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媜的童年是在乡村度过的。乡村古朴、圆和、亲切的氛围让她获得更多的是生存的宁静。她的笔触抒情如诗,包容着浓烈的柔情,充分显露出她对土地热爱与思索。其后,简媜背负行囊远离故乡,走进了繁华的都市,领略了生活的另一种滋味。简媜没有对大都市产生太多的好感,在行文中她一再流露出对和谐纯朴的人伦关系的渴望,她写童年、写爱情、写故乡的土地,渴望通过这样的途径回归宁静。
简媜永远拥有一批忠实的读者,他们欣赏简媜的清词丽句,佩服她善于化解古典文字和佛经中的典故为鲜活意象的能力,同时也被她文章中所带出的孤独、柔软、宽容大所了的胸怀所感动。
简媜的人品如同简媜的文字,清高不做作,安详不冷漠,典雅又充满了智慧。她谦、质朴、悲悯的人格也同样赢得了广大读者和朋友们的尊重。
展开
蓝、绿、红是这本书的色谱。
蓝是本书的情感基调:迷蒙的烟,荡漾的波,组合成烟波蓝,这个海天一色的意象,正对应着壮阔的自由和无尽的漂泊,唤醒飞翔和升腾的快意,也难免伴随着阴郁孤寂的冷感,如同作者的自注,“蓝,是难以驾驭的一支色裔,像色彩中的游牧民族,自由隐没于晴空、沙丘、草原、瀚海与深渊之间,在它们身上,既看得到死亡的荫谷,也反映出稚儿无邪的蓝瞳。”
烟波蓝,静穆,纯净而又迷茫,轻盈中隐伏着忧郁、颓废乃至死亡魅影,它是一个敏感少女艺术梦的景深和底色。本书《烟波蓝》这一辑中,每每都是少女的蓝调梦境,携带我们以欢
愉的心情跨越时光门槛回归年少情景,欣赏青春特有的亮度和暖泽,玩味艺术风姿的绰约与优雅。
《女儿状》写艺术梦的萌发,一次儿童诗歌朗诵比赛,一位同龄少女宛若天使清音的朗诵,让作者落败,受挫之外更有莫名且持久的感动,心灵为艺术所震撼,知晓了“天空之外的天空,山峦背后的山峦,有一个美好的世界在等着,一个值得我们为它痛哭,为它匍匐的美好世界……”
《烟波蓝》一文更加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中学时代作者和女伴的艺术追求。上学有两条路,一条是油腻腻的大街,红尘喧嚣食摊遍布;一条是山路,道长人稀却风景秀雅。两位少女总要抛弃那条众人行走的满足口腹之欲的食物大道,多费脚力并肩去欣赏一段风景……她们的“眼睛里有海,烟波蓝,两颗黑瞳是害羞的,泅泳的小鲸”。
作者用蓝宝石般剔透而坚硬的语汇铺展少女蓝色的梦境,描绘少女纤细的内心,卓越的灵性与不羁的才情。
“她”以画笔为第十一只手指,出手大胆,选用蓝色系语言铺排废园的神秘、衰颓与汩汩渗出的森冷气息;也并不耽溺在蓝系的魅影中,会让秋阳在窗棂上游移,有抚慰和苏醒的暗示;会细腻地掌握花草的喧闹,以薄紫和蜜黄给出浮升的活泼感;轻盈的色彩与明亮的光影释放了死亡的压迫力道。
“我”选择了文学,由于更多地受到颓废和幻灭的蛊惑,认为颓废里含有绝对的忠诚,幻灭是痛快的自虐,青涩的灵魂遂不屑与世俗多费唇舌,掉头而去,把生命调成只有自己才喝得出来的死亡甜酒。当感到困惑夹杂着愤怒如沸腾的泥浆即将封喉,“我”以文字突围,说是好比有恶人趁我不备,发来两支毒箭,本应扑地而亡,却幸运跌入文学怀抱,得到抽骨生肉的秘诀,硬是把那两支箭围成一对翅膀。从此找到出口,敲掉巨锁,将门踹开!
她们同有一份坚执,哪怕袒胸露背迎接万箭钻心,犹能举头对苍天一笑。“因为美,容不下一点狼狈,不允许掰一块尊严,只为了妥协。”在艺术追求上,有颓废,有反叛,更有不绝如缕对艺术的终身执守,就像她所断言的那样:“我们已经各自就位,在自己的天涯种植幸福;曾经失去的被找回,残破的获得补偿。时间会一寸寸地把凡人的身躯烘成枯草色,但我们望向远方的眼睛内,那抹因理想的力量而持续荡漾的烟波蓝将永远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