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牛业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据传伏羲氏(公元前3000-2700年)已开始教人饲养马、牛等六畜,从那时起养牛业已初具雏形。人类起初养牛主要为了食肉,到了公元前2700-2357年的黄帝时代则开始用牛驾车,西周时期(公元前1134-780年)用牛耕田,到了公元前722-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伴随铁器的出现,牛在帮助人类进行深耕等过程中,已成为农业的主要役畜。同时,对耕牛的选育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魏国人宁戚(公元前681年)所著《相牛经》即在这一时期著成。另据史书记载,远在汉文帝时(公元前202年)就有奶子酒生产;明代(公元1368-1644年)已出现黄牛及牦牛挤乳,制酪干等,供皇家食用或祭祀;1842年上海辟为商埠,已出现挤乳棚;1845年传教士引入乳牛。
我国养牛业虽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在解放前,由于受封建统治的束缚,生产力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导致我国农牧业和农事生活濒临绝境,牛的饲养管理极为粗放,加之牛的某些疫病(如结核、牛痘、肺炎、口蹄疫等)不断发生和流行,致使我国养牛业遭受极其严重的摧残和破坏。抗日战争前(1931.年)全国有牛4826.8万头(其中黄牛3528.2万头,水牛1298.6万头),1949年建国前夕减至4393.6万头(其中黄牛3375.2万头,水牛1018.4万头),比1935年下降8.7%,个别牧区牛数量下降40%~50%。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