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听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6730419
  • 作      者:
    (日)东山魁夷著
  • 出 版 社 :
    花山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1
收藏
编辑推荐
  我选编完这套“东山魁夷的世界”的诗文与插画,深切地体味到不仅在他的绘画和艺术随笔中,也可以从他的游记里,无论是从他的德国、奥地利、北欧的游记,或日本本土和中国的纪行文字中,东山这种文化感觉已经成为东山的一种 潜在意识,一种自觉了。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的透彻理解与亲和感情,在东山魁夷心中扎下了根,才能成为东山魁夷文学之美的支柱,东山魁夷绘画之美的根基。
展开
作者简介
  东山魁夷,日本画家。1908年7月8日生于横滨。受业于东京美术学校日本画科,1934年留学德国。历任日本画院展审查员、常务理事长、顾问等职。擅以西方的写实眼光捕捉日本风光之美。他大胆探索,用西画技巧和表现手法改进日本画,使日本画在保持平面性的同时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他的风景画中不出现人物形象,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人生的强烈情感。代表作有《春晓》(由日本政府赠送给毛泽东)、《京洛四季组画》、《唐招提寺壁画》等。另有文集11卷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东山魁夷的世界中的《听泉》分册。书中收录了日本作家东山魁夷的大量散文作品,这些作品以泉水为主题。构思精巧,文笔生动优美,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及艺术性,读后使人有一种美的享受,充分显示了作者对文学的驾驭能力,非常值得一读。
展开
精彩书评
  东山魁夷的世界(代序)
  在金秋一个天晴日朗的日子里,国岚同志来访,约我主编一套东山魁夷诗文全集并配画。真让我高兴,因为我刚刚拿到近日面世的拙译东山魁夷著《与风景对话》的样书,现在又一次有机会与东山魁夷邂逅,又一次承受东山澄夫人的恩泽,有机会抚触东山先生的整个诗文世界和绘画世界,我不由心潮澎湃。
  多年前,我第一次选译东山魁夷的随笔和参阅他的诗画,就被他的文、他的诗、他的画之美所魂牵梦萦,完全陶醉于他的艺术世界。那时候,从他的文集中,我每读一篇文章、一首诗句,都感受到内里蕴涵着一种无穷的魅力,深深地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译毕,便以《美的情愫》作为中译本的书名,与读者见面。
  也许有了这份书缘,有一年作为访问学者旅日期间,我有幸再次会见了这位日本伟大的画家和随笔家。与国岚同志倾谈的时候,当时东山先生和我们在千叶县市川市会面的情景又像过电影似地一一浮现在我眼前。当时我们一踏进中山东山宅邸的门槛,迎面的是东山夫人的亲切笑脸和撒满庭院小径的鲜艳玫瑰花瓣。听东山夫人说,这是东山先生为欢迎亲密友人而特意精心设计的。从这一时刻开始,我就已经沉湎在欢乐之中。穿过林阴掩映下的清幽的日本式庭院,跳入我眼帘的是立在客厅门前的东山先生慈祥的面影。先生将我们迎进客厅,让我们在朝窗的位置落座,我面对庭院的落地窗,窗外茫茫的绿,映着背窗而坐的东山佛爷似的豁达的睑,我立即浮现这样的念头:这不正映现出这位巨匠的明净心境吗?
  我们是第二次见面,又有了多年文字之交,话匣一打开就收不住了。从他的温和的谈话中,我仿佛更贴近他那颗在书画卷中探索日本美、东方美的深邃的心。东山是风景画家,先志向日本画,后来他留学德国,历访欧洲,对西方文化艺术抱有浓厚的兴趣。他在最富西方色彩的地方开始北欧风景画的艺术创作。他虽身居西方,却心怀故国,正是这种对西方的憧憬和对故国的乡愁,形成了他的文学艺术的东方传统的现代精神。我们从他的北欧风景画,或日本和中国的风景画中,不是可以发现这种艺术的精神吗?不是从他的相关随笔中也可以听到他这种声音的回响吗?他说过:他的美术是不断地以西方文化的刺激为纬线,以日本传统文化性格以及对其眷恋为经线编织出来的。
  在与我的谈话中,他也说:他是“先倾斜一方,然后再取得平衡”,是“通过西方来眺望东方经过这样——一个迂回”的。我心想:他从西方凝视日本的美、东方的美,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日本和东方的民族艺术的特质,增加对日本民族传统的认识和自信。所以,他的求美之心,是建立在对乡土炽烈的爱和对西方的亲和感情的基础上的。我们从他的画文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在选择汲取西方艺术精华的时候,首先强调的是明确地把握住日本,将艺术的根,植于日本的土壤上。
  在他的一些艺术随笔里,常常可以读到类似这样的话语:
  我成长在东西方的结合点上,对异国的憧憬和对故乡的依恋,就是我的宿命。
  濑户内海的这片土地、山和海……传递着生命的根本。它对我来说,不仅是一种拯救,而且直到后来还深深地隐藏在我的内心深处,成为我精神上的指引因素之一。
  ……
展开
精彩书摘
  特快列车从斯德哥尔摩向北再向北,行驶了十八小时之后,越进了北极圈。这一带,白桦树也长得瘦细。和针叶树交织在一起,一片寒瑟瑟的景象。越进北极圈的时候,正像经常见到的情景那样,列车徐行,涂着白色的石头并排摆放着。白色的标识上,写着黑色的大字:POlCIRKELN。
  从这里开始就要进入所谓的无人原野了吧?连绵不绝的景致,是被地衣类的东西凝冻般地覆盖着的大地、细瘦弯曲的桦树林、散乱地堆积着石块的丘陵、湿地和沼泽。时而可以看到驯鹿结群漫步,但看不到人的踪影,也没有村庄。
  突然,基律纳市街和铁矿山映进眼帘。瑞典最北部的城市基律纳,据说在拉普兰语里,这个名字是“雷鸟”的意思。阶梯形的露天铁矿山挟湖而立,和山丘上一排排红色屋顶,簇拥着位于中央地带极其惹眼的教堂和塔,在四周广漠而寂寥的风景里,宛如海市蜃楼一般。
  火车停在基律纳车站的时候,平生第一次看到的拉普兰人,拿着鹿角和鹿皮走了过来。之所以一搭眼就知道他们是拉普兰人,首先是因为他们的服装。缀着大红缨的帽子,长垂膝盖的绀色上衣,衣襟和肩头绘着漂亮的红黄图案,腰间系的带子也带着多彩的装饰。个头不太高,看上去是东洋人的脸型。过了基律纳,渐渐进入没有人烟的地带。连绵不断的寒冷、荒凉、寂寞,简直无法以言辞形容,让人感到确实来到了遥远的北部极地。说到活着的生物,只有灰褐色的鹿在灰褐色的桦树林里跳跃的身影。但偶尔可以看到白色的鹿骨像薅掉的鸡毛一样散落在幽暗的地面,有时还可以看到用白桦树枝杈和泥搭起来的简易棚,说不定是拉普兰人留下的过冬住所。雄伟阔大的托尔奈特湖已经冰冻,环绕的群山峰顶积着皑皑白雪。进入北极圈五个多小时以后,到了阿斯比克。已经六月了,这一带还丝毫感受不到春天的气息。
  托尔奈特湖上方的高台上,孤零零地立着一家宾馆,只有六月上旬到八月末短短的一段时间内开放。从宾馆向外眺望,皑皑的群山身姿庄严。所谓诺贝尔兰,指的是从斯堪的纳维亚北部到芬兰、苏联北部的广大地域,因为大部分在北极圈内,漫长的冬天支配着极地的黑夜,只有在短短的夏日深夜,才见得到太阳。拉普兰族自称“萨米族”,意思就是“住在湿地的人”。确实,他们居住的土地,湖泊沼泽无数,人口仅仅三万的拉普兰人,就住在这荒凉绝顶的广漠区域里。瑞典的拉普兰人,主要是被称为山地拉普兰的游牧民族,他们以驯鹿为生,在和文明隔绝的天地里,夏日在山上追逐鹿群,冬天则移居森林,从远古时至今,一直过着这样的原始生活。他们的财产用饲养的驯鹿数字表示,所以,不可以随便向拉普兰人打听饲养驯鹿的数量,因为那和问人家存款金额一样失礼。对他们来说,驯鹿不仅仅是衣食住的材料,还是解决交通的珍贵存在。
  阿斯比克到了六月就完全没有夜晚,无论昼夜,都看到太阳征人空描画着抛物线旋转着。可天气为什么还这么冷呢,窗外的温度计有时指在零下十度。
  在阿斯比克河水流入的地方,才可以看到湖冰解冻的水画。覆盖湖面的冰什么时候溶解呢?不时有拉普兰人山现在车站旁和宾馆里,仍然是大红缨的帽子,红、黄、绀色的漂亮服装,摆开鹿角和鹿的皮毛,毫不在乎地睡在冰冷的道边,像在等待买者。驯鹿群在林中散步,行时也会和我意外地接近,但
  看到人影,它们立刻就消失到森林深处,犹如梦幻似的野兽。
  我终究不能习惯这样的荒寥和寒冷,大概因为我的性情,本来就不喜欢那种把人类拒之门外的风景。那么,我为什么跑到这遥远的北极来呢,是想欣赏超现实的景观——深夜的太刚,还是为了观看在否定生命的风景中执拗地生存的生物的身姿呢?这一带生长的树木只有桦树,而桦树,又是那么细瘦,弯弯曲曲,凄惨地缩成一团。而再向上一点的地方,就只有岩石和积雪了。据说到了八月桦树林还是红叶,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变绿呢?
  我们来的时候,天气一直不太好,一天早晨,突然放晴。登上河边的林中小路,到一个叫玛尔茅阿普络底的地方写生,突然我发现乌云从西北弥漫过来,很有些担心,便急匆匆地返了回来。不一会儿,雪果然下了起来,浅淡细碎的雪片,冷飕飕地一直落个不停,前面的树林一片朦胧。并且,第二天也下了整整一天。周围的群山全被掩蔽住了,宾馆四周和屋顶—片白。我患了感冒,怀着很坏的心情,恹恹地望着窗外的六月雪。
  从阿斯比克越过挪威国界去纳尔维克,可以当天来回。列车沿着托尔奈特湖奔驰,过了托尔奈哈姆以后,风景就变了,只能看到小小的冰冻沼泽,重重叠叠的积雪的岩山。叮以说,我看了地球外的世界,死的世界。越过国界车站,立刻就进入隧道,出了隧道就是挪威。隧道中间,墙壁上绘着的两国国旗被灯光照得闪闪发亮,那就是国境线吧?列车出入国境并不需要办理海关手续,好像只是换了乘务员。列车驶下大峡谷,刚刚绽绿的白桦林遮蔽了山野,渐渐接近了有人烟的地带。过了可以遥遥望到奥赫特非约尔的地方,不一会儿就到了纳尔维克市。
  雨雪交加的寒冷天气。本来已经感冒了,这里的寒冷更冻得我浑身颤颤发抖。不过,也可能是因为那天我参观的是此次旅途最后一个寂寞的港口城市,所以才有那样的感觉。纳尔维克市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战场,木造的旧房户几乎全部在战火中毁坏,大都是新的建筑。涂抹着红、蓝、黄、绿、白色木房子,像是重叠摞放在斜坡上似的。生活在北极地带的人们,争相在自己的房屋上涂抹鲜艳色彩,大概是希望由此而获得一点点温暖的感觉吧。
  纳尔维克是转运瑞典基律纳出产的铁矿石的港门,设施粗壮庞大。这座地球最北端的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竟然成了一个主要战场。临海的山丘上,有英国、法国、意大利在这块土地上战死的士兵的墓地。矮草地上树立着简朴的石头十字架的,是德国士兵墓地,法国的是标准水平的墓石,意大利的则是普通的墓石。曾经把鲜血流淌在这里的敌我双方,现在都安静地并排长眠在一起。
  在阿斯比克住了一个星期,天气不好,一直没有看到深夜里的太阳的机会。第六天晚上,因为白天阴天,所以早早上床睡觉,突然睁开眼睛,看到黑色窗帘两侧放射出异样的光。看看枕边的表,已经过了十一点。拉开窗帘,意外地看到的景象不禁令我倒吸一门冷气。
  视线所及,广漠浩瀚的托尔奈特湖上,那冰的色彩是多么神秘啊!绿色,放着荧光,在暗紫色的山脚画出了一条直线。一座座山头堆积着一重重雪,白雪的顶端融入深色的暗影中。桦树的纤细枝杈,苔藓和岩石覆盖的地面,被低低的光线照耀着,浮显出茶褐色。在幽暗的逆光里,耸立在近前的那奥拉山上的雪岩向人显露出柔和的肌表。在山和湖相接处,在对岸山峰的低矮处,有一轮明晃晃的太阳。
  我想像中的深夜的太阳,是被薄薄透明的轻纱包裹着、放射着冷冷光芒的太阳。而现在实际看到的,却是从低低的地平线上放射的强烈耀眼的光芒。如此壮观景象,我该怎样形容?可以说,这是强烈的梦魇么?
  回过头来,看看南侧那被称为拉普兰人之门的山峰和素玛苏拉克山连接的地方,巨大的山脉被强烈的光线照耀着,作为前景的桦树林则笼罩在浓重的阴影里。原来如此。太阳的光辉所以如此强烈,是因为它和阴影的深度对比让人产生的感觉。这既不是黎明,也不是黄昏,毫无疑问还是夜的世界。在令人巩惧的荒寂中,只有阿斯比克河的流水,听起来好像是从地底奔涌而声音。
  在森林的南端,有—座每逢夏季才开放的游乐场,名叫鹿园·芭苷,占地面积很大,饭店和马戏团,以及供孩子和成年人娱乐的设施,一应俱全。旅行之初,这里还没有开园,但我曾担心,在森林的一隅开设游乐园,究竟是好还是坏呢?但等到我知道游乐园非但没有打扰森林的静谧,反而增添了夏季的色彩和愉悦,我既惊讶又高兴。以前我曾认为,既然哥本哈根市中心已经有了美丽的缇堡利游乐园,有什么必要再到郊外的森林里设置一座呢?现在我明白了,这里有和缇堡利不同的情趣,哥本哈根的人们同样也喜爱森林里的鹿园·芭苷。
  白天的鹿园·芭苷是孩子们的世界,晚上则是成年人的游乐场。孩子们坐在枥树下,一个戴白色帽子、穿白色衣服的丑角演员,涂得白白的脸上描着浓眉,嘴描画得又红又大,左右分别提着手动八音盒和鸟笼,时而说些滑稽的话,逗孩子们笑,时而弄响八音盒,或者唱一支歌。孩子们有的得到了三角形的帽子,有的得到纸做的精致的工艺品,皆大欢喜。这些习俗,可能都和鹿园·芭苷开设百年之前的故事相同吧。
  晚上八点一过,形迹可疑、墙壁上画着裸体女人的小屋就开张了。那时候,孩子们都要回家了吧?在此之前,这些小客人们,一直聚集在十九世纪风格的彩色转动木马和小型汽车周围。在森林深处的餐厅就餐的时候,几头鹿从庭院穿过,跑进森林里。白天的鹿园·芭苷是如此美好的场所,不必说,夜幕垂落之后,它更显示出了魅力。
  这座位于森林一端的游乐园,也可以从南面的入口进来,但几乎所有的人都从正面的库拉姆贝堡入门进入。夏日的夜晚,背对明亮的大海,人们走进这座橡树林。林中的道路都已经变得幽暗了,迎送客人的马车铃声叮当,蹄声答答,把人从现实世界引进梦幻的世界。
  傍晚时分突来的骤雨已经消逝到海上,空气清新澄澈的夜晚。
  我说了一句:“去鹿园·芭苷。”
  驾车人立刻问:“一直向前呢,还是绕路走?”
  我回答说:“在森林里绕着过去。”马车立刻启动,铃声口丁当,马蹄清脆,是极有韵律的二分之一拍节。头上掠过绿色的橡树叶,从枝叶间隙看到澄澈的天空。驾车人的长鞭直直竖起,碰到叶丛的时候,便有雨点突然滴落。
  ……
展开
目录
听泉
听泉
萨拉镇(瑞典)
深夜里的太阳
秋日大和路
黎明潮涌
芬兰的夏至节
秋田冰雪节
在丹麦的森林里
北欧之旅的终结
超自然与朴素
我游历的山河
记忆的港湾
欧洲之旅(1)
欧洲之旅(2)
归国
新居
大陆之旅
战火
一条道路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