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网络与社会交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221060533
  • 作      者:
    童星等著
  • 出 版 社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2
收藏
编辑推荐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对人类的日常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原有的社会结构、社会行动方式以及社会分层在网络的冲击下都发生了变化。随着网络的逐步推广和普及,网络社会交往将呈现出向日常社会交往回归的趋势,逐步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管网络生活有多么丰富多彩,也不论网民之间的交往信任程度有多么高,网络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就是同人类的日常生活之间的不可分割。由于网民同日常生活不可分离,网民的行动不可能一直脱离现实生活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驰骋,其中的多数必将转到现实社会生活中来。
展开
内容介绍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对人类的日常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原有的社会结构、社会行动方式以及社会分层在网络的冲击下都发生了变化。随着网络的逐步推广和普及,网络社会交往将呈现出向日常社会交往回归的趋势,逐步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管网络生活有多么丰富多彩,也不论网民之间的交往信任程度有多么高,网络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就是同人类的日常生活之间的不可分割。由于网民同日常生活不可分离,网民的行动不可能一直脱离现实生活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驰骋,其中的多数必将转到现实社会生活中来。
  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一套介绍网络社会的丛书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它不仅选择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而更为重要的是,它选择了一个特殊的出版时机。众所周知,关于网络经济,我们今天面临着对它重新评估的问题。因为仅仅就在昨天,不少网站还在以显跟的方式和诱人的语调问:“今天你上网了吗?”它们把上网比作每日三餐,似乎一天不上就“饿”得慌。而今天,媒体们在它们显著的位置以醒目的标题对不同的网站问:“今天你破产了吗?”似乎网络经济已经走向了末日。媒体的这种态度无可厚非,因为它本来就是直接围绕社会生活现象的波动而起伏的。但是,这对于我们认识网络社会以及它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甚至百姓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并没有提供太多的东西,甚至还造成了一些障碍。
  网络社会可能离我们的生活确实还比较远,因为中国尚处在不发达国家的位置,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忽视对它的认识。中国目前拥有世界上发达的三大基础通信网络之一和发达的有线电视网络,拥有世界上多的无线通信用户和全球较大的市场潜力。在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的信息与通讯基础设施发展迅速,相关产业和经济运行方式日新月异,与世界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这一切,必将使中国融入全球网络社会的进展大大加速,从而快步走进网络时代。正因此,我国政府也一直重视这个方面的问题,专家学者们的研究也亦步亦趋地紧跟世界潮流。
  可以说,能否在未来全球网络社会中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繁荣的标志,而这一点取决于我们今天的认识和选择。网络经济的当前挫折不应该成为人类沮丧的理由,而正好是人们反思过去操作失误和从根本上理解网络社会的一个良好契机。因为,这种挫折在直接意义上也是人们认识欠缺和选择失误的后果。例如,早就有西方学者对充斥媒体的“信息崇拜”作过评论。他们强调:不负责任的未来学是一个庸俗的社会科学、星期日副刊通俗文学和预言的笨拙的混血儿。其特点是轻松愉快地描述未来世界,并把这种广告宣传抬高到学术研究的水平;“通篇充斥着迎合时好的言语、荒唐可笑的陈词滥调和骇人听闻的大惊小怪,华而不实和诱人预言比比皆是。”当然,我们现在的问题不是简单地采取某种批判的立场,而是需要保持足够的清醒。只有这样,在新的一波网络高潮来临之际,我们才能够从容应对。应该说,这便是这套丛书立意高明的地方。
  网络社会是一个大的课题,它也需要不同的人来关心。这套丛书各个论著所讨论的问题可能并不全面,它也不可能适合所有人的口味,但是我们相信,它将进一步促进人们对网络社会的思考。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之际,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从不同的思考中汲取有益于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整个社会健康成长作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
精彩书摘
  这种稳定的持续交往更接近于日常社会中的交往活动。尽管这些交往活动最早也是发端于聊天室或者BBS等网络空间,但由于交往各方有着比较多的共同点,使得交往活动的基础更加坚实,交流更加频繁,方式也更加多样,除去在聊天室或者BBS中的活动之外,这些网民也会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交往。在长期交往的基础上,一些网络行动者之间相互熟悉,并逐步产生信任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有一部分网络行动者还开始在日常社会中进行接触,网络交往与13常交往并存互补。网络交往的发展趋势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对人类的日常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原有的社会结构、社会行动方式以及社会分层在网络的冲击下都发生了变化。随着网络的逐步推广和普及,网络社会交往将呈现出向日常社会交往回归的趋势,逐步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管网络生活有多么丰富多彩,也不论网民之间的交往信任程度有多么高,网络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就是同人类的日常生活之间的不可分割。由于网民同日常生活不可分离,网民的行动不可能一直脱离现实生活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驰骋,其中的多数必将转到现实社会生活中来。
  台湾花旗信息知识管理中心知识分析师吴姝蓓通过对BBS中情感关系的组成与发展的研究发现,当BBS使用者和网络上的朋友联系一段时间,彼此留下好印象后,通常都会透露出一些
  真实身份的线索给对方,甚至还会有其他媒介的交往,如打电话。此时,面对面互动的机会就会增大,光是靠网络、电话已不够了。这意味着虚拟人际关系的传播舞台将要转移,原本在虚
  拟世界中靠着想象的仿真互动方式也必须改变,所有被文字线索所隐藏的信息在真正见面之后,再也无法遁形。她在研究中还发现,受访者大部分都有同“网友”见面的经验,一旦见了面,先前的印象与感觉会有所改变,外表的美丑占了极重要的因素。如果在见了面之后还能维持互动,或者感觉与在网络世界里面相去不远,“线上朋友(online friend)”就变成了“离线朋友(off—line-friend)”。①
  尽管网络交往确实可以提高人们的交往效率,但它无论如何也无法取代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交往——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网络所传递的信息的种类和丰富程度还是十分有限的,直接交往过程中传递的非语言信息,如身体的接触、体态的变化、丰富的表情等在网络交往中还难以实现。直接交往中伴随交流活动而进行的其他活动,特别是众人参与的集体活动如共进午
  餐、郊游等,也是交往的重要辅助方式,所有这些更是网络交往难以取代的。
  第二章
  网络情感性交往
  网络情感交往的方式
  就目前的状况看,从大类上可以把网络交往分为情感性交往、商务性交往和公共信息交往三种。所谓网络情感性交往(简称网络情感交往)就是指这样一种网上沟通:交往的动机是满足
  情感需要,交往的主体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自然人,互动信息的内容是表达情感、敞开心灵,支配交往过程的主要因素是情感和兴趣。人们在网络世界里交流情感、互通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电子公告牌、电子邮件和网上聊天,这三者的英文缩写分别为:“BBS”、“E—mail”和“OICQ”。电子公告牌(BBS】的功能、现状及其管理BBS为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建立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基础上的公共论坛。BBS主要具有信件讨论区、文件交流区、信息布告区和多线交谈等四个方面的功能。
  一是信件讨论区功能。包括各学术专题讨论区、疑难问题解答区和闲聊区等等。在这些信区中,上站的用户留下自己想要与别人进行讨论的信件,相互之间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交流各自的心得和经验。目前,比较有特色的信区包括软硬件讨论区、Intemet技术探讨、音乐音响讨论、电脑游戏讨论、球迷世界、军事天地和笑话区,等等。
  二是文件交流区功能。一般的BBS站台中,大多没有供交流用的文件区,依照不同的主题分区存放为数不少的软件,有的BBS站还设有CD—ROM光碟区,众多的共享软件和免费软件都可以通过BBS获取,这不仅使用户得到合适的软件,也使软件开发者的心血由于公众的使用而获得肯定。
  三是信息布告区功能。一些有心的站长会在自己的站台上摆出为数众多的信息,如怎样使用BBS、国内BBS站台介绍、某些热门软件的介绍、BBS用户统计资料等;用户在生日时甚至会
  收到站长发来的热情洋溢的“贺电”,感受到BBS大家庭的温暖;BBS上还提供在线游戏功能,用户闲聊时也可以玩玩游戏,放松放松。
  四是多线交谈的功能,用户能够与其他同时上站者做到即时的联机交谈。这种功能也有许多变化,如ICO、Chat、Netmeet-img等;有的只能进行文字交谈,有的还可以直接进行声音对话。
  那么,BBS与人们常常说的“网络社区”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从共同点上说,BBS和网络社区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相似的概念,他们都是网民自己的“窝”。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BBS是一块电子黑板,没有特定的分区,或者只在版内分讨论区,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其中;而网络社区是被严格加以区分的,并且有自己的名称,只有认同该社区文化,或者对此有兴趣的网民才能进入。可以打一个比方,如果说BBS是一个超市、什么都卖的话,那么网络社区就是专卖店,只卖一种或数种特定的货物。此外,网络社区管理相对严格,社区中的网民成员相对稳定,成员之间彼此较为熟悉,忠诚度也比较高;而BBS中的成员有相。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 网络技术、网络社会与网民概述
二 网络社会是现实的社会
三 网络社会是全新的社会存在方式
四 网络社会:社会学研究的新对象
第一章 网络社会交往
一 网络社会交往的形成
二 网络社会交往的动因
三 网络社会交往的方式
四 网络社会交往的类型
五 网络社会交往的特征
六 网络社会交往的过程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 网络情感性交往
一 网络情感交往的方式
二 网络情感交往的内容
四 电子商务的“瓶颈”之二:物流配送
五 电子商务的“瓶颈”之三:网络安全
六 电子商务的新宠——网络广告
第四章 网络公众信息交往
一 网络政府
二 网络新闻
三 网络教育
四 网络调查
第五章 网络社会交往的主体分析
一 网络交往主体的构成状况
二 网络交往主体的基本特征
三 网络交往主体的行动特征
四 网络交往主体的心理特征
五 网络交往主体的心理状态
第六章 网络社会交往同日常社会交往的比较
一 交往基础的比较
二 交往方式的比较
三 交往范围的比较
第七章 网络社会交往的理论探索
一 网络社会交往中的社会化和社会角色
二 网络社会交往中的群体和社会
三 网络社会交往中的信任和冲突
四 网络社会交往中的规范与控制
第八章 网络社会交往的解释模型
一 网络社会交往的前提——人性假设
二 网络社会交往的过程——开放与吸引
三 网络社会交往的结构——“散点式互联”
四 网络社会交往的规则——自主参与和“后把关人”时代
五 网络社会交往的结果——中断、延续与转化
第九章  网络社会交往对日常社会交往的冲击
一 两种社会交往的并存与互渗
二 网络社会交往影响公众舆论
三 网络社会交往造成新的社会分化
四 网民个性影响日常社会交往
五 网络社会交往失范影响日常社会交往
结束语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