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题材规划时,时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的徐桑楚同志,经常用“火车头”来形容当年重点片中的重点,他总是选用最好的导演并配备优秀的摄影、录音、美术等主要创作部门的创作人员参加重点片的工作,因而这些影片往往在影坛的角逐中获得优胜,从而在全国广大观众心目中树立起“上影出品”这样一个品牌。
他说:列车全靠火车头来带,把全厂投产的剧目比作一列火车,“火车头”是创作生产中的重中之重,把它抓好了,就能带动全厂创作生产的全面开动。与他这个指导思想相对应的,还有这样的话:“要拍叫好又叫座的(影片),也要拍叫座但不叫好的,还要拍一点叫好不叫座的——可以适应一部分观众的需要和评论界的关注,但、绝不去拍既不叫好,又不叫座的。”正是在他直接领导下,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上影厂,几乎每年都有好评如潮的影片诞生,有些影片在角逐“百花”与“金鸡”奖中获得奖项。打开他在上影厂当政时的会计报表,你还能发现每年都有影片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有些影片的收益比全国平均收益高得多。
记得1982年的夏秋之交,桑楚向党委提出要将话剧《高山下的花环》改编成电影的设想。当时,全国已有5个话剧团上演了这台话剧,除了有一部电视剧已经播放外,还有几家电视台准备将话剧改编为电视剧。在这种情况下投产这部影片,而且要以较高的成本摄制这部影片,其结果难以预料。因此,全厂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不是明智之举,还有人很不礼貌地说“桑楚这下豁边了”!但桑楚是个该下手时就下手的人,一旦作了充分估量,他会毫不动摇地走向自己订下的目标。
桑楚同志力陈摄制这部影片的理由,他认为这部大力讴歌革命英雄主义的作品,将激发全国人民的豪情壮志,只要措施得当,有把握获得成功。
他从北京请来作家李凖,桑楚经常向人们提起李凖在《牧马人》剧本中那些脍炙人口的对白,他认为有李凖参与加工,加上原作者李存葆的通力合作,一定会创作出与舞台戏、电视片大不一样的本子来。于是,他带着导演谢晋、文学副厂长王林谷及两位作者远赴浙江搞本子去了。后来,他曾对我说过,李辈这个人呀,他写出的台词真是掷地有声,有他来参加,我是有很大把握的。果然,影片在1984年发行以后,成为全国拷贝发行量最多的影片,也是当年全厂乃至全国经济收益最高的影片。过了一年,我去新加坡访问时,专门发行大陆影片的中侨集团董事长林日顺对我说:“《高山下的花环》上映,连演一个月以上,场场客满,有些人看了两次、三次,很多人在观看时热泪盈眶。有些过去对自卫反击战不理解的人也转变了看法。”所以说,影片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