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代表作!《钢琴教师》发表于1983年,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后来又被法国拍成电影,荣获了戛纳电影节的多个奖项。
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成功,常有十分令人惊奇的描绘,对人性的观察可谓洞烛幽微。女作家天才另类的笔触,产生了惊才绝艳的美学效果。
200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地利著名女作家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曾被改编成电影,并在第54届戛纳电影节中获奖。年届四十的女钢琴教师艾丽卡在维也纳音乐学校任教,她与专横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在这个封闭保守、几乎与世隔绝的残缺家庭中,没有男人的位置。艾丽卡感到压抑苦闷,这种畸形的环境导致了她不得不依靠偷窥和自我虐待来发泄性欲望。她的人生因为一个学生的引诱而改变了……
展开
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获悉,200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地利女作家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的代表作品之一《钢琴教师》,本月之内将由该社推出。
《钢琴教师》是耶利内克在1983年创作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小说描写了一位知名的钢琴女教师,与爱上她的漂亮年轻的男学生之间一场畸形的爱情旅程。这部小说虽然此前未在内地出版,但由于它曾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在2002年的戛纳电影节获得多项大奖,国内很多读者都通过电影对这部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据悉,《钢琴教师》早在几年前已被国内翻译家宁瑛和郑华汉翻译完成,但一直未能出版。对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表示,出版社的确在几年前就拿到了书稿,但因为小说性心理描写过于暴露,特别是文字比较艰涩,国内读者接受起来可能比较困难。几年来编辑和译者多次沟通,对书稿进行磨合,做了不少修改。
《钢琴教师》一书去年10月已在我们台湾地区出版繁体中文版,耶利内克获得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传出后,在港台地区很多人纷纷寻找该作品。对于这次国内出版的《钢琴教师》,出版社表示,他们将尽量不对作品进行删改,努力让作品以原貌面市。(新京报 记者术术)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200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地利的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在她的小说和戏剧中,声音和与之相对抗的声音构成一条音乐的河流,以独特的语言激情揭露了社会庸常中的荒谬与强权……
出版于1970年的讽刺小说《宝贝,我们是诱饵》,与其后一部长篇小说《米夏埃尔,一部为童稚社会所写的儿童小说》(1972)相似,在语言上富有反抗行为的特色,反对的是娱乐文化和对美好生活的虚假想像……
长篇小说《女情人们》(1975)、《被排除的人》(1980),以及1983年在自传背景下创作的《钢琴教师》,在所提出的疑问的框架之内,描写了一个无情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读者面对的是强权与压抑,是猎者与猎物之间的根深蒂固的秩序。耶利内克表现了庸俗的娱乐工业如何侵占人们的意识,使他们丧失了反抗社会不公、反抗性别压迫的能力。
在《欲》(1989)中,耶利内克将对女性实施性强权描写成我们这个文化的基本模式,在这里,她的社会分析深入到了对文明的批判的深处……
在幻影般的长篇小说《死者的孩子们》(1995)中,她将奥地利描写成一个死亡之国,以激昂的愤怒鞭挞奥地利。
耶利内克作品的体裁难以界定,在散文与诗歌之间,在咒语与颂歌之间摇摆,包含了戏剧场景和电影镜头的元素。在近年来搬上舞台的剧作中……面对面的已经不是角色,而是“语言平面”。最近出版的剧本,被称为“公主剧”的《死亡与少女ⅠⅤ》中,她的创作主题,即女性无法完全进入生存世界,在表现手法上有些改变,隐藏在一些不变的场景中。
除纯文学创作之外,她同时还是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批评家,在这方面声名卓著,在她的主页上,她经常评论一些热门话题。
瑞典文学院
(杜新华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