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生育期较短的早熟品种,在生产上有什么积极作用?<br> 品种的早熟性关系到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耕作改制特别是多熟制的推行和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抗逆性。其具体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br> (1)可扩大作物栽培的范围和种植面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引进和选育了一批早熟、耐寒的粳稻品种,使我国水稻栽培地区逐步向北扩展,甚至连北纬53°27’的爱珲、漠河地区也成了高产稻区。由于生育期仅有80~90天的东农36超早熟大豆品种的育成,使我国大豆的栽培地区向北推移了100千米以上,改变了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br> (2)可促进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复种指数的提高选用早熟品种并合理搭配时,可顺利地进行耕作改制。如江苏省苏州地区过去在推行双三制(双季稻加一季麦类)时,麦类采用了比小麦早熟的元麦(大麦),早稻选用了早熟的广陆矮4号,晚稻选用了早熟的农垦5号,保证了季季丰收,全年总产量稳定提高。<br> 黄淮平原为我国的主要粮、棉产区,但在北纬34。以北的广大地区,过去主要是一年一熟制,光能利用率仅为0.1%~0.2%,粮、棉争地的矛盾突出。自20世纪70年代后,育成了一批短季棉品种,如中棉所10、中棉所16、豫棉19、冀棉21等,并搭配早熟的小麦品种,麦、棉两熟制得到迅速发展。目前,河南、山东的两熟棉田分别达80%以上和50%左右,单位面积产值比一季棉田可增加20%~25%。<br> (3)可避免或减轻病、虫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如早熟的小麦品种在华北地区可避开锈病流行的高峰,减轻叶锈病、秆锈病和干热风及高温逼熟的危害。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