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林业生态工程学:林草植被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3825022
  • 作      者:
    王治国等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0.3
收藏
内容介绍
  当前,人类面临着环境、人口、资源三大难题,尤其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森林破坏,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与荒漠化已成为我国*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林业建设、水土保持和流域治理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人口的增加,环境容量相对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边治理,边破坏”的问题日趋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1998年我国长江、松花江、嫩江发生的洪水灾害又一次给人们以警示。
  水土流失是我国头号环境问题,尤其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只有控制水土流失,才能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创造条件,而防治水土流失必须强调综合治理,生物与工程相结合。工程是应急保障措施,生物、尤其是林业生态工程是长远的战略性措施和根本性措施。在水土流失地区,只有大力恢复森林植被,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在平原区、沿海地区,风灾危害常常使农作物遭受损失,防风林带(网)的建设尤为重要。在城市和开发建设项目区,环境的恶化更令人担忧,增加绿地覆盖面积,恢复植被,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此外,全国还有大面积的盐碱地需要开发治理,林木应在此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前,恢复植被,保护森林,建设林业生态工程,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根据国家领导人关于“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的指示精神,1998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指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主要任务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建设,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造林、水土保持、防止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林业生态工程与上述各项任务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保护天然林、植树造林是林业生态工程的核心内容,水土保持和防止荒漠化离不开林业生态工程,草原建设和生态农业也包含部分林业生态工程。过去在很长时间内,把防护林体系建设看作是林业生态建设的主体,而且把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农捧复合、农牧复合等纳入防护林体系的范畴。我国正在实施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大部分是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因此,林业生态工程是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进一步拓展,是在原防护林的基础上增加复合生态工程。
展开
精彩书摘
  《林业生态工程学:林草植被建设的理论与实践(1-4)》:
  (1)环境质量的变异规律环境系统作为环境的整体表示,始终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环境质量作为环境系统所处状态的表示,也始终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环境质量的运动变化所遵循的客观规律,称为环境质量的变异规律。环境质量变异通常都是自然力和人类行为的共同作用引起的,一般来说这两种作用是不可分割的,但在研究和表述时,总是把它们区分开来加以说明。
  ①人类行为导致环境质量变异这类变异是指通过人类的活动,整治农田、兴修水利、建造工厂、开挖矿山、兴办学校、架设桥梁等等,都使环境质量发生了很大的差异,这些变异使人类的生存条件、生活条件、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人们假如无选择无节制的毁林开荒、毁草开荒、围湖造田以及向环境中大量排放各种各样的有毒有害物质,则又会使环境质量发生许多对人类生存发展极为不利甚至十分有害的变异。由于各环境要素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人类活动虽然有时可能只是对某一环境要素产生影响,但会因此导致环境整体上的变异。
  ②自然力导致环境质量的变异这类环境质量变异的规律可以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上来认识。从空间的角度来看,纬度和经度地带性变异规律主要受太阳辐射能的影响。非地带性环境质量变异主要是由区域或局部环境结构的差异引起的。地带性环境质量变异和非地带性环境质量变异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非地带变异也是在地带性变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从时间角度来看,环境质量的变异规律可以分为节律性变异和非节律性变异两种。节律性变异是指环境质量随时间的变化而呈有规律变化,快节律性变异如日变化、月变化、年变化;慢节律性变异又称为演化性变异,如以年代、世纪,甚至万年、亿年为时间单位所考察的环境质量的改变。非节律性变异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往往是由于重大的自然现象或自然灾害造成的,比如火山爆发引起周围湖泊、河流和土壤的酸化,山洪爆发冲毁了堤坝、淹没了农田甚至破坏了城市等等。但同样将引起环境质量极大的改变。
  综上所述,环境质量的变异是客观存在的,从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影响来考虑,环境质量变异是有利有弊的。另外,引起环境质量变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决不是各自孤立地起作用的。对于具体环境质量变异的原因,必须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找出引起变异的主要因子。
  (2)环境质量的价值环境质量是具有价值的,它具有多维性和动态性。
  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考虑环境质量的多维性,表现在:①人类健康生存的需要,即环境状态能否满足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如阳光、空气、水、土壤、食品等。②人类生活条件提高的需要,即环境状态能否满足或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类生存的进一步需要,一般来说除前述要求外,还要求有宽敞舒适的住宅,景色秀丽的游览地,设备齐全的医院,快速方便的通讯和交通,以及可以使子女受到良好教育的学校等。③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即环境状态能否满足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性和生产性活动。如发展农业生产需要环境提供肥沃的土壤和一定品质的灌溉用水;发展生产还需要环境提供适宜的原料和充足且洁净的能源;发展旅游业就需要环境提供诱人景色等等。④维持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需要,即环境状态能否满足人们所追求的社会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形成的需要,虽然这显得比较间接,但却是人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但需要指出的是,环境价值的取向(重要程度),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相同的。比如说,在落后的国家,人群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他们这时对环境最迫切的需要,必然是为生存而提供物质生产的条件,因此名山大川的清新空气和秀丽景色(一种环境状态)对他们来说则是没有什么价值的;而在一个发达富足的国家里,人群对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就看得很重了。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森林破坏与生态环境问题
一、森林破坏——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
二、我国的森林与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节 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与内容
一、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二、林业生态工程的内容
第三节 7林业生态工程类型与体系
一、林业生态工程的类型
二、林业生态工程体系
第四节 林业生态工程的基础理论
一、生态系统理论
二、生态系统交错带理论
三、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理论
四、景观生态学理论
五、环境科学理论
六、生态经济学理论
七、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
八、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五节 国外林业生态工程的历史与现状
一、前苏联
二、美国
三、日本
四、北非五国
第六节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布局
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二、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布局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篇 森林生态功能原理
第二章 森林水文效应
第一节 森林截留降水效应
一、林冠截留
二、下层植被截留
三、林地枯枝落叶层截留
四、林分截留和林地地面净降雨量
五、森林截留降水效应综合评价
第二节 枯枝落叶层水文效应
一、枯枝落叶层的组成和数量
二、枯枝落叶层的持水量和截留量
三、枯枝落叶层的水文效应
第三节 林地土壤水文特性
一、土壤水分入渗的有关概念
二、土壤水分入渗的数学模型
三、影响天然入渗的主要因素
四、林地土壤水分入渗
五、林地土壤水分的贮存
六、林地土壤水分动态
第四节 森林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一、地表径流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二、土内径流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节 森林蒸发散
一、林地地面蒸发
二、林冠截留水分的蒸发
三、森林植物的蒸腾
四、森林蒸发散
五、森林蒸发散量的测算方法
第六节 森林对径流的影响
一、森林对流域地表径流量的影响
二、森林对地下径流的影响
三、森林对流域径流总量的影响
四、森林对径流的调节作用
第七节 森林水量平衡
一、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
二、森林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
三、林分的水量平衡
四、森林流域的水量平衡
五、森林水量平衡的研究方法
第八节 森林与降水
……

第二篇 林草培育基本理论与技术
第三篇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
第四篇 林业生态工程管理概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