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一句真理。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有机会越读到那么多得好书。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位阅读丰富的老者愿意向你介绍并分析他一生中所阅读过得好书,那是多么幸运的事啊。本书就是曹聚仁老先生为广大读者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曹聚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去世后留下来的为成集散高中,最多的恐怕就是谈文话书的了。作者看的书很杂,加上作者当年在香港过的是"卖文为生"的生活,因此不可能很系统地做一些书评或研究。大多是随看一本书,或想起点什么就写下来,相当的随意。但这些随意当中,又处处流露出作者对书、对文、对人及对生活的态度和见解,也看得出作者深厚的学术根底。今天的读者,即使没看过它他谈到的那些书,看了他写的书话,相信也会有一定的收益,也会长一些见识。例如,书中有一部分是作者生前以《新文心》为专栏题,发表在香港的杂志上的,其中他了对散文、诗、小说、戏剧的创作的意见。虽不是很完整,但很能代表作者对文学创作的观点。其中有《人物与故事》、《写实与理想》、《史事与历史小说》、《传记文学》等。最后一部分《阿涛叔父--一个教书匠的童年故事》,实际上是作者最早写的自传,讲述了他自己童年的故事。五十年代在香港的文艺刊物上连载。本书收录的文章充分表现了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的文化内蕴。这些文章文字优美,大开大阖,气度卓绝。相信读者将在对这本书的阅读当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知识的教益。
展开
在曹聚仁留下的未成集散稿中,最多的恐怕就是谈文话书的了。他生前在香港曾自编过一本《书林新话》(八十年代由北京三联书店在大陆再版),后来,又在报刊上写了大量书话类专栏文章,这些专栏题目有《书房一角》、《书林漫步》、《书林又话》等等。所以,当我把他留下的散稿整理编辑起来时,很自然地想以《书林又话》为名,再出一本他的“书话”,也可以与《书林新话》和北京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曹聚仁书话》区别一下,因为内容、篇目本来就不怎么重复的。
作者看的书很杂,加上当年香港那种“卖文为生”的境遇,不可能很系统地作一些书评或研究;大多是随看一本书,或想起点什么,就写下来,相当的随意。但这随意中,又处处流露出作者对书、对文、对人及对生活的态度和见解,也看得出作者深厚的学术根底。今天的读者,即使没看过他谈到的那些书,看了他写的书话,相信也会有一定的收益,也会长一些见识。我在整理这些书稿时,就深有这样的体会;几位帮助我誊写书稿的年轻朋友,也有同感。
书中有一部分,是作者生前以《新文心》为专栏题,发表在香港的杂志上的,其中谈了对散文、诗、小说、戏剧的创作的意见。虽不是很完整,但很能代表作者对文学创作的观点。严格说来,属文学理论的探讨,却与“书”不无关系,也就一并收入。其中有《人物与故事》、《写实与理想》、《<少年歌德之创造>及其他》、《读红小记——大观园的轮廓》、《读红小记——大观园中的人物》、《史事与历史小说》、《传记文学》、《演史的一例——西太后的故事》、《曼依帕》诸篇,已被作者自己收入《书林新话》,在这个集子里就不重复辑入了。
至于最后一部分《阿涛叔父——一个教书匠的童年故事》,实际上是作者最早写的自传,讲述他自己童年的故事。五十年代在香港的文艺刊物上连载。这个故事的末尾,就该接上他的自传《我与我的世界》了。现把它收在这本书里,也可以使读者从一个侧面对作者有进一步
的了解。
出版过程中,幸得上海辞书出版社杨柏伟先生的帮助,在编排、校订上多方出力。还要感谢赵荔红、解永健、曹勇庆、郑利平、宋岚等先生,将作者篇篇手稿抄写誊清校对一过。这是十分辛苦的工作,有时,比自己写文章还要吃力,却又十分重要。如果没有他们的鼎力相助,这本书的出版是不会这么顺利的。
曹雷于199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