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计算力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62430543
  • 作      者:
    张汝清,吕恩琳,蹇开林编著
  • 出 版 社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内容介绍
  《现代计算力学》旨在介绍近十多年来,计算力学的研究成果。
  全书共分10章。从一类变量体系出发,着重介绍对偶变量体系,辛数学方法,振动力学与波动力学。
  从传统的位移元出发,系统地介绍杂交元、拟协调元、不协调元、理性元、无网格元、基于单位分解的无网格元、基于有限覆盖的无网格元和基于数值流行方法的有限元。
  基于不确定性变量重点介绍摄动随机有限元法和模糊有限元法。
  基于并行计算机重点介绍线性方程组与非线性方程组并行解法,力学中的EBE和SBS并行解法。
  最后一章介绍神经网络在力学中的应用。
  《现代计算力学》着重于理论和方法的扼要阐明,全面的分析,系统的讲述。适合于应用力学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师及科技人员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1.5  并行计算机体系
  当前出现了许多大型或超大型结构,而且还具有非线性性质,随机因素或随机载荷和复杂的边界条件等多种因素。对这样一些工程结构分析,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科学计算。另一方面,在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元器件物理性能的限制,按传统的串行结构方式已不能组装出高速度的计算机。于是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就出现了各种并行计算机。第一代并行计算机的代号是CDC 6000,它于1963年问世,浮点运算速度是在1秒钟之内完成大约100万次运算,如此前所未有的速度轰动一时。
  后来,Cray公司设计了一系列超级并行计算机,其中,包括Y—MP计算机,它在1988年完成了第一台日常运算能力超过10亿次/秒的计算机。一度被视为根本无法完成的运算任务倾刻之间就变得可行了。
  并行计算机的出现为大规模的科学计算提供了可能性,也反映了在当今的科学和高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并行计算机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并行计算机还在迅速发展,其威力愈来愈大。2003年6月,德国科学家公布了世界上功能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排名表。前10名都是“每秒浮点运算为万亿次”(teraflops)计算机,能够在1秒钟之内完成1万亿次运算。
  超级计算机的设计师们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每秒浮点运算千万亿次”(petaflops)计算机,这比目前的任何计算机速度都要快100倍。如此高速度的超级计算,正在面向许多重大领域发挥其巨大的威力。
  (1)模拟地球  现在已建造出一台地球模拟机,运算速度为每秒40万亿次。科学家对大气层、海洋和地球本身有了什么研究都可以在上面进行。要对地球模拟需要把大气层、海洋和地面划分为数量惊人的单元。根据假定的一系列初始状态,由物理学、力学的原理导出的方程来计算它们定期的变化。显然,不仅要求很快的计算出来,而且还要有较精确的结果,使预测有效。地球表面积达5亿平方公里,大气层100公里,海洋深度也有10多公里,这样的话,就计算模拟一次龙卷风导致的地球变化情况,也需要计算机能够处理千百万个单元,才能得出龙卷风对地面的影响。这种地球模拟机,还要处理人造卫星得到的数据;对50年后的海洋温度进行预测;对预测全球变暖的后果,其准确度是前所未有的;它还用于预测导致地震的地壳运动等等。
  (2)破译密码  Cray X一1超级计算机,其运算速度是52万亿次/秒,它肩负的任务就是破译密码。不过,它只是这一系列中的第一台,到了2010年将有一台“每秒浮点运算千万亿次”(petaflops)计算机出现,用于破译密码。
  (3)预测天气  理论上讲,用数学方法来预测天气是能够做到的,但是,要把理论变为现实,必须依靠高速度的超级计算机。目前将使用的“蓝色风暴”计算机,其运算速度是23万亿次/秒对龙卷风这样的极端气候变化状况进行预警能够挽救很多人的生命,有了“蓝色风暴”这样的超级计算机就容易多了。
  (4)武器试验  1995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用“ASCI Red”每秒浮点运算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模拟热核爆炸的全方位三维爆炸。2004年前,ASCI将推出速度令人震惊的,达到100万亿次/秒的“ASCI purple”计算机,这将是地球上最强悍的计算机。
  (5)模拟宇宙  现在,超级计算机已经成为科学家们解决重大问题时任劳任怨的帮手。而要说重大,任何问题都无法与解释宇宙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相提并论。现在有了超级计算机这样的速度,它就可以探索一些艰深的宇宙奥秘了。比如说,在最近的模拟中,计算机显示,最亮的星系也许同样藏有相对高度集中的神秘暗物质,这些暗物质的引力会有助于星系的积聚。天文学家目前已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到的数据对此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是正确的。这样,识别奇怪物质形式的丰富源头又有了新方法。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言
1.1 对偶变量体系
1.2 辛数学方法
1.3 现代有限元
1.4 摄动随机有限元法
1.5 并行计算机体系
1.6 并行计算方法
1.7 模糊有限元法
1.8 力学问题分析中的神经网络方法

第2章 分析力学与数学基础
2.1 Lagrange方程
2.1.1 第二类Lagrange方程
2.1.2 有势力、陀螺力和耗散力
2.1.3 有势力情况下的Lagrange方程
2.2 Hamilton对偶变量方程
2.2.1 Hamilton正则方程
2.2.2 Legendre变换
2.2.3 正则变换
2.2.4 循环坐标 Routh方程
2.2.5 Poisson括号
2.2.6 Hamihon-Jacobi方程
2.2.7 分离变量法
2.3 Hamilton变分原理
2.3.1 一类变量Hamilton变分原理
2.3.2 作用量
2.3.3 二类变量Hamilton变分原理
2.3.4 线弹性体二类变量变分原理
2.3.5 三类变量的变分原理
2.4 辛数学
2.4.1 Hamilton正则方程的辛表示
2.4.2 Euclidean空间
2.4.3 辛空间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性质
2.4.4 正则变换的辛描述
2.4.5 Poisson括号的辛表示
2.5 不对称实距阵的本征问题
2.5.1 左本征与右本征向量的求解问题
2.5.2 共轭子空间迭代算法
2.5.3 复本征解问题
2.6 共轭辛子空间迭代法
2.6.1 Hamilton阵的本征问题
2.6.2 共轭辛子空间迭代法
2.7 一阶常微分方程组的精细积分算法
2.7.1 齐次方程与指数矩阵的算法
2.7.2 有非齐次项时的时程积分式
2.7.3 精度分析

第3章 现代有限单元
3.1 位移元有限元位移法
3.1.1 位移元 协调模型
3.1.2 位移元的一般列式
3.1.3 有限元位移法软件
3.2 杂交单元
3.2.1 应力杂交元
3.2.2 位移杂交元
3.2.3 基于Reissner变分原理的混合杂交元
3.3 拟协调元
3.3.1 拟协调元的一般列式
3.3.2 拟协调元的位移函数
3.4 精化不协调元
3.4.1 精化直接刚度法
3.4.2 C0类精化不协调模式
3.4.3 C1类精化不协调模式
3.5 理性有限元
3.5.1 平面四结点理性有限元
3.5.2 理性位移元
3.6 无网格法
3.6.1 EFGM的形函数
3.6.2 EFGM的平衡方程
3.7 基于单位分解的有限元
3.7.1 单位分解函数
3.7.2 覆盖函数与总场量的近似
3.7.3 单位分解的有限元方程
3.8 基于有限覆盖的无网格有限元
3.8.1 单位分解函数的构成――滑动最小二乘法
3.8.2 场量近似的描述
3.9 基于数值流行方法的有限元
3.9.1 数值流行方法的有限覆盖
3.9.2 流行方法的场量函数近似
3.9.3 流行方法的平衡方程

第4章 对偶变量求解体系(弹性力学问题求解体系)
4.1 Timoshenko梁的求解体系
4.1.1 计及剪切变形梁的基本方程
4.1.2 导向对偶变量体系
4.1.3 分离变量法
4.1.4 重本征值与Jordan型
4.1.5 非齐次方程的求解
4.1.6 两端边值条件
4.1.7 Timoshenko梁的静力分析
4.2 二维弹性问题对偶变量求解体系
4.2.1 矩形域Hamilton体系
4.2.2 分离变量与横向本征问题
4.2.3 零本征值的本征解
4.2.4 非零本征值的本征解
4.2.5 弹性平面矩形域问题的解
4.3 区段混合能、精细积分法
4.3.1 区段变形能
4.3.2 混合能、对偶变量
4.3.3 区段合并消元
4.3.4 基本区段的精细积分算法
4.4 对偶变量体系有限元半解析法
4.4.1 平面条形元位移法离散
4.4.2 混合杂交离散
4.4.3 解法简介

第5章 振动问题对偶体系
5.1 弹性系统的微振动
5.1.1 无阻尼线性自由振动方程
5.1.2 正定系统的本征值和本征向量
5.1.3 半正定系统的本征值及本征向量
5.1.4 展开定理
5.2 本征值的近似解法
5.2.1 Rayleigh-Ritz
5.2.2 向量迭代法
5.2.3 子空间迭代法
5.2.4 Lanczos方法
5.3 反对称矩阵的辛本征问题
5.3.1 反对称矩阵的计算问题
5.3.2 反对称矩阵辛本征问题的解法
5.4 陀螺系统的微振动
5.4.1 陀螺系统的对偶正则方程
5.4.2 分离变量法 本征问题
5.4.3 本征方程的转化
5.4.4 辛本征问题及其求解
5.4.5 反对称矩阵的辛本征解的算法
5.5 子结构方法
5.5.1 位移法的子结构描述
5.5.2 混合变量的子结构法
5.5.3 混合能表示下的子结构拼接
5.6 动力学系统精细计算方法
5.6.1 暂态历程的精细算法
5.6.2 非线性动力系统的逐步精细积分算法

第6章 波动问题对偶体系
6.1 一维弹性体系波动力学问题
6.1.1 一维波动方程
6.1.2 Timoshenko梁的波传播分析
6.1.3 波激共振
6.2 弹性波传播分析
6.2.1 基本方程
6.2.2 对偶方程
6.2.3 平面波一纵波与横波
6.3 半空间的波
6.3.1 反射波
6.3.2 表面波(Rayleigh波)
6.4 弹性波导
6.4.1 对偶方程 横向本征问题
6.4.2 对称波与反对称波
6.4.3 分层介质中的波导分析
6.5 电磁波导的能带辛分析
6.5.1 基本方程
6.5.2 均匀平面波导的解
6.5.3 周期波导典型区段的分析计算
6.5.4 格栅能带辛分析

第7章 摄动随机有限元法
7.1 小参数摄动法
7.1.1 基本的摄动方法
7.1.2 圆板在均布载荷作用下的大挠度问题的摄动解
7.2 随机变量的描述
7.2.1 概率分布函数与概率密度函数
7.2.2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7.2.3 随机向量的期望向量和协方差矩阵
7.3 随机过程的描述
7.3.1 随机过程的概率分布和概率密度
7.3.2 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
7.3.3 平稳随机过程
7.3.4 平稳过程的遍历性(各态历经过程)
7.3.5 Gauss正态随机过程
7.3.6 平稳随机过程的谱密度
7.4 结构分析中的随机场描述
7.4.1 结构随机响应
7.4.2 随机场的离散
7.5 摄动随机有限元法
7.5.1 随机变分原理
7.5.2 随机有限元法
7.5.3 位移、应变和应力的统计分析
7.5.4 材料特性的随机性所引起的应力和应变的响应
7.5.5 结构几何形状的随机性所引起的位移、应力和应变响应
7.5.6 载荷的随机扰动所引起的位移、应力和应变响应
7.6 结构动力分析的摄动随机有限元法
7.6.1 随机结构动力分析的变分原理
7.6.2 动力分析的摄动随机有限元法

第8章 模糊有限元法
8.1 结构分析中的模糊因素
8.2 模糊数学基础
8.2.1 模糊集合
8.2.2 模糊集合的转化 分解定理
8.2.3 模糊集合的映射 扩展定理
8.2.4 L-R型模糊数
8.2.5 区间数
8.3 模糊单元与模糊刚度矩阵
8.3.1 模糊杆单元
8.3.2 材料性质具有模糊性时的单元刚度
8.4 模糊载荷列阵
8.4.1 模糊杆元的等效结点载荷
8.4.2 平面单元的等效模糊结点载荷
8.5 边界条件
8.5.1 给定确定性位移
8.5.2 模糊弹性支座
8.6 模糊有限元平衡方程及其解法
8.6.1 模糊平衡方程
8.6.2 仅考虑载荷模糊性时平衡方程的解法
8.6.3 利用区间数分解方法解模糊平衡方程
8.6.4 弹性模量具有模糊性时平衡方程的解法
8.6.5 弹性模量和载荷同时具有模糊性时平衡方程的解法
8.7 区间系数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8.7.1 求区间矩阵的逆矩阵
8.7.2 区间阵的迭代求逆法
8.7.3 区间系数平衡方程解法的比较

第9章 并行计算力学基础
9.1 向量机(Vector Computers)上矩阵和向量的基本算法
9.1.1 向量运算硬件指令
9.1.2 矩阵-向量乘法
9.1.3 矩阵乘法
9.1.4 对角线乘法
9.2 并行机(Parallel Computers)上矩阵和向量的基本算法
9.2.1 并行度的基本概念
9.2.2 矩阵-向量运算
9.2.3 矩阵乘法
9.2.4 对称带状矩阵乘法
9.3 线性方程组并行直接解法
9.3.1 在向量机上LU分解算法
9.3.2 在向量机上的LLt和LDLt分解
9.3.3 在向量机上的正交变换算法
9.3.4 在并行机上LU和LLt的分解算法
9.3.5 并行机上正交变换解法
9.3.6 带状系统的LU分解
9.4 线性方程组的并行迭代解法
9.4.1 Jacobi迭代解法
9.4.2 Gauss-Seidel和SOR迭代解法
9.4.3 共轭梯度解法
9.5 非线性方程组并行解法
9.5.1 一般的Newton迭代解法
9.5.2 在向量机上的Newton-PCG并行解法
9.5.3 在并行机上Newton迭代并行算法
9.6 线性结构力学问题的并行解法
9.6.1 线性静力与动力问题的EBE并行解法
9.6.2 线性静力与动力问题的SBS并行解法
9.7 非线性结构力学问题的并行解法
9.7.1 非线性静力与动力问题的子结构并行迭代解法
9.7.2 非线性静力与动力问题的子结构并行直接解法

第10章 神经网络及其在力学中的应用
10.1 神经网络及其在力学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简介
10.1.1 神经网络模型
10.1.2 网络结构及学习方法
10.1.3 神经网络在力学中的应用情况
10.2 神经网络在力学反问题中的应用实例
10.2.1 力学反问题概述
10.2.2 材料力学参数的反求
10.2.3 裂纹长度的反求
10.2.4 混凝土大坝弹性参数识别
10.2.5 悬索桥动力模型修正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