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医汽雾透皮治疗新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17073969
  • 作      者:
    李忠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医汽雾透皮治疗新法》是基于作者长期从事中医外治和现代透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首次确立了中医汽雾透皮治疗的概念,并从基础到临床进行了系统总结。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篇,着重介绍中医汽雾透皮治疗的概念、发展历史、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等;第二部分为临床篇;重点介绍中医汽雾透皮疗法在内、外、妇、儿、皮肤、骨伤、肿瘤、美容等各科疾病的应用;第三部分为附篇,选编了古今临床经验处方,并保留原处方的论述。
    《中医汽雾透皮治疗新法》编写的目的在于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套完整的中医汽雾透皮治疗体系,丰富和发展中医外治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一本简明、实用的参考书。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医汽雾透皮治疗新法》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李忠博士主编。《中医汽雾透皮治疗新法》的编写是基于作者长期从事中医外治和现代透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将传统中医“药物熏蒸疗法”与现代科技结合,探索现代中医外治新方法,提出了“中医汽雾透皮治疗”的全新概念,并从基础到临床进行了系统总结,对中医汽雾透皮治疗作了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中医“药物熏蒸疗法”的发展和创新。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篇,着重介绍中医汽雾透皮治疗的概念、发展历史、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等:第二部分为临床篇,重点介绍中医汽雾透皮疗法在内、外、妇、儿、皮肤、骨伤、肿瘤、美容等各科疾病的应用;第三部分为附篇。选编了古今临床经验处方。《中医汽雾透皮治疗新法》适合临床医生学习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三、中医汽雾透皮疗法治疗作用机制的现代研究中医汽雾透皮疗法治疗作用机制,主要为药物吸收所引起的整体药理效应和药物对病灶局部的药理效应。
    1.皮肤的吸收作用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外围屏障,除有抵御外邪侵袭的保护作用外,还有分泌、吸收、渗透、排泄、感觉等多种功能。研究表明,药物能通过皮肤黏膜、汗腺、毛囊、角质层、细胞及其间隙等转运而吸收。其次,皮肤的吸收渗透与湿度有关,中药雾化气体中含有水分子,湿度又有增强皮肤吸收渗透的效果。在汽疗时,湿润的皮肤表面与蒸汽水共同作用于皮肤,能加速皮肤对药物的吸收。中药雾化透皮法是利用皮肤这一特性,按病、证配用不同组方的药物与物力温热双重作用融为一体产生的雾化气体,含有中药特有的活性成分,如生物碱、苷类、多种氨基酸、鞣质和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植物抗生素以及具有浓烈芳香气味的物质如:酮、醛、酚、醇等挥发性油状物质,在物理温热的作用下,使皮肤血管扩张,雾化汽中药物离子直接穿透角质层转运(包括细胞内、细胞间扩散)和表皮层转运吸收,渗透进入人体,药物通过血液循环遍布机体组织器官,加快了药物利用度,药物吸收过程较均速、稳态扩散、剂量均匀递增、浓度相对恒定辐射深入腠理、脏腑发挥药效。
    2.调节神经体液装置 中药雾化气体中所含芳香化浊、辛香走窜的药物离子作用于全身皮肤、腧穴后,通过神经体液装置系统调节高级神经中枢、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刺激效应,达到迅速调整人体脏腑气血和免疫功能,治愈疾病,改善全身生理过程等作用。该治疗既扶元固本又消除疲劳,给人以轻松舒畅之感,同时又能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过神经系统形成反射,从而破坏了原有的病理反射联系,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3.物理刺激作用 中药汽雾透皮疗法利用有一定刺激性作用的药物,通过湿热对局部或全身皮肤的刺激,促进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及淋巴循环,改善周围组织的营养,有利于血肿及水肿的消散;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增强新陈代谢,如运用温热性的药物对局部的刺激有类似灸法的效应,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效果。其次,通过局部或全身皮肤对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直接对局部皮肤和全身器官发挥作用,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止痒、拔毒祛腐等作用。由于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药物通过皮肤吸收面积大、作用直接、药物吸收不受消化道内pH值、实物和药物在常见移动时间等复杂因素影响;避免药物在肝脏的首过效应;又不通过肝脏,减轻胃肠道副作用的优点;并可持续控制给药速度,中断给药方便;药汽的温热刺激还使毛孔开放,全身出汗,让体内“邪毒”随汗排出体外。
    ……
展开
目录
基础篇
第一章 中医汽雾透皮治疗概要
第一节 中医汽雾透皮治疗的定义、地位及学术特点
第二节 中医汽雾透皮法的分类
第三节 现代中医汽雾透皮方法
第四节 中医汽雾透皮法的临床应用要点
第二章 传统中医“药物熏蒸《洗)疗法”发展简史
第三章 中医汽雾透皮治疗的传统理论基础
第四章 中医汽雾透皮治疗的现代研究

临床篇
第一章 内科病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汗证
第三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四节 强直性脊柱炎
第五节 失眠
第六节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第七节 头痛
第八节 中风
第九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第十节 糖尿病
第十一节 痛风
第十二节 心绞痛
第十三节 原发性高血压
第十四节 溃疡性结肠炎
第十五节 雷诺综合征
第十六节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第十七节 白塞病
第二章 外科病
第一节 疖
第二节 颜面疔疮
第三节 痈
第四节 丹毒
第五节 臁疮
第六节 褥疮
第七节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第八节 血栓性浅静脉炎
第九节 内痔
第十节 外痔
第十一节 肛瘘
第十二节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第十三节 肛窦炎
第十四节 肛裂
第十五节 肛门瘙痒症
第十六节 脱肛
第三章 妇科病
第一节 痛经
第二节 闭经
第三节 经前期综合征
第四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
第五节 阴道炎
第六节 外阴色素减退疾病
第七节 外阴瘙痒
第八节 外阴炎
第九节 前庭大腺炎
第十节 宫颈炎
第十一节 盆腔炎
第十二节 子宫脱垂
第四章 儿科病
第一节 新生儿黄疸
第二节 新生儿硬肿症
第三节 小儿感冒
第四节 小儿肺炎
第五节 小儿惊厥
第六节 麻疹
第七节 水痘
第八节 脊髓灰质炎
第九节 流行性腮腺炎
第十节 鹅口疮
第十一节 小儿肠炎
第十二节 小儿寄生虫
第十三节 婴儿湿疹
第五章 皮肤科病
第一节 带状疱疹
第二节 冻疮
第三节 皮肤瘙痒症
第四节 神经性皮炎
第五节 湿疹
第六节 手足皲裂症
第七节 头癣
第八节 手足癣
第九节 甲癣
第十节 体癣和股癣
第十一节 银屑病
第十二节 硬皮病
第十三节 寻常性鱼鳞病
第六章 骨科病
第一节 肩关节周围炎
第二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三节 筋膜炎
第四节 腰部劳损
第五节 急性腰扭伤
第六节 颈椎病
第七节 坐骨神经痛
第八节 骨性关节炎
第九节 关节扭挫伤
第十节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第十一节 骨折
第十二节 骨、关节结核
第十三节 化脓性骨髓炎
第十四节 化脓性关节炎
第十五节 骨肿瘤
第十六节 跟痛症
第十七节 肱骨外上髁炎
第十八节 梨状肌综合征
第十九节 桡骨茎突腱鞘炎
第七章 肿瘤病
第一节 癌性疼痛
第二节 恶性腹腔积液
第三节 恶性胸腔积液
第八章 男科病
第一节 阳痿
第二节 射精过早
第三节 精索静脉曲张
第四节 睾丸鞘膜积液
第五节 附睾炎
第六节 阴囊湿疹
第七节 慢性前列腺炎
第八节 前列腺增生症
第九章 美容及减肥
第一节 痤疮
第二节 黄褐斑
第三节 疣
第四节 酒渣鼻
第五节 肥胖症

附 篇
古今临床验方选
第一节 内科疾病
第二节 外科疾病
第三节 妇科疾病
第四节 儿科疾病
第五节 皮肤科疾病
第六节 五官科疾病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