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我们不免要对欧洲蚕疫在中国晚清肆虐的起源提出疑问。在中国的史料典籍中,除了同治《湖州府志》卷三十一(1874年)有符合微粒子病症状详细的描述外,尚未在较早的文献中发现类似的记载。而咸丰末年意大利考察团在湖州地区调查时,亦未发现中国蚕业有微粒子病的存在。然而该团在湖州地区进行的实验,却与中国微粒子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1854年,法国爆发了酝酿多年的蚕疫,导致欧洲蚕桑业的崩溃。多年苦心经营的蚕桑业毁于一旦,而新蚕区的发展则需假以时日,中国于是成为西方丝织业主要的原料供应国。同时,许多欧洲的学者——尤其是意法两国,在西方各国政府的支持下,同心协力投注于解决蚕病的研究,以期重新复苏蚕桑业。
1858年,英法联军战后,西方人在天津条约中获得在中国内地旅行的自由,两位意大利科学家卡斯帖拉尼(Castellani)和夫雷司奇(Freschi)在奥地利政府的支持下,组织了前往印度及中国的科学考察团,对当地的蚕桑业进行较深入的调查,以期寻得控制蚕病的办法。次年,卡斯帖拉尼到达中国,在法国驻沪领事德·蒙提尼(De Montigny,1805-1868)以及驻华西方传教士和中国信徒的协助下,在中国的蚕乡——湖州附近顺利地设立蚕室,并聘请当地的蚕民进行实验。
为了了解中国蚕种的抗病力,并寻求蚕病在欧洲蔓延的原因,卡斯帖拉尼在他的行囊中特别准备了一些确定已感染蚕病的意大利蚕种,以为在中国从事实验之用。[12]其目的在利用欧洲及中国的育蚕方式,对欧华的蚕种进行对照比较,借此了解是否中国的蚕种较欧洲的强健,而使其对蚕病有较高的抵抗力;抑或纯粹有赖于中国优越的育蚕技术,使中国蚕业得以幸免于蚕疫的肆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