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或者电视剧,经常会遇到那种经典的镜头,一个人快要死了,面对观众留下他的遗嘱。这种遗嘱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叮嘱类,比如:“孩子,长大了你要为爹报仇啊!这类遗嘱一般发生在故事的开始,当然如果是冗长的电视剧,中间会多次回放;还有一类是解释类,比如:“其实,我是爱你的。”这类遗嘱出现的时候,基本上故事可以结束了——早干什么去了,这时候才说出这么要命的话?
我以前曾经觉得遗嘱是废话,死都要死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除非面对的是皇帝,像康熙大帝,娘娘生了皇子,生命垂危,康熙问娘娘还有什么要求,娘娘望着望着就是不说,最后是娘娘的父亲替女儿说出了“临终嘱托”——希望能够立她的骨肉为太子。
我当时认为只有这样的遗嘱才是有意义的——多少办了点实事儿!
后来我改变了自己关于遗嘱的想法,我觉得像武则天那样,死了立一块无字碑的人是很少的,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能够对自己生活过的世界说点什么,哪怕就是说:人啊,我是爱你们的。
我有过一次乘飞机遇险的经历,当时飞机在与气流搏斗,机内空气紧张。是写遗嘱的时候了,我突然热泪盈眶——我写给谁呢?
那时候,我刚刚失恋不久,难道写给业已分手的男朋友?我写给他什么?说我化做厉鬼,也会找他寻死觅活?写给老妈,说你这个可怜的女人,青春丧偶,现在又中年丧子?太残酷了!
当飞机平安着地以后,所有人都欢欣鼓舞,只有我泪流满面。我忽然发现自己在生离死别的那一刻,竟然连一个留遗嘱的人都找不到。很多人一边下飞机,一边跟亲人通电话。我手机拿在手里,不知道应该跟谁说点什么,那一刻,我发现自己是一个无牵无挂的人!
舍不得你的人是我,离不开你的人是我,想着你的人是我,牵挂你的人是我;
忘不了你的人是我,看不够你的人是我,体贴你的人关心你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
从机场出来,打一辆车,司机在听一首歌——“牵挂你的人是我”。我想我一定要找一个牵挂我的人,不为别的,仅仅为了在所有人都写遗嘱的时候,我也可以和他们一样。
后来,我找到了这样一个人,我跟他说了我的心愿,他跟我说:“再有这种时候,先挑关键的写,比如存折密码什么的。”
气煞我也!
一说到镜子,我就想起一个笑话,说是一个财主家娶了一个媳妇,媳妇喜欢漂亮,天天在镜子前照呀照的,财主的老婆心疼镜子,就跟媳妇说:“这镜子要省着照,你照得太费了。”
媳妇就问婆婆,那应该怎么照才是省着照呢?婆婆说:“把镜子翻过来,照背面。”
看过一个电视剧《空镜子》,说的是一对姐妹的故事。妹妹孙燕属于外表平凡、内心善良、寻找真情的女人,但在生活中屡屡吃亏;姐姐孙丽则是美貌女子,并懂得利用自己的美貌以及通过利用男人获取利益,价值观非常实际。和朋友吃饭的时候,朋友说,《空镜子》中那样的女孩子我们身边就有很多,一般一定是孙丽那样的女人左右逢源如鱼得水,而朴实善良如孙燕那样的女人,如果运气好,可以风雨之后见到彩虹,运气不好的,韶华一过就会像一面乌涂涂照不出人影的空镜子。他的结论是每个女人都是一面镜子,不过有的女人是菱花镜,特拿自己当回事,动不动就要男人“归来看取明镜前”的;有的女人是哈哈镜,虽然镜面凹凸不平不那么好看,但是让人开心;还有的女人是商场里的试衣镜,就是那种专门把人照好看了,让人脑子一热心情一好就花钱的镜子。
我问他男人喜欢什么样的“镜子”?他说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面菱花镜,但那面菱花镜心中有多少风情和往事,男人就不知道了;哈哈镜是让男人开心的,男人会花钱在公园里娱乐场里照照哈哈镜,乐一乐嘛,但是他们不会买一面带回家去的;男人选择安装在家里的一般是普通的镜子,不过因为男人的趣味不一样,有的喜欢大镜子,有的喜欢小镜子,有的喜欢镜框繁复嵌满珍珠钻石的,有的喜欢风格简约线条单纯的,有的喜欢质地贵重的,有的喜欢物美价廉的,有的在意镜子照出来的人是否真实,有的在意镜子本身是否漂亮。
他问我是一面什么镜子?我说我是照妖镜。他说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天下就没有几个男人愿意站在你面前了,他们会躲着你,即使有真喜欢你的,也是把你藏在自己轻易碰不到的地方,省着照,非照不可的时候,用背面,反正他们不会和你面对面。
他这么一说,我想起一个故事,说是一个男人喝多了,摔了一个跟头。回家自己对着镜子瞅准伤口贴上——剂膏药,然后呼呼睡了。第二天出差回来的老婆问他:昨天你喝多了?他说没有啊。老婆说:没有你往镜子上贴膏药干什么?
我觉得这个男人的老婆就是照妖镜,大多数已婚妇女都是照妖镜。只有很少的女人能够像那面被贴上膏药的镜子一样,对男人的荒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结果我还没来得及找导游报名,就被一群花蝴蝶一样的当地人围住,她们中有一两个还会说简单的汉语,比如说夸奖我头发漂亮,一面夸奖一面用手抚摩,另外就有人给我拿来相册,让我随便挑自己喜欢的样式,总之都是土著的发型,无数的小辫,只是分印的方式不一样。有的是从中间分,两边的辫子像珠帘一样;有的是前后分,前面是整齐的刘海,后面就全是辫子了;也有偏分,各种各样,看得我眼花缭乱心花怒放。泰语中问多少钱叫“偷来偷来”,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最后决定的“偷来”是150泰铢,也就是相当于人民币30元。
于是坐在沙滩上,一面欣赏着涛走云飞,一面由着人家打理我的长发。过一会儿,就有人给我送椰子,“偷来偷来?”人家说5个泰铢,其实并不渴,但是看看沙滩上其他的人都在捧着喝,于是也要了一个,咱不能太小气。再过一会儿,又有一个胖得像好莱坞肥婆似的女人来找我,说是要给我染指甲。染就染吧,于是就躺在沙滩椅上,脚伸出去有人给去脚皮,手伸出去有人给染指甲。给我编头发的是一个皮肤颜色很黑的少女,一面编一面高兴地唱,虽然听不懂唱的是什么,但我知道她心里高兴。那一瞬间,我忽然有一种感觉,觉得自己快活极了,我像一名公主一样享受生活——阳光、沙滩、棕榈树,还有无数双手在为我打扮修饰!按照芭提雅的规矩,所有的费用都是最后收,所以我的发型做好以后,她们并不着急收我的钱,同时染指甲的也不着急收费,去脚皮的也不着急,大家都很悠闲,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信任。他们问我还有什么需要,我说没有了,就是想躺在沙滩椅上歇一歇,于是就有几个手脚伶俐的小姑娘把一张沙滩椅搬到太阳伞下面,我刚一躺上,她们就问我需要不需要按摩?
一直到导游招呼我们上船,这群姑娘才伸出手来,脸上是羞涩的笑容。“偷来偷来?”“500泰铢。”我们团的一个团友大喝一声:你们都给她做什么了要5007最多300!
小姑娘虽然有点不高兴,但也没有说什么,倒是我不好意思给了400泰铢,她高兴坏了。400泰铢就是80元钱嘛!人家伺候了你多长时间!
我们的团友生气了,一路上数落我,说我到泰国充大款。我说你不知道充大款的感觉有多好,我在国内上哪能找这种感觉呀!
读报读到一则消息,说是一名便衣记者假扮富商同牛津大学的老师达成一桩幕后交易。在这桩幕后交易中,丑闻的主角名字叫约翰·普拉特,曾负责牛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的招生工作,现在负责学生联络工作。报道说,普拉特告诉这名“便衣”记者,拿30万英镑(约合42万美元)礼物作交换,他可以活动活动,为“富商”的孩子争取一个额外的新生入学指标。牛津大学校方说:“(普拉特的)行为违背了入学程序的所有原则。要在牛津赢得一个位置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个人优秀程度。”这则消息的结尾特别提到,在普拉特之前,那名便衣记者使用同样的“诱饵”在牛津其他四个学院均遭到拒绝。
我和很多朋友谈论牛津的这桩招生丑闻,一个从德国留学回来的朋友说:这在咱们国家的很多大学几乎是公开的秘密,权学交易、钱学交易,根本不用便衣记者去暗查,而且咱国家一个著名学府的负责人还理直气壮地表示过类似的意思——他们愿意出钱,为什么我们不挣这个钱?其实说到底,所谓“丑闻”的核心也就是“给钱就能上学”,但是在我们很多人的观念里,并不把“钱学交易”当做是不体面的事情,有钱去读书总比去夜总会要好得多吧?但是,为什么牛津大学校方表示要严肃处理这桩丑闻呢?让有钱人上牛津有什么不妥吗?牛津校方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这是有教无类。他们愿意出钱,为什么我们不挣这个钱?再说拿人家钱让人家受教育难道不是学校应该做的事情吗?
那位从德国回来的朋友对我说:牛津不肯做这样的事情,也许是出于它对自己品牌的珍惜。如果一个学校的MBA或者学位是花钱就可以购买的,那么这个学校的产品,也就是人才的含金量就会大打折扣。将来在国际人才市场上竞争,一说牛津的晶牌,人家听起来就像在说克莱登大学。这就像都是手提袋,你的手提袋是“秀水街”买的,我的是路易·威登专卖店买的,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咱们国家以前在生产日用品的时候就不注意自己的品牌,结果呢,质量可能不差,但是晶牌美誉度就不够。现在我们大学扩招,MBA扩招,这是好事情,但是如果卖学位的事情多起来,那么将来咱国产的人才价格就会上不去。这不是说咱国产大学的人才素质一定低,而是说美誉度低。什么东西,花钱就能办到,那东西就不容易值钱了。
我想说的问题是,咱国家家电出了一个“海尔”的牌子,挺响亮;但是其他的呢?据说质量都不算差,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基本相当于“地摊货”。我知道我不能指望咱国家每所大学培养的人才都像“海尔”品牌一样叫得响,但是我希望至少应该有几所学校是向着这个方向努力的,不能都跟没见过钱似的,只要您给钱,我就给您毕业文凭给您学位证书。这要是在国际上传开来,多不好?
朋友是时尚中人,所以常会预先知道时尚发布的消息。最近一次是他邀请我前去王府饭店看Lanvin的时装秀。我们到得早,时装秀还没有开始,于是先在Lanvin的店里走走看看。第一件衬衣拿起来,5000元;第二件衬衣拿起来,还是5000元。我跟朋友说这些衬衣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哦?朋友说好的衬衣不是用眼睛看的,是用肌肤感受的。于是用手小心地摸了摸——虽然质地很薄,但是很轻很温暖,有一种肌肤相亲依依不舍的感觉。稍一不留神,整件衣服就倏忽一下滑落到地上,还没有等我弯下腰,就有店员以敏捷的舞蹈动作将衣服拾起,修长的手指在衣架上优美地几个起落,衣服就被重新挂好了。朋友说请你喝咖啡吧,顺便告诉你什么叫Lanvin。 Lanvin是一个巴黎女人,生于1867年,家中一共有11个孩子,Lanvin排行老大,人们叫她JeanneLanvin。她从很小的时候就自己设计帽子,并且把自己设计的帽子推销到专门卖帽子的商店,当时巴黎有一些很有名的专营帽子的,商店,类似老北京的盛锡福。后来Lanvin有了一个名字叫玛格丽特的女儿,在法语里玛格丽特是雏菊的意思,她非常宠爱自己的女儿,为她的洋娃娃量身定做成套成套的衣服,后来因为这些服装深为女儿喜欢,于是她又为女儿缝制同样系列的服饰。就是这样,逐渐地,一些经常光顾帽子店的顾客纷纷请她为自己设计服装。Lanvin从那时起就以雏菊为基调,设计了属于自己品牌的金色标志。据说Lanvin最早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她对女儿玛格丽特的爱,这份爱后来在她50岁的时候,发展为七家分店以及
在巴黎拥有的三幢建筑,当时Lanvin公司拥有1200名员工,并在巴黎郊区开设自己的染房。据说正是在这里,Lanvin创造了著名的Lanvin蓝,她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使自己的品牌不仅成为一个时装的晶牌,而且还同时成为装饰家具以及香水的晶牌,那朵Lanvin钟爱的雏菊,成为她毕生追求豪华生活模式的象征。
一个优雅的故事结束,正好是一杯咖啡的时间。
那么现在的Lanvin呢?那份历经了75年的母爱,如今是否褪色?
回到店里,Lanvin最新一季时装秀冈0刚开始——三种不同式样使Lanvin充满了一种诱惑意义上的享受——提花丝绸的袖子、黑白绸缎古董首饰、打褶的皮衣以及可两面穿的珠皮、格
子大衣、富堡非洲民族长袍、罗缎、皮质芭蕾舞鞋……所有这些都在暗示着,Lanvin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每时每刻每个细节都浸透着奢华和精致的生活方式。
在这样一个下午,喝一杯咖啡,听一个故事,看一场时装秀,听几个法语单词,对于我来说,这就是Lanvin。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