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广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2736881
  • 作      者:
    [法]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作者简介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是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女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她于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父母都是小学教师。她四岁丧父,童年的苦难和母亲的悲惨命运影响了她的一生。 杜拉斯十八岁时来到巴黎求学,获巴黎大学法学学士和政治学学士学位,从1935年到1941年在法国移民部担任秘书,并与罗贝尔·安泰尔姆结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安泰尔姆曾被关进集中营,后来他娶莫尼克为妻,直到1990年去世。
  杜拉斯以小说《厚颜无耻之辈》(1943)开始她的文学天涯。她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而且尤其注重文体,具有新颖独特的风格。她早期的小说《太平洋大堤》(1950)充分反映了童年时代的贫困生活,还有不少作品也是以印度支那的社会现实为题材的。《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1952)等充满了镜头般的画面和口语式的对话,因此,大都被改编成影片;后来的小说如《塔吉尼亚的小马》(1953),《琴声如诉》(1958),《洛尔·V.斯坦的迷醉》(1964)等则善于打破传统的叙述模式,把虚构与现实融为一体,因而使她一度被认为是新小说派作家,其实她的小说只是在手法上与新小说类似,重视文体的诗意和音乐性,但在构思方面却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绘贫富对立和人的欲望,是在以独特的方式揭露社会现实。杜拉斯在戏剧和电影方面同样成就卓著,她分别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戏剧集,在1983年还获得了法兰西学院的戏剧大奖。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员,她不仅写出了《广岛之恋》(1960)、《长别离》(1961)这样出色的电影剧本,而且从1965年起亲自担任导演,从创作优秀影片《印度之歌》(1974)开始,每年都有一两部影片问世,而且有不少获得了国际大奖。
  杜拉斯的六十余种作品始终拥有广泛的读者和观众,其中最著名的是杜拉斯在七十岁时发表的小说《情人》(1984)。在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异国情调的作品里,她以惊人的坦率回忆了自己十六岁时在印度支那与一个中国情人的初恋,荣获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并且立即被译成各种文字,至今已售出250万册以上,使她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后来在得知她的初恋情人死去的消息以后,她又把《情人》改写为《北方的中国情人》(1991)。尽管小说中与她有关的人都已去世,她的回忆已无所顾忌,笔触也更为大胆,用在情人的生理方面的笔墨远比《情人》要多,对乱伦、同性恋的描写也达到了赤裸裸的程度,但是她始终没有说出她的初恋情人的名字,只是用“她”来代表少女,用“中国人”来指她的情人。
展开
内容介绍
  她是包揽家务的女佣,在巴黎火车站下车的不计其数的布列塔尼女人。他是乡村集市的流动小贩,卖点儿针头线脑,零七八碎。他们--成千上万--不名一文。他们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顾影自怜,怨天尤人,内心空虚,向往爱情。在偶然的相遇中,在夏日的广场上,发生了这一幕幕……但还是孤独。
  “戏剧式”小说,后也成为杜拉斯改编上演的第一部戏剧,至今仍在法国巡演。通过一个流动商贩和一个年轻女佣坐在街头广场椅子上的琐碎谈话,表现两人的日常生活,捕捉他们的细微情感,特别是人在社会中的孤独感。
展开
精彩书评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写《广场》,我想是听了巴黎街头广场上人们的谈话。她,每天下午都在那里,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人,心不在焉的,一定又有点什么事儿。他,也在那里,一个人,大部分时间也是恍恍惚惚的。她,照看着另一个女人的孩子。他,多半是个小贩,卖些人们几乎都忘了的零碎玩意。两人一起看着时光流逝。  让我着迷的,是人们可能会说的话,而不是人们正在说的话……现实主义,我一点也不感兴趣。它四周被包围了。完了。                                                  ——杜拉斯  玛格丽特·杜拉斯以非常细腻的手法道出了男人也有善于说话的时候,她的观察非常仔细:必须要有相当的运气和相当的单纯才能在广场碰到这样单纯的事情,而这份单纯恰恰又和这两个人即将面对的隐藏的压力形成鲜明对照。
  -- 莫里斯·布朗肖
展开
精彩书摘
  她们是包揽家务的女佣,在巴黎火车站下车的不计其数的布列塔尼女人。他们是乡村集市的流动小贩,卖点儿针头线脑,零七八碎。他们——成千上万——不名一文,惟有一个死亡的身份。
  这些人惟一关心的是如何生存下去:不要饿死,每晚都要找到栖身之地。
  还要不时地,在偶然的相遇中,聊聊天。聊聊他们共同的不幸与各自的艰辛。这一幕幕往往发生在夏日的广场上,列车上,以及集市上那些熙熙攘攘、有音乐伴奏的咖啡馆里。没有这些,照他们的说法,他们就无法摆脱孤独。
  “先生,再给我讲讲坐满人的、演奏音乐的咖啡馆吧。”
  “小姐,没有它们,我就活不下去。我很喜欢它们……”
  “我相信我也很喜欢它们……有时候我很想到那个地方去走走,可是您看,一个像我这样的姑娘,单身一人,是不可能的、不许可的。”
  “我忘了:有时候,有一个人在注意看您。”
  “我知道。走近了?”
  “对,走近了。”【本书于一九五五年由伽里玛出版社出版。再版时作者对其稍作修改。两个版本不同之处,编者均加注说明,以供参考。此处系新版本所添加。】
  一个小男孩从广场花园深处悄悄走出来,走到姑娘面前,站在那里。
  “我饿了。”小孩说【一九五五年版:他宣布说。】。
  对那个男人来说,这倒是引起谈话的机会。
  “真的,是吃点心的时候了。”他说。
  那位年轻姑娘没什么不快的表示。相反,她对他同情、好意地微微一笑。
  “真是,我看真是快四点半了,吃午后点心的时间,差不多。”
  她从靠近身边搁在长凳上的一个食篮里拿出两片涂果酱面包,递给小孩。接着,又在小孩脖子上轻捷灵巧地系上一条餐巾。
  “很乖嘛。”那个男人说。
  姑娘头摇摇,表示异议。
  “不是我的孩子。”她说。
  小孩拿着两片面包走开了。因为是星期四,这里的小孩真不少。在广场花园里,小孩很多,大一点儿的,玩弹子,或者追来追去跑着玩,小一点儿的,玩沙坑,最小的,坐在四轮童车里面耐心等待时间到来,以便和别的小孩一起走。
  “您看,”那个姑娘接着说,“倒也可能是我的孩子,人们常常把他当做是我的孩子。我应该说,不是,不是我的孩子,跟我一点儿也不相干。”
  “我明白,”那个男人说,微笑着。“我也没有孩子。”
  “有的时候,小孩那么多,到处都是小孩,没有一个和自己相关,也怪有趣儿的,您不觉得?”
  “那还用说,小姐,不过,已经是那么多了,不是吗?”
  “先生,那可也不见得。”
  “不过,人们喜欢孩子,孩子也讨人欢喜,这难道没有什么重要意义?”
  “相反的意见怕也不好说吧?”
  “那还用说,小姐,是的嘛,这个,想必也要看他性格怎么样。我觉得有些人可能满足于已经生了这样一些孩子。我认为我是属于这些人当中的一个,这种人我见过不少,而且我也可能有那么几个孩子,不过,您看,我对他们很满意,这我也办得到。”
  “先生,您当真见过许多?”
  “是呀,小姐,我到处旅行嘛。”
  “我明白了。”那个年轻姑娘很讨人喜欢地这样说。
  “此刻是例外,我正在休息,我是无时不在旅行之中。”
  “广场,原就是规定给人休息的地方,尤其是在当前这个季节。我喜欢广场,我也是喜欢广场的;我喜欢户外活动。”
  “那个么,也不花费什么,因为有这样一些小孩,总是叫人心喜的,其次,认识的人很少,有时候,在这里,又有机会和谁谈谈、讲讲。”
  “不错,照这个意思说,真的,是很方便很实际的。先生,您在旅行当中还销售货物?”
  “是的,这是我的职业。”
  “永远卖同样的货色?”
  “不不,货色不同,不过,您知道,都是些小玩意儿,小商品,不可缺少的,人们常常忘记买的。我那个中型手提箱里面样样都有。如果愿意的话,不妨说我就是旅行商贩,我说的这个意思您是明白的。”
  “可以在集市上看到,货箱在您面前就那么一摆?”
  “对了,是这样,小姐,在露天集市边边上可以看到我。”
  “先生,我是不是可以问一句:这收入是不是正规?”
  “我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小姐。”
  “我也不是这么想的嘛,您看。”
  “收入很可观,不不,不能这么说,不过,日复一日,总有所得。我说正规,就是这个意思。”
  “先生,我冒昧再问一句:因此您是饥来则食,不缺什么?”
  “那当然,要是饿了,就有饭吃。我也不想说每一天都按同样方式吃我的饭,不是那样,有些时候,手头有点紧,总而言之,每天都有饭吃,这是办得到的,不错。”
  “那太好了,先生。”
  “谢谢,小姐。是的,我差不多每天都有饭吃,您看。我没有什么可抱怨的。由于我就一个人,我又没有固定住所,所以我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忧虑,当然。不过,也有一些忧虑,仅仅与我一个人有关。有的时候,我缺一管牙膏,有些时候,我缺少同伴,除此而外,都过得去,是这样,过得去。小姐,承您关切,谢谢了。”
  “先生,这是不是一种人人都能胜任的工作?至少您认为是这样?”
  “是的,一点儿也不错。这甚至是任什么人都可以胜任的最好的一种工作。”
  “看,我还以为这种工作得具备某些必不可少的本事才行呢。”
  “严格地说,最好能够阅读,因为晚上住在旅馆里读报,搞清楚车站名称,让你生活做事方便,也不过就这些。要求并不多,而且,您看,饿了就有的吃,天天都是如此。”
  “我嘛,我想的是另外一些必不可缺的本事,我的意思是说耐力,不如说是耐心吧,还有坚韧不拔这一类品质。”
  “因为除了这种工作之外我没有做过别的事情,所以我无从判断,不过您说的那些品质,我看不论别的什么工作都同样需要,都少不得。”
  “要是我还敢再问一句,先生,我就问问:您是不是认为您还要继续这样旅行下去?您是不是认为有一天就不再外出旅行了?”
  “我不知道。”
  “随便谈谈嘛,是不是,先生。请原谅我一再向您提出这些问题。”
  “请呀请呀,小姐……不过我真是不知道我是不是还要这样继续下去。别的我也没法说,真的,我不知道。怎么可能知道呢?”
  “这就是说,也许永远这样旅行下去,总该有一天不想再出门了,我问的就是这个意思。”
  “看起来,事实上应该有那样的打算,是这样。不过,一种职业又怎么能停下来不做,再去另换一个行当?又怎么会为了这个行当丢掉那个职业,这又是为什么呢?”
  “要是我理解得不错,不再出门旅行,全凭您一个人做主,不关什么旁的了?”
  “意思是说这类事情怎么决定,这我可从来就不大清楚。我没有什么知交,我是孤单一个人。除非哪一天交上好运,我看不出为什么我要改换工作。而且我也不知道在我这一生里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机会,我不知道它竟有可能像一阵风那样从什么地方吹来。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这样一阵好风不可能有那么一天也吹到我头上来。不可能知道嘛,是不是?我的意思也不是说好风吹来我会不愿意,不是的,决不是这个意思;不过,就当前而言,真的,我看不出有什么好风在吹,促使我下那个决心。”
  “那么,比方说,先生,您不能索性抱有那样的愿望?愿意换一换工作?”
  “不行呵,小姐。我愿意每天都生活得干干净净,吃得饱饱的,还要有地方睡觉,穿得体体面面的。我怎么会有闲心企望得到更多?何况旅行也没有让我感到不愉快,我应该坦白承认。”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