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健康红宝书:中南海与中国高层医疗保健专家对你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6016990
  • 作      者:
    顾英奇主编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编辑推荐
  保健机密解禁,全民共享健康!独家披露毛泽东、邓小平、宋庆龄、朱德、陈云、西哈努克亲王长寿养生秘诀!
  中南海专职“首长保健师”广征博引,巧妙评说,灵活运用大量临床、科研的资料,将全民引向科学保健的长寿殿堂。
  本书与平常健康书最大的区别,是书中介绍了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自我保健轶事的宝贵资料。了解健康专家,如何为一批经历过无数难以想像的艰难险阻,无数的浴血战斗、流血负伤,长期的超常精神和体力负荷,高度的营养不良的特殊群体解决健康长寿问题。
展开
作者简介
  顾英奇,1930年生。1952年2月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留校工作。1953年11月调中央警卫局保健处。历任保健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副处长、处长;1984年10月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第七后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后全国政协常务委页;中国红十字会第五,六后常务副会长、党组书记;首任红十字会与虹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副主席;现任中国老年医学保健研究会会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理事长,全国老干部健康指导委页会副会长,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许佩珉,1928年12月出生于浙江黄岩,先后担任过彭德怀、邓小平、陈云、李先念,李富春等人的专职保健护理工作。曾担任刘少奇同志的保健医生近8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赴加拿大渥太华癌症中心进修,曾在国外做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报告,获得好评。曾获北京市爱国立功奖及国务院医疗卫生事业特殊贡献证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北京医院肿瘤科专家。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的一个特点是专家们把严肃的科学理论和医学术语融会贯通,化为大家都明白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医疗、预防、保健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同时灵活地运用了作者本人的文献上的大量临床、科研的资料,广征博引,巧妙评说,把读者引向科学殿堂之路。本书的内容相当丰富,科学性很强。

  
展开
精彩书评
  序言
  从神秘的首长保健走向开放的全民保健
  前卫生部副部长,原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  顾英奇
  我们编辑并组织高层医疗保健专家撰写《健康红宝书——十南海与中国高层医疗保健专家对你说》(以下简称《健康红宝书》——编者)的目的有二:一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人群对保健知识的需要;二是让这些专家把自己长期积累的珍贵经验和真知灼见写下来,贡献社会,存之久远。
  本书的作者中,有几位是我青年时代做中央保健工作时的叫事和战友。曾昭耆教授一直在北京医院工作,曾担任过贺龙、罗荣桓元帅,张鼎丞、张治中、傅作义将军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生;许佩珉教授曾在中南海工作,担任过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保健医生,还先后为陈云、彭德怀、邓小平、李先念、李富春、蔡畅、谭震林、董必武等领导做过医疗保健工作;还有我熟悉的北京医院的知名专家、主任,他们当中多半参与过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保健工作。这批专家不仅有深厚的医学理论知识,而且有丰富的医疗保健实践经验。他们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积累了别人无从接触的经验,又都有长期从事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丰富经历。可以说,他们既有为领袖服务的经验,又有为群众服务的才能,这是一批非常难得的高级作者。由这批专家撰稿,不仅保证了本书的质量,更使本书具有其他医疗科普作品难以匹及的权威性。
  近几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医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即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卫生服务观念、健康保障需求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认识到健康不是一切,但失去健康就会失去一切,健康高于财富。人们也不再认为无病就是健康,长寿就是幸福,懂得了什么是生命质量。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羸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完好的总体状态。”卫生服务思想不再局限于有病才治病,而是提倡和我国传统医学的“上医治未病”观点相吻合的预防疾病。“治未病”的观点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健康,是一级预防,实用价值高,所需投入少,效果显著,受到广泛重视。我国非常重视预防工作,建国以来一直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和科学进步,人们也不满足于只是预防疾病,而开始追求更为积极、主动的“促进健康”的新生活方式,与其相伴的是保健医学和自我保健医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保健医学,不只对老年、妇女、儿童等人群有重要的意义,实际上人类从胎儿时期起就需要保健医学。一位冠心病患者的发病年龄可能在45岁左右,而冠状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早在少年、甚至儿童时期就已开始了。但是这种变化,不是不能预防,也不是不可逆的,若从心理卫生、社会适应、生活习惯、饮食营养、劳逸调节、运动、嗜好入手,通过医学干预,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依此类推,许多的健康问题都需要保健医学的指导。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人群中迅速出现了所谓的“文明病”或“富贵病”,这些健康问题大多数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国际医学专家对全球疾病现状进行研究后指出,在致病因素和疾病防治中,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因素占8%,气候地理等自然因素占7%,而个人的行为、生活方式因素占60%。由此可见,多数疾病是由于个人的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换句话说,就是绝大多数疾病通过戒除不良生活方式、改善社会生活环境及医疗保健条件都可以预防其发生、发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只要改变个人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就能预防多数疾病。因此,需要医学家广泛地宣传防治疾病、保健医学、自我保健的知识。编辑本书,正是为了在这方面贡献一点力量,是送给读者,尤其是中老年朋友的一份健康礼物。
展开
精彩书摘
  邓小平享年93岁,这在全世界著名伟人中并不多见。邓小平的身体一直健康硬朗,很少患病,在他75岁高龄时,健步登上了黄山,80多岁时,还能在大海中畅游1个多小时。在保健医生护理的中央高级领导人中,像邓小平这样长寿且体质一直很好的并不多见。
  邓小平的生活特点有几处同毛主席颇为相似:嗜烟、爱游泳、洗冷水浴、喜辣、爱吃肥厚的食品(如回锅肉等)。然而,他在政治生涯中的遭遇,远比毛泽东同志坎坷得多。“三起三落”为世人所共知,但邓小平却说:“我吃的苦头虽不少,但总结所谓的‘三起三落’,我还是感到幸运,因为总算没有人把我往死里整。在苏区的时候,我被控制起来劳动改造,饿得头昏眼花,可还是有值得高兴的事,有一次居然吃到了两只鸡(指陆定一前夫人唐贞仪送给邓小平两只鸡——编者)。在江西下放的时候,娃娃们从各地聚拢来一起过年。不给工作了,我就权当休养,要是一直在台上,未必能活到今天。”
  随遇而安、逆来顺受是中国的古话,不免有消极处世的负面意思。但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政治环境下,客观上邓小平也只能顺势而行。顺则蓄势而发,不放过任何一个重新工作的机会;逆则保全自我及家人,为儿女亲友争取到哪怕最低的境遇改善。
  邓小平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人,如果说在他遭受无情打击的时候丝毫没有郁闷和其他的想法,那也不是事实。如在“文革”期间他看到报纸上的“形势大好”,也是忧心如焚,长吁短叹。有一次送走儿女时,由于过于难受,上班时突然脸色苍白、呼吸困难,被工友们送往医院救治。这也是邓小平“贬谪”生涯中的一段险情。但总的来说,豁达、开朗大于忧愤,运用足够的生存智慧求得生命中的自保之道,化“三落”为生存的意志,这个例证,虽然特殊,但足以值得今人去仿效,去激励自己。
  在一般人眼里,邓小平所经过的“三起三落”,最终都因祸得福,化险为夷,国际舆论界也称他为“打不倒的小个子”。然而这些看法都是事后之见,在政治斗争的惊涛骇浪中,谁能预见自己能够“三起”呢?“三落”纯属消极,“三起”则化消极意义为积极意义。一个人心态不同,看事情的眼光也就不一样,心胸宽广的人,看世界是一片光明灿烂,哪怕暂时有不愉快的阴霾,也会相信它终将过去,长寿者的心理优势也在于此。
  首先,邓小平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长期保持乐观。邓小平一生中除政治上“三落三起”外,个人生活与家庭成员也屡遭不幸,但他在逆境中从不怨天尤人,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邓小平常对身边的人说:人生难免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善于化解忧愁,要有泰然处之的风度,保持精神愉快对身体健康是大有好处的。“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更是邓小平的隽言妙语,被广为传诵。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时,已经是75岁高龄,他也深知如果再承担第一线领导负责工作,很有可能因为过于劳累而损害健康,最终还是不利于党和国家的事业。众所周知,邓小平是首次提出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人,在实际中也是这么做的。这样,他便有更多空闲享受天伦之乐,让自己沉浸在幸福、喜悦之中。邓小平十分疼爱儿孙,常和他们一道说笑谈天,每天10点钟前后他就会将秘书们送来的各种重要文件处理完毕,然后去看看自己的外孙女羊羊(邓榕的女儿),与活泼可爱的羊羊说上几句话。多年来无论时间多晚,他总要等儿孙们到齐了才吃晚饭,席间儿孙们有说有笑,他在一旁饶有兴趣地听着,一天工作的劳累就都烟消云散了。    其次,邓小平善于处理工作与休息之间的关系。邓小平常说:“工作要重视效率,我的工作方法是尽量少工作。”邓小平几次提出从繁忙的工作岗位上退居二线,就是希望通过“少做工作”来摆脱日常繁琐事务,从生理上减少身体负荷,从而为党和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记得一位美国记者采访邓小平时,曾问他每天工作多长时间,他伸出两个手指头,不无幽默地答道:“两小时。”其实,中南海的工作人员都知道,他每天坐在办公桌前批阅文件的时间,就是从早8点钟到10点钟,的确就是两个小时。但这两个小时里,邓小平着力于处理大事、要事,另外每天还要接见外宾、参加会议、听取汇报,这也是他的工作,很紧也很忙。
  邓小平十分注意休息和娱乐,用他话说就是:“休息好了,工作才有精神嘛。”他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7点钟起床,8点钟准时工作;每天到点就开饭,中午12点整,晚上6点半,而且不随季节改变,几十年一直如此。
  邓小平娱乐的方式很多,打桥牌是他众所周知的爱好。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外出视察,小平同志一有空就召集几个牌友打桥牌。他说:“我打桥牌,证明我脑筋还清楚,打桥牌是一种最好的头脑休整。”
  
  “药物副作用,伴生脑内痛。”药物治疗也会造成头痛。心脏科临床经验发现,最大的罪魁祸首就是用来控制心绞痛的硝化甘油片。使用这些药物的目的是为了扩张心脏里的动脉,但是它却同时使得头皮下的血管也扩张了,因而引起头痛。
  如果你近来接受了任何一种新的药物治疗,不管它是一种抗生素、一种荷尔蒙,或是某种心脏病的用药,尔后就开始发生头痛的现象,这时首先就要猜想可能是因为药物作用所导致的。
  再有,鼻窦炎也会引起头痛,这是一般的患者所料想不到的,容易被忽视。然而,鼻窦炎头痛确实也很常见。鼻窦炎头痛的症状是:
  1.经常在重感冒期间或之后发作。
  2.疼痛都固定发生在脸或头部的某个特别位置上,而且发作非常快速。
  3.在早上尚未将鼻内分泌的黏液完全清除前,痛得较为严重。
  4.疼痛会因咳嗽、打喷嚏,或是突然间转头而加重。
  鼻窦炎头痛的治疗方法是:服用抗生素,如病症持续不退,那么就需要医生开刀,将感染部位的脓排出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丰年好大雪,温差要常检。”这里再次警告老同志们,切莫忽视温差过大给身体带来的危害。急剧的气温变化以及在冬天里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时都会发生危险。中南海保健医师们做得最多的日常保健工作就是密切检测首长活动范围内的温差变化。看来,这一点是老年保健所最不能忽视的一个关键环节。
  “咀嚼脸生痛,是为颞(动)脉炎。”另一种严重型的头痛则多半发生在患有颞动脉炎的老年人身上,即位在颞区,(近脸颊两侧太阳穴下侧)的动脉发炎了,因此咀嚼的时候觉得颞区会痛,视力减退受损,全身上下觉得酸且疼,同时伴随着发烧及体重减轻的症状。因此口诀中说:“全身酸且痛,发烧体重减。”
  总之,颞动脉炎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头痛,头的一边会持续疼痛好几天甚至几个礼拜,而且它就固定在一个痛点上,患者只要用自己的手指触摸,就可以准确地摸到那个痛点。这时必须对受到感染的动脉作切片检验才能确诊,如确诊患了这种病,必须立即使用大量的类固醇治疗,否则可能会有中风或是失明的危险。
  “最怕脑出血,茫茫都不见……”这里就涉及到对老年人生命安全构成最大危险的脑出血性头痛了。这往往是一种突发性的、会导致眼睛暂时性失明的头痛。“九一三”事件后,毛主席受到林彪叛逃的巨大刺激,一度因脑出血而昏迷,眼睛失明,就是一个例证。这种头痛的征兆是痛感会持续不断,一定要注意,如果头痛并伴随着颈部僵直的现象出现,那就很有可能预示着脑部正在出血,脑出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中风。
  
  流感不等同子感冒  如果说,像肺结核病这类疾病还存在一个特定的易感群体的话。那么,感冒、流感的传播那几乎是不分种族、对象,更不分穷人富人,只要某个区域、某个季节、流感大面积暴发,那么,几乎所有的人群都会被感染。在人类的瘟疫史上,患流感的绝对死亡人群甚至超过了可怕的鼠疫。
  有人会说,“流感”无非是“感冒”前面加上“流行”两个字而已,和感冒是差不多的意思。那么,是不是可以把流感理解成比感冒重一点、传播性强一点的普通疾病呢?这是一个观念上的误区:流感可不同于普通感冒。
  虽然某些人偶尔沾上流感,也会有病症过了三五天“自生自灭”的情况,但流感对高龄老人、儿童和原有心肺肾慢性疾病的人危害性极强,严重的会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医院对后一种引起并发症的病例是最伤脑筋的,因为抗生素基本上不起什么作用,抗病毒的药剂,临床上也很难说有什么确切疗效。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全世界有6亿人患流感,占全球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流感给人造成的危害比一般感冒严重得多,流感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症状:头疼、高烧、剧咳、全身酸疼等。更严重的是,流感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主要为胸部疾患、心脏疾患以及肺炎。糖尿病患者如果感染上流感会昏睡不醒。此外,流感还会引发心肌炎、脑炎,以及严重的呕吐和痉挛、丧失意识等症状,甚至会引发暂时性行动不便的肌肉炎症。尽管这种并发症并不特别多见,但时有发生。因流感而导致死亡的主要是一些并发症。一些老年人因肺功能及免疫功能衰退,患流感后容易使原有疾病恶化。老年人因感染而并发肺炎的死亡率较高,免疫系统不健全的婴儿因感染流感而造成的死亡历来多有发生,死亡率也很高。
  流感的预防  公共场所,人群密集流动量大的场所,通常都是流感传播的途径。前几年一架正在飞行中的飞机上的大部分的旅客,被一名流感患者传染,统统得了流感,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飞机上的空气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循环,所以某种程度上飞机比火车卧铺更不安全。医生每逢冬季都要提醒人们尽量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去,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以免感染上流感。但是,完全与人群隔绝是不现实的,如果麻痹就有可能感染上流感。现在,差不多每隔1.0年就会有一种新型流感出现,威胁全人类的健康。当人体免疫系统适应了上一次流感时,新型流感又会暗中袭来,令人防不胜防。防疫中心每年都要培植新型的抗病毒疫苗,就是这个道理。
展开
目录
上编  中南海保健医生对你说
第1章  特色鲜明的长寿范本
毛泽东朱德邓小平陈云西哈努克亲王的长寿之道(本书编辑组)
具有中国特色的首长保健
跣出三界外,又在五行中
毛泽东养生的“制衡”之妙
江山依旧铮骨在
朱德的运动养生法
惊涛骇浪后的“全福老人”
邓小平的保健之道
有时、有节、平常心
陈云的营养长寿法
一个西方式君王的反“常规”理疗法
西哈努克亲王“享受型”保健
圣人与人同
首长保健并不神秘
第2章  中南海老医生的保健心经(许佩珉)
第3章  爱心才能养生(本编辑组)
中编  从“首长保健”走向全民保健
第4章  红墙“秘经”
曾发表在中南海墙报上的健康口诀(本编辑组)
第5章  爱护我们的生命之树
“非典”之后,如何重视呼吸道传染病防治(本编辑组)
第6章  治病救“心”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新观念(曾昭耆)
第7章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泌尿系统的健康保健  (陶大刚)
第8章  防癌抗癌的立体战争  (许佩珉)
第9章  糖尿病人也能有“甜蜜”生活  (迟家敏)
下编  保健无差错,活到一百六
第10章  营养、基因与长寿之道  (陈中辉)
第11章  你也能成为自己的良医
学一点看病吃药的知识  (曾昭耆)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