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临床血气分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1574591
  • 作      者:
    钱桂生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2
收藏
作者简介
    钱桂生,男,1945年12月生于上海奉贤,1968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1981年在第三军医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全军呼吸内科研究所所长,呼吸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兼任全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军呼吸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医学会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副主任委员,第三军医大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常务编委,《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副主任编委及《中华内科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肺癌杂志》、《生物医学工程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等12家杂志编委。其主要研究方向“呼吸系统疾病酸碱失衡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主编专著3部,参编专著8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0多篇。已培养博士后4名,博士生31名,硕士生21名。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总后勤部科技金星,全军优秀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展开
内容介绍
    《现代临床血气分析》参考国内外最新进展,结合作者在动脉血气及酸碱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应用经验,分上下两篇共三十一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动脉血气分析和酸碱失衡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包括血气分析和酸碱平衡的概念,肺气体交换,酸碱平衡调节,红细胞内酸碱平衡,酸碱失衡时脑脊液酸碱调节,血气分析测定方法,酸碱失衡的类型、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动脉血气变化和酸碱失衡的特点,血气及酸碱平衡监护新技术等。内容新颖,理论系统,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科学性、实用性强,可供临床科各级医师以及医学院校的研究生、本科生参考阅读。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的理论基础<br>第一章 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概论<br>第一节 酸碱平衡的基本概念<br>一、pH和[H+]<br>二、pH、PaCO2和HCO之间的关系<br>第二节 动脉血气分析的临床应用<br>一、动脉血气分析的作用<br>二、阴离子隙的临床应用<br>三、潜在HCO的临床应用<br>四、酸碱失衡预计代偿公式的临床应用<br>第三节 水、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的关系<br>一、三个规律<br>二、酸碱失衡与电解质紊乱的关系<br>第二章 肺气体交换<br>第一节 气体的物理性质<br>一、气体定律<br>二、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br>三、水蒸气的分压<br>第二节 呼吸动力机制<br>一、呼吸肌<br>二、呼气肌<br>三、呼吸器官(肺和胸廓)的阻力<br>第三节 肺的容量和通气<br>一、肺容量及组成<br>二、肺的通气<br>第四节 肺的换气<br>一、通气和血流的比例<br>二、弥散<br>第五节 肺循环<br>一、肺循环的解剖特点<br>二、肺循环的压力<br>三、血流的阻力<br>四、肺血流<br>第六节 呼吸的调节<br>一、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br>二、神经反射调节<br>三、化学性调节<br>第三章 二氧化碳<br>第一节 二氧化碳在体内的分布<br>第二节 二氧化碳的运输和排出<br>一、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送形式<br>二、二氧化碳解离曲线<br>三、二氧化碳清除率与呼吸商<br>第三节 影响二氧化碳运输和排出的因素<br>一、主要因素<br>二、其他因素<br>第四节 二氧化碳呼出的调节<br>一、外周化学感受器<br>二、中枢化学感受器<br>三、二氧化碳对呼吸的调节<br>四、二氧化碳、H+和氧在呼吸调节中的相互作用<br>第五节 二氧化碳在酸碱平衡中的作用<br>第六节 二氧化碳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br>一、二氧化碳对机体作用的特点<br>二、对循环系统的影响<br>三、对神经系统的影响<br>四、对呼吸系统的影响<br>五、对肾脏及电解质的影响<br>六、高碳酸血症和低碳酸血症的危害<br>第七节 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及其相关通气策略<br>一、呼吸机所致肺损伤及其他副作用<br>二、PHC的必要性和可行性<br>三、PHC的实际应用对策<br>四、PHC的允许范围、禁忌证<br>五、PHC的不良反应及对策<br>第四章 氧<br>第一节 氧的基础理论<br>一、基本概念<br>二、氧的运输<br>三、氧在组织中的释放和利用<br>第二节 缺氧机制<br>一、肺血流动力学<br>二、肺气体交换<br>第三节 低氧血症的原因与鉴别<br>一、低氧血症的原因<br>二、低氧血症的鉴别<br>第四节 缺氧的病理生理<br>一、对呼吸系统的影响<br>二、对循环系统的影响<br>三、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br>四、对血液系统的影响<br>五、对肾脏、肝脏、消化系统的影响<br>第五节 氧供与氧耗<br>一、氧输送量、氧耗量和氧摄取率<br>二、氧输送与氧消耗的关系<br>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氧输送与氧消耗的关系<br>四、血流动力学监测与组织氧合状态的监测<br>五、判断低氧血症的常用参数<br>第五章 酸碱平衡的调节<br>一、缓冲系统<br>二、肺的调节<br>三、肾脏调节<br>第六章 红细胞内酸碱平衡<br>一、红细胞内酸碱状态的测定<br>二、pHi的正常值<br>三、影响pHi的因素<br>四、pHi的调节<br>五、红细胞内酸碱平衡的生理作用和临床意义<br>第七章 脑脊液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及其临床应用<br>一、脑脊液的解剖生理<br>二、脑脊液-血液酸碱指标及离子成分的关系<br>三、脑脊液酸碱调节的机制<br>四、脑在脑脊液酸碱平衡中的作用<br>五、脑脊液离子主动转运的形式<br>六、酸碱失衡时脑脊液的酸碱调节<br>第八章 电解质平衡<br>第一节 电解质分布与调节<br>一、电解质分布<br>二、电解质的需要量与调节<br>三、调节机制<br>第二节 电解质的生理功能<br>一、钾的生理功能<br>二、钠的生理功能<br>三、镁的生理功能<br>四、钙的生理功能<br>五、氯的生理功能<br>第三节 常见电解质紊乱<br>一、低氯血症<br>二、低钠血症<br>三、低钾血症<br>四、高钾血症<br>五、低镁血症<br>第九章 血气分析测定方法<br>第一节 血气分析测定原理<br>一、pH电极<br>二、PCO2电极<br>三、PO2电极<br>第二节 测定技术<br>一、标本的采集<br>二、标本的保存<br>三、仪器的操作<br>四、影响血气测定结果的因素<br>第三节 血气分析的质量控制<br>一、观察法<br>二、简易质控法<br>三、标准质控物法<br>第四节 血气测定结果的计算及温度校正<br>一、温度对P0z的影响<br>二、温度对pH和PC0z的影响<br>三、其他参数计算<br>第五节 血气分析仪的保养与故障维修<br>一、仪器的保养<br>二、仪器常见故障分析<br>第六节 血气分析仪发展概况<br>第二篇 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的临床应用<br>第一章 血气分析的判断<br>一、常用的监测酸碱失衡的指标<br>二、动脉血气测定方法<br>三、酸碱失衡的判断方法<br>第二章 阴离子隙<br>一、阴离子隙的概念<br>二、阴离子隙的异常<br>三、阴离子隙的临床应用<br>第三章 酸碱失衡的类型及判断<br>第一节 单纯性酸碱失衡类型及判断<br>一、代酸<br>二、代碱<br>三、呼酸<br>四、呼碱<br>第二节 混合性酸碱失衡的类型、诊断及处理<br>一、呼酸并代酸<br>二、呼酸并代碱<br>三、呼碱并代酸<br>四、呼碱并代碱<br>五、混合性代酸<br>六、代碱并代酸<br>七、三重酸碱失衡<br>八、混合性酸碱失衡的处理<br>第四章 呼吸衰竭<br>第一节 慢性呼吸衰竭<br>一、病因<br>二、发病机制<br>三、病理生理<br>四、临床特点<br>五、实验室检查<br>六、诊断<br>七、治疗<br>第二节 急性呼吸衰竭<br>一、病因<br>二、治疗<br>第三节 急性肺损伤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br>一、概述<br>二、病因<br>三、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br>四、病理<br>五、临床特点<br>六、实验室检查<br>七、诊断<br>八、治疗<br>第五章 呼吸衰竭时酸碱失衡及其临床意义<br>一、严重缺氧伴有呼吸性酸中毒<br>二、严重缺氧伴有呼吸性酸中毒并代谢性酸中毒<br>三、严重缺氧伴有呼吸性酸中毒并代谢性碱中毒<br>四、严重缺氧伴有呼吸性碱中毒<br>五、严重缺氧伴有呼吸性碱中毒并代谢性碱中毒<br>六、严重缺氧伴有三重酸碱失衡<br>第六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酸碱失衡与电解质紊乱<br>一、呼吸性碱中毒<br>二、呼吸性碱中毒并代谢性碱中毒<br>三、呼吸性碱中毒型三重酸碱失衡<br>四、酸中毒<br>第七章 肺心病人的动脉血气变化和酸碱失衡<br>一、肺心病人的动脉血气变化及酸碱失衡特点<br>二、肺心病人的动脉血气变化及常见酸碱失衡类型<br>三、肺心病人临终前动脉血气变化及酸碱失衡特点<br>四、肺心病人红细胞内的酸碱失衡<br>五、肺心病呼吸衰竭时脑脊液酸碱失衡<br>第八章 支气管哮喘的动脉血气和酸碱平衡<br>一、病因与诱因<br>二、哮喘发病机制<br>三、病理<br>四、病理生理<br>五、临床表现<br>六、诊断<br>七、治疗<br>第九章 危重病人的动脉血气变化及酸碱平衡紊乱<br>一、危重病人常见动脉血气变化及酸碱紊乱的规律<br>二、危重病人常见的动脉血气异常和酸碱紊乱的特点及判断方法<br>三、危重病人的血气变化及酸碱紊乱的治疗原则<br>第十章 心肺复苏期间酸碱失衡的诊断与治疗<br>第一节 心搏骤停时血气变化的特点<br>第二节 几个新概念及其产生机制<br>一、二氧化碳超射及其产生机制<br>二、反常性高碳酸性酸中毒及其产生机制<br>第三节 纠酸药物简介<br>一、纠酸药物<br>二、Tribonate的优点<br>第四节 心肺复苏期间酸碱失衡的治疗问题<br>一、国外纠酸治疗现状<br>二、纠酸治疗的缺陷<br>三、国内纠酸治疗现状<br>第五节 几点看法<br>第十一章 麻醉病人的血气变化和酸碱失衡<br>第一节 麻醉对病人血气和酸碱平衡的影响<br>一、麻醉对肾功能影响产生的血气和酸碱变化<br>二、麻醉对呼吸功能影响产生的血气和酸碱变化<br>第二节 不同疾病或手术病人麻醉中的血气变化和酸碱失衡<br>一、创伤病人<br>二、肺功能不全病人<br>三、心血管功能不全的病人<br>四、肝功能不全病人<br>五、肾功能障碍病人<br>六、颅脑创伤或颅内手术病人<br>七、急腹症的病人<br>八、婴幼儿<br>九、老年病人<br>十、肥胖病人<br>十一、糖尿病病人<br>第三节 麻醉手术中突发事件病人血气和酸碱变化<br>第四节 体外循环中的血气和酸碱变化<br>第十二章 心血管外科中血气和酸碱稳态理论与应用<br>一、低温和酸碱稳态:a-稳态和pH稳态<br>二、低温体外循环中的血气和酸碱稳态管理<br>三、血气酸碱稳态和心血管手术中的心脑保护<br>四、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的常见酸碱平衡紊乱<br>第十三章 肾脏疾病的血气改变和酸碱失衡<br>第一节 肾小球疾病的酸碱失衡和血气特点<br>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br>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br>第二节 肾小管疾病的酸碱失衡和血气特点<br>一、原发性肾小管疾病<br>二、继发性肾小管疾病<br>第三节 肾功能衰竭的酸碱失衡和血气特点<br>一、急性肾衰竭<br>二、慢性肾衰竭<br>第十四章 胃肠道疾病的血气改变及酸碱失衡<br>……<br>第十五章 肝胆外科危重病人的血气改变和酸碱失衡<br>第十六章 糖尿病病人的血气改变和酸碱失衡<br>第十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血气改变和酸碱失衡<br>第十八章 代谢性酸中毒<br>第十九章 代谢性碱中毒<br>第二十章 血气及酸碱平衡监护新技术<br>第二十一章 酸碱失衡典型病例介绍<br>第二十二章 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的防治原则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