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红英之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2125475
  • 作      者:
    (美)裘小龙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编辑推荐
    “了不起……发挥了侦探推理小说的最大功能,捕捉住了日常生活的精髓,展示了丰富的细节……一颗无可比拟的珍珠。”<br>    “无与伦比的……才华横溢。”<br>    “逼真的历史,丰富的诗意和无法拒绝的悬念故事,被害人关红英,生前是一位年轻漂亮的著名女劳模,如何滑入堕落到孤独的深渊……”<br>    “绝对精彩。”<br>    “典型的罪案小说,备受欢迎,令人难忘。”
展开
作者简介
    裘小龙,诗人,诗歌翻译家,小说家,出生于上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为翻译T·S·艾略特和美国意象派诗人的诗而闻名,八十年代末,到美国留学,并用英语开始小说创作。现为华盛顿中国文学教授。已经出版英文侦探推小说两部:《红英之死》和《外滩花园》。
展开
内容介绍
    在H市郊外发现一具无名女尸,新上任的刑侦队长和警长展开调查。他们很快发现死者是一位社会公众人物--女劳模关红英。随着调查的进展他们发现关红英的生活出乎意料的具有双重性,她一方面以良好的社会公众人物现象出现在公共场合,一方面又过着隐秘的孤独与堕落的腐败生活,杀人嫌疑是一个干部子弟,某杂志社的摄影编辑吴晓明,吴晓明借着给名人拍照的机会,与很多女性关系暖味,关红英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受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影响,颓废,堕落,假扮夫妻出外旅游,甚至在一起拍摄了很多色情性质的照片。关红基做了吴晓明的情人,原本是希望有一日成为吴晓明的合法妻子,但是吴晓明却根本不当回事,而且还不断另寻新欢。当关红项把吴晓明拍摄的色情照片藏起来,试图要挟对方时,吴晓明孤注一掷,将她杀害了。<br>    《红英之死》是作者裘小龙的长篇处女作,2000年在美国出版后,备受好评,先是入围爱·伦坡推理小说大奖和白芮推理小说奖,尔后获得安东尼小说奖,即第三十二届世界推理小说大奖;纽约《新闻日报》将它评选为2000年最佳十部作品之一;已在法国,意大利,日本,瑞典,丹麦,挪威等国家翻译出版。<br>    <br>
展开
精彩书评
    联想到辛笛先生诗中的一个比喻,人生像一个圈连着另一个圈。当时,我正在上海的一家宾馆。在深夜,校看我的英文小说《红英之死》的中译稿。
    想起来,还真是绕了一个大圈,颇充满了反嘲的意义。窗外,众多的新建筑群一片灯光灿烂,仿佛与我相互纳闷地乏眼。十五年前,在这栋宾馆的原址上,好像是一所街道保健医院,记不太清了,不过我还确实记得,当时我正在赶译一组英美现代主义诗歌,译稿后来收入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一部集子中。1988年,我一点儿都没想到自己后来会用英文写作,写推理小说。而且得了推理小说的国际大奖,翻译成十多国文字,还正由人翻译成中文。
    这几年在美国读书界,读者们问我问得最多的也是这个问题:一个原来用中文写诗、译诗的人.怎么会用英文写起了小说?
    通常有一个简单的回答。阴错阳差,生活中,往往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引出另一件,再导致另一件,因果之链一环扣着一环,在最终的结果中再难辨认出最初的起因。
    还有一个也相当机械化了的回答。九十年代中期后有机会经常回国,目睹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觉得作为个人抒情的诗很难对此描述,转而尝试其他的文类,试着在我已习惯了英文电脑上写,由于我以前没有写过小说,推理小说为我提供了一个结构主义意义上的现成框架,可以在里面写入我想说的一切。
    不过,还有一个在那儿不太经常作的回答。在西方,对中国的介绍好像总有一些倾向,在时间上要么是三十年代,要么是文化大革命,至于人物,一般都是偏僻乡间的农民,或充满悲剧色彩的红卫兵,这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有一次看完电影,听一个美国朋友问我,你们中国人是否在做爱的夜晚都要在窗口挂大红灯笼,还是觉得有些不舒服。因此我想写一部关于当代中国的书,背景放在中国的某个大都市,时间安排在九十年代,作品里面的主人公不同于西方读者所习惯看到的,而是受过高等教育,写现代诗,也会外语,通过这样的人物塑造,也多少触及到中国社会在转型期的一些深层文化问题。我这样写,并非故意要去作什么反东方主义的尝试,只是想尽可能客观地写我自己所熟悉的一切。
    当然,从新批评主义的角度说,这很可能只是作者的意图缪误(!ntentjOnaifallacy),作者自以为要在作品中说些什么,其实并不是作品真正所说的。这也涉及到读者反应,即不同的读者会在作品中读到不同的东西。因此,一个法国的批评家说他在其中看到了中国的美食传统:芝加哥论坛上的一篇书评认为作品涉及到语言怎样拯救灵魂的问题;一个意大利的研究者声称在书中看到了艾略特在中国的境遇.美国公共广播电台的评论则在一个捧着ViSLja0 Basic买大碗茶的小姑娘身上发现时代的反嘲,而Anrmett日ubinStein,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史家(我在国内读研究生就读过她文学史专著)给我写信说,作品对当代中国的刻画,还算是“不偏不倚”。
    不管怎样,读者反映或批评不是由我来做的;意图谬误或否,在国外写中国,我还要面对一个假设读者的问题(impliedreader),即在写作时必须意识到特定文化读者群的需要。如有些背景内容,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对西方读者来说却会是雾里云里。(这可能也是翻译的中文作品在英美始终不是太畅销的一个缘故吧。)我不可能在文本中解释,只能通过叙述中有意识的处理,通过人物的对话,尤其通过有选择地呈现有关细节,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身临其境般地理解一个中国的故事。这一点其实不算太难,因为一些细节是我或多或少体验过的,都存在记忆中,自己也乐意一遍遍地回到记忆中去。或许,就像普鲁斯特说过的那样,只有回忆过了,一个人才算真正活过。<br>    ……
展开
精彩书摘
    陈超禁不住对阳光下王枫脸上的变化感到迷惑。每一次见到她他都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她。时而她俨然是个知识分子的模样,咬着钢笔的一头,成熟而有思想,肩负着对瞬息万变的世界进行新闻报道的重任:时而她朝他走过来,是一个穿着拖鞋的小女孩,在过道上匆匆赶路。然而,在这个五月的早晨,她看上去是个十足的H市的姑娘,温柔,自信,坦然地跟她喜欢的人在一起。<br>    她的胸前挂着个用细红绳串起的玉坠儿。像大多数㈠市的姑娘,她也喜欢那些迷信的小玩意。王枫开始嚼起了口香糖,然后仰起头.在阳光中吹出一个大泡泡。<br>    此刻,陈超觉得没有必要讲话。她的呼吸只有几公分那么远,呼吸里有股清新的薄荷味道。他真想把手伸过桌面抓住她的手,但是他没有。相反,他的手指在她面前的一张纸餐巾上敲打着。<br>    一种完全超脱于现实环境的感觉在他心里弥漫开来。书摘1<br>    “感谢你来参加今天的会议,张政委。”李书记说道。在开始讲话前,李书记这样说是出于对这位老同志的敬意。<br>    张政委四十年代就入了党。解放后,他就被定为十一级干部。而李书记到了五十年代才入的党,所以他的级别要低得多。像往常一样,陈超尊敬地同张政委打了个招呼。张政委对陈超的印象并不太好。有几次,张政委差点把陈超定性为自由化分子。<br>    “同志们,这是个具有非常重大政治意义的案子,”李书记开始说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召开这次会议的原因。市长刚刚亲自来过电话,他认为这有可能是一起严重的政治性案件,以下是他给我们的指示:尽你们最大的努力,尽快破案。市政府全力支持你们的工作。不要召开新闻发布会。不得公布有关被害者死亡的任何细节。”<br>    陈超有些吃惊。这个被害的女人确实不同一般。她的名字经常出现在报纸上,她还常在电视上露面。但是还不至于重要到会让市长亲自打电话到局里来关照.而且电话来得那么快。<br>    “但这是一起凶杀案。”于警探说。<br>    李书记没有接子警探的口,继续往下说:“同志们.我们必须意识到,关同志可能是出于政治原因被害的。她是市里知名的劳模人物。她的不幸遇难对我们党是个巨大的损失,也是对我们社会主义公共治安的一次挑战。”<br>    李书记走得太远了,陈超心里暗自想道。作为一名党政干部,李书记对凶杀案的了解并不多。但这也许正是他,而不是别人,能当上书记的原因。他能够在任何事情中看出政治的道道来,    “还有,她被这样残忍地杀害了,有损于我们伟大的党的纯洁形象。”<br>    这个说法并不太难接受,陈超点了点头。女劳模关红英全身赤裸,被人强暴、勒死后的照片,和一名身穿灰色劳动装的模范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实在格格不入。<br>    陈超觉得自己看见于光明脸上闪过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嘲笑。<br>    “因此,我们要成立一个专案小组。由陈超队长负责,于光明警探协助。另外,张政委将担任调查顾问。”<br>    “如果这只是桩普通凶杀案怎么办?”于光明顽固地问。<br>    “如果最后查出这不过是一起普通凶杀案,我们也要去破。现在我们只是要提高警惕。局里将拨给调查小组一笔专用经费。如果需要更多的人手,陈队长可以问我要。”<br>    陈超想,这也许是李书记的成功秘诀,嘴上是从来不离政治,但他自己对这一点也并非毫无自知之明。所以,他从来不会忘记加上几句不那么政治性的话,几句有点实质内容的话。这使得他跟其他的党政干部多少有点不一样。<br>    李书记开始了他的总结性发言。“你们知道,这个案子已经涉及到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用谨慎的方式来处理。所以,不得对新闻界透露任何情况。任何可能引起的不必要的猜测,对我们的调查都将是不利的。”<br>    “书记,我明白你的意思,”陈超第一次开口说话。“有张政委做我们的指导员,我们会全力以赴去破案的。”<br>    会议结束后,陈超被李书记单独留了下来。<br>    “我希望你能有出色的成绩.”李书记说。“这也许是一个棘手的案子,但打个漂亮仗,会引起上层领导的注意。”<br>    “我明白了,但是张政委……”陈超没有把话说完。<br>    张政委在局里是公认的最正统的政委,属于老一代的政治强硬派。<br>    “张政委已经到了退休年龄,”李书记说,“但是由于通货膨胀,生活水准的提高,要一个人靠退休工资是很难过日子的。所以党委决定对老同志采取一条新的政策。我们必须根据干部退休规定办退休手续,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只要他们的健康状况允许,可以让他们做些适合他们这个年龄的日常工作。那样,他们还可以照旧享受全额工资待遇。‘顾问’是一个荣誉性的职位——他只是提供些建议和意见,作为专案组的组长,完全由你说了算。”<br>    “那么我们该拿他怎么办?”<br>    “只要随时让他了解调查的进展就可以了。”<br>    “哦,我明白了,”陈超叹了口气说。<br>    陈超太明白等着他的将会是些什么:每天要接到政委的四五个电话,更不用提还得听那充斥着领袖语录或是《人民日报》社论腔调的长篇大论,而且还不能当着他的面打哈欠。<br>    “还不至于那么糟,至少他不是一个腐败的政委。再说跟老干部一起工作对你也是有好处的,”李书记最后压低了嗓门说道。<br>    当陈超回到办公室时,看见于光明正在办公桌上研究一组照片。陈超在他的助手对面坐下来。<br>    “关红英有那么重要吗?”于光明问。<br>    “一名劳模总是重要的。”<br>    “那是在六七十年代,比如雷锋那样的人物。”<br>    “是的,我们是听着那些共产主义模范人物的故事长大的。”陈超说。“实际上,这种概念和儒家学派不无渊源。孔子所谓的模范被称为圣人,而在二十世纪,他们被称为模范工人,模范农民,模范战士。即使在今天.我还会唱那首歌,《学习雷锋好榜样》。”<br>    “我也会,”于光明说。“还有一首叫做《做个毛主席的好战士》。有一天我在家哼起这个曲子,我儿子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br>    六七十年代,这些歌曲在全国非常流行。雷锋是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解放军战士,热心于帮助有困难的人,从来不计较自己的利益。中央将他这样的人树立为共产主义劳模,希望人们以他们为榜样,给予而不是索取,作贡献而不是发牢骚。但在“文革”结束后,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后,这些榜样的宣传作用似乎减弱了。<br>    “所以,”陈超说,“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更需要雷锋了嘛。”<br>    “为什么?”<br>    “当代社会两极分化。现在,一小部分暴发户过着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奢侈生活,但是有那么多工人下岗——‘待退休’或是‘等待再就业。’许多人艰难地维持着生活。所以宣传一个无私的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劳动模范。”<br>    “有道理,”于光明点点头。“有些高干和他们的子女,样样都不缺,还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br>    “这就是宣传部门为什么非常努力地要树立当代劳模的原因。再说,关红英是个漂亮的年轻妇女。这对社会来说是一个显著的进步.”陈超说。“你对这个案子还有什么想法?”<br>    “我还是认为这不是一桩政治案件。”<br>    “对。我们先撇开政治不谈。”……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br>    第二章 <br>    第三章 <br>    第四章 <br>    第五章 <br>    (略)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