消化系统
9.营养代谢
10.泌尿系统
11.内分泌系统
12.体温调节功能31l
13.酶系统
14.免疫系统
(二)早产儿生理特点
1.外观
2.呼吸系统
3.消化系统
4.肝肾功能
5.体温
6.神经系统
(三)新生儿身心发育特点
(四)新生儿异常发育征兆
(五)新生儿的胎龄与体重
(六)新生儿的体温调节
1.产热的过程
2.散热的过程
(七)新生儿的头围与骨缝大小
1.头围
2.头部骨缝
(八)新生儿的睡眠与觉醒
1.安静觉醒
2.活动觉醒
3.哭的状态
4.瞌睡状态
5.安静睡眠
6.活动睡眠
(九)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
(十)新生儿乳房肿胀
(十一)新生儿阴道出血
(十二)新生儿智力发育的影响因素
1.先天性因素
2.后天性因素
三、新生儿护理
(一)新生儿的生活环境
(二)新生儿的衣着
(三)新生儿洗澡
(四)新生儿睡觉不要捆
(五)新生儿要注意保暖
(六)识别新生儿的粪便性状
(七)新生儿早期智力开发
1.情感交流
2.语言交流
3.音乐影响
(八)新生儿的脐带护理
(九)新生儿要注射卡介苗
(十)新生儿要注射乙肝疫苗
(十一)新生儿要加服维生素AD
(十二)新生儿对药物的反应
1.药物的吸收
2.药物的分布
3.药物的代谢
4.药物的排泄
5.对药物的特殊反应
6.乳汁中药物对新生儿的影响
(十三)新生儿禁用和慎用的药物/
1.四环素族
2.维生素K3、K4及磺胺类药物、伯氨喹
3.氯霉素
4.链霉素
5.卡那霉素、庆大霉素
6.吗啡、哌替啶、可待因等麻醉药品
四、新生儿的喂养
(一)母乳喂养
1.母乳喂养的类型
2.母乳喂养的好处
3.对母乳喂养的正确认识
4.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
5.珍贵的初乳
6.新生儿不宜哺乳前喂养
7.正确的哺乳方法与姿势
8.双胞胎新生儿应如何喂奶
9.了解母乳量的方法
10.影响母乳分泌的因素
11.母乳不足怎么办
12.母乳过多怎么办
13.哪些母亲不宜哺乳
14.乳母上班不能哺乳怎么办
15.乳母应禁用的药物
16.乳母应慎用的药物
17.母乳喂养中常见的问题
(二)人工喂养
1.新生儿人工喂养奶量多少为宜
2.用牛奶喂养新生儿加多少糖为宜
3.给新生儿喂奶粉浓度多大为宜
4.新生儿不宜食炼乳
5.牛奶煮奶糕喂新生儿不利健康
6.人工喂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三)混合喂养
1.混合喂养的方法
2.母乳不足的哺喂方法
3.混合喂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四)异常情况下的母乳喂养问题
1.母亲患上呼吸道感染能否哺乳
2.母亲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时能否哺乳
3.母亲患产褥感染时能否哺乳
4.母亲患高血压能否哺乳
5.母亲患心脏病能否哺乳
6.母亲患糖尿病能否哺乳
7.母亲患肾脏疾病时能否哺乳
8.母亲患淋病能否哺乳
9.母亲患梅毒能否哺乳
10.婴儿惠有半乳糖血症时能否母乳喂养
11.早产儿如何进行母乳喂养
12.如何对唇、腭裂婴儿进行母乳喂养
五、新生儿的检查
六、新生儿常见症状及处理
(一)新生儿生理性体重减轻/
(二)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三)新生儿头部包块
(四)新生儿呕吐
1.喂养不当
2.胃黏膜受刺激
3.感染
4.胃肠功能失调
5.颅压高
6.胃扭转
(五)新生儿溢奶
(六)新生儿夜哭
(七)新生儿哭闹
(八)新生儿发热
(九)新生儿腹泻
1.新生儿腹泻的主要表现
2.新生儿腹泻的护理与治疗
(十)新生儿便秘
(十一)新生儿鼻塞、打喷嚏
(十二)新生儿皮脂溢出性皮炎/
(十三)新生儿红臀
(十四)新生儿湿疹
(十五)新生儿舌系带过短
(十六)新生儿隐睾症
(十七)新生儿唇、腭裂
(十八)新生儿先天性肌性斜颈
(十九)新生儿惊厥
(二十)新生儿乳腺炎
七、新生儿常见疾病与防治
(一)新生儿窒息
(二)新生儿吸人综合征
1.一般表现
2.呼吸系统表现
3.循环系统表现
4.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1.轻度
2.中度
3.重度
(四)新生儿颅内出血
(五)新生儿硬肿症
1.发生季节与诱发因素
2.病儿的表现
3.治疗与护理的注意点
4.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1.病因
2.预防
3.治疗
(七)新生儿肺炎
(八)新生儿黄疸
1.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区别
2.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3.新生儿黄疸的危害
4.黄疸的光疗
(九)新生儿自然出血症
(十)新生儿结膜炎
1.衣原体性结膜炎
2.细菌性结膜炎
(十一)新生儿脐炎
(十二)新生儿鹅口疮
(十三)新生儿破伤风
(十四)新生儿脓疱病
(十五)新生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十六)新生儿脐疝
(十七)新生儿湿肺
(十八)新生儿中耳炎和外耳道炎
(十九)新生儿败血症
(二十)新生儿营养不良
1.营养不良的发病原因
2.营养不良的程度
3.营养不良的预防
4.营养不良的治疗和护理
(二十一)新生儿性病
1.淋病
2.非淋菌性尿道炎
3.先天性梅毒
4.艾滋病
(二十二)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1.临床表现
2.X线检查
3.治疗和护理
(二十三)新生儿肝炎综合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