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的龟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61722761
  • 作      者:
    王培潮编著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0.8
收藏
内容介绍
  龟鳖是古老而特化的一支爬行动物,据原颚龟Proganochelys化石考证,约在两亿年之前已出现原始龟类。它们在地质发展史过程中曾有过繁荣昌盛时期,但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至今,幸存的种类已很少。根据报导,世界现存龟鳖仅13科87属257种(赵尔宓,1997);我国被公认的现存龟鳖有6科36种,即占世界现存的龟鳖种数11%左右;种类虽少,但在我国生态系统中与生物学各领域中都占着十分重要地位;它们富有经济价值,不仅可作食用、药用、观赏用,尚可作为工艺与工业原料。人们曾说龟鳖“全身都是宝”,虽然有点言过其辞、亦足以说明它们的价值。正因为如此,过度地开发和利用,以及对它们栖息地的破坏,龟鳖资源即愈来愈贫乏,而有的种类已濒临绝迹。因此,急需开展保护龟鳖物种、恢复物种多样性、促使物种资源丰盛,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不是单单制定一个法规即可解决的,尚必需熟知龟鳖的生物学特性与生命活动规律,开展引种驯化,定向繁育研究,以及对人们进行龟鳖物种保护的宣传教育。
  龟鳖类仅少数生活在陆上,而绝大多数都生活在水中。但它们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类型,以肺呼吸,至繁殖时期,仍需上陆产卵孵化。
  龟鳖类的代谢水平很低;寿命较长;水生者,具有潜水的生理功能;而有些种类的性染色体尚未分化,则其胚胎的性别分化由环境温度决定。由于具有这些特殊的生理功能,在教学、科学研究及生产实践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关中国龟鳖类的资料不少,但较零星,且主要局限在形态学与分类学方面,缺乏反映当前世界上最新的科学信息、成就以及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关系的资料,故很难达到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繁荣物种资源多样性的目的。
  为此,作者据自己40余年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实践,以及参阅国内外最新的科学研究信息和成就,试图写成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的《中国的龟鳖》专著,以提供生物学工作者作为教学与科研参考,且可作为龟鳖爱好者及龟鳖养殖者的指南。
  此书的主要内容,基本上可以分成六个部分,12章:
  第一部分,包含第1章,即龟鳖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第二部分,主要阐明我国被公认的36种龟鳖的个体特征,分类方法、经济价值及地理分布,如第2章。
  第三部分,其内容包括第3~4章,主要阐明龟鳖的繁殖特性、规律及性别决定的机理。
  第四部分,阐述龟鳖的生态能量学及潜水生理学,如第5~8章。
  第五部分,简述海龟的迁移行为学,如第9章。
  第六部分,物种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及驯化与培育,如第10~12章。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中国龟鳖的分类、种的特性及地理分布
  一、动物在系统分类学上的规范
  自然界中龟鳖动物形形式式,种类繁多,仅我国已公认的龟鳖就有6科36种(赵尔宓,1997;张孟闻等,1998)。我们如何确认某动物归属于哪一个科、哪一个属、以及哪一个物种呢?动物分类学家根据动物的形态特征、生理与习性的特点进行分类,这些共同的特征与特性作为动物类群在系统分类上的规范属性;具有共同规范属性者,即归为同一个类群。因此,规范属性是作为划分该动物类群或分类单元的依据。动物分类学家根据动物的规范属性,把地球上的许多动物划分成大大小小的不同类群或阶元。这些阶元的名称为门、纲、目、科、属、种。即根据每一动物所含的形态与生理规范的属性,均可以合适地规范在动物系统分类的阶元上。由此可以知道其在动物界中地位与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
  动物分类学家为了便于有关人员认识动物物种,根据规范属性制定了门、纲、目、科、属、种的检索表及相应的特征描述。因此,确认某动物应归于什么物种时,可以借助分类工具及参考资料,根据动物的形态特征及特性等,即可查悉该动物应归属于哪一门、哪一纲、哪一目、哪一科、哪一属及哪一个物种。
  因此,作为一个龟鳖生物学工作者,应懂得有关动物分类学基础知识,以及掌握鉴别物种的基本方法。即能识别有关动物。
  二、龟鳖目的主要特征
  龟与鳖同归于龟鳖目,是现存爬行动物中特化的类群,体短而扁,背腹面具有骨质板形成的甲壳。体躯即可缩入甲壳内。例如,许多淡水龟与陆龟类、甲壳由拱起的背甲与扁平的腹甲构成。腹甲在体侧中段向背甲方向延伸,以韧带或骨缝与背甲连接。这个延伸与背甲连接部分称为甲桥。整个甲壳靠甲桥连成一个匣子状,仅头、四肢及尾部能从甲壳边缘自由伸缩,遇敌或受惊时,即可缩入甲壳内(大头平胸龟的头不能缩入)。背腹甲由内外两层组织构成。外层是角质盾片,由表皮衍生而成;盾片的数目与排列方式,是鉴定类别的依据。在鳖科与棱皮龟科的甲壳外层是无角质盾片,却是柔软的革质皮肤;甲壳的内层,由来源于真皮组织的若干骨质板构成(黄美华等,1990)。
  龟鳖目动物无胸骨,其脊椎和肋骨多与背甲的骨质板愈合,仅颈椎与尾椎骨游离。锁骨参与组成腹甲,肩带转移至肋骨内侧(张盂闻等,1998)。
  头骨不具颞窝;方骨与颅骨相连,但不能活动;上下颌无牙齿,但颌缘被覆锋利的角质鞘。具有肌肉质的舌,但不能伸缩。肛孔圆形或纵裂形,交接器单枚。
  龟鳖的形态与生活习性有关。典型的陆生龟类,其背甲较高拱,四肢较长而粗壮。水栖龟类,甲壳略呈流线型,以减小游泳时水的阻力;而四肢扁平,指(趾)间有蹼,即适于划水。鳖类的背甲边缘有裙边,有利于隐藏水底淤泥中;指(趾)间亦有蹼,适于游泳划水活动。海龟类,背甲扁平,四肢变成划桨状,则有利于在海洋中快速游泳。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龟鳖的形态结构概述
一、外部形态
二、器官与系统

第二章 中国龟鳖的分类、种的特性及地理分布
一、动物在系统分类学上的规范
二、龟鳖目的主要特征
三、龟鳖目分类依据及其检索常用术语
四、龟鳖目分科检索
五、龟鳖目各科的特征与特性
六、中国龟鳖目分属检索表
七、中国龟鳖目各属的特征
八、我国现存的龟鳖
九、中国龟鳖名录与分布状况
十、龟鳖目的起源与演化

第三章 龟鳖的繁殖
一、繁殖的季节
二、卵的发育
三、巢及巢位的选择
四、龟鳖卵的构造及类型
五、受精卵的孵化
六、胚胎发育
七、孵化卵的水交换
八、孵育卵主要成份的含能量
九、孵育卵含脂量的变化

第四章 龟鳖的性别决定
一、性别决定因子
二、环境条件改变性别表型
三、两种性别决定机制的进化关系

第五章 龟鳖的温度生物学
一、温度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二、环境温度与龟鳖的体温
三、对极端温度的耐受性与适应性
四、温度影响卵的孵化时间及性别
五、孵化温度影响能量物质的转化
六、温度对稚龟(鳖)生长的影响
七、冬眠

第六章 龟鳖的生态能量学
一、龟鳖能量学的兴起
二、输入能量的分配模式
三、环境温度影响龟鳖能量收支
四、同化效率受食物质量影响
五、能量代谢
六、获得最大的净能

第七章 龟鳖的潜水生理
一、龟鳖是天然潜水动物中的一个类群
二、龟鳖类的水呼吸
三、龟鳖潜水的时间长短
四、龟鳖潜水时的心动迟缓反应
五、潜水龟鳖的血液学
六、龟鳖的肺容量
七、潜水动物生物学研究的意义

第八章 龟鳖的寿命
一、寿命的概念
二、自然寿命
三、生态寿命
四、龟鳖长寿的生理机制
五、长寿的生物学意义

第九章 海龟的繁殖迁移与找海行为
一、繁殖迁移
二、营巢活动
三、龟卵的孵化
四、稚海龟的找海机制

第十章 龟鳖资源的利用、保护及驯养原理
一、龟鳖资源的利用
二、龟鳖的资源保护
三、龟鳖动物的驯养原理

第十一章 中华鳖快速育成的奥秘
一、提高中华鳖繁育能力的秘诀
二、快速育成中华鳖的技术与方法
三、鳖的捕捉技术
四、鳖的运输
五、疾病及天敌的防治

第十二章 绿毛龟的培育技术
一、绿毛龟是一种怎样的龟?
二、绿毛龟的类型
三、绿毛龟类型的评价
四、绿毛龟能遗传吗?
五、哪些龟能培育成绿毛龟?
六、龟体上丝状藻的鉴别
七、培育绿毛龟最理想的丝状藻类
八、基枝藻源的人工培育
九、天然基枝藻类的采集与处理
十、绿毛龟的接种培育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