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散文精选.2001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5423027
  • 作      者: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编选
  • 出 版 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2
收藏
编辑推荐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对生活的感受同样是绚烂多姿的。每一处心灵细读,每一幅心灵图景都是一个令人神迷的妙幻世界。在一种灵感闪烁中把握生活细微,在生活细微处凝练成一种别样的灵感笔触。这便是散文,在看似零散的笔触之下,却凝聚着无限的生活感悟真谛,凝练着精神……
展开
内容介绍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对生活的感受同样是绚烂多姿的。每一处心灵细读,每一幅心灵图景都是一个令人神迷的妙幻世界。在一种灵感闪烁中把握生活细微,在生活细微处凝练成一种别样的灵感笔触。这便是散文,在看似零散的笔触之下,却凝聚着无限的生活感悟真谛,凝练着精神…… 
  本书收录了2001年度优秀散文80多篇,收录编纂秉着"大散文"的概念思想,力图让大文化、大科学和其它边缘科学等与散文血乳交融,故而在内容的选择范围上比一般的散文集更加广泛,也更加具有创见。全书将所收录的八十多篇散文归为"生活音韵"、"世观点题"、"读人说史"、"心路历程"、"谈艺札记"、"另类散文"、"科学随笔"七类。在这些散文的收集编撰中,追求新意是其一大特色。例如在"另类散文"类中,共收录了五篇作品,它们在散文领域中都体现着新时代的一种"新"的意味。如其中徐坤的《时尚是一条狗》基本算是受到了网络文学的浸淫,从"时尚"入手,为读者展示了大街上正在发生的事情种种,以及人们表现种种--他们的活法、快乐与焦虑、内心的焦灼等等,细细道出本于生活之中却往往没有进入我们的眼帘的生活幕幕。李敬泽的《海原狼至雨》则是努力在追求新的散文形式,每一小段似分又连,似连又分,显示他相当独特的散文表达方式。其次,"世观点题"、"谈艺札记"、"科学随笔"等类也是较新的选编。"世观点题"观社会现象而发表自己的观点,俱是出于社会责任感的写作;"谈艺札记"则理论性相对较强一些,吴冠中大师细述科学与艺术的关系,邹文博士站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揭示着真善美的境界;"科学随笔"则向我们展现着这个多彩世界的广阔视野,让读者勘读现今主宰世界的科学理念……
展开
精彩书评
  编选说明
  我们早有编选这套选本的想法了。每个年度,文坛上都有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体裁的新作涌现,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它们之中不乏熠熠生辉的精品,然而,时间的波涛不息,倘若不能及时筛选,并通过书籍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这些作品是很容易被新的创作所覆盖和湮没的。观诸现今的出版界,除了长篇小说热之外,专题性的、流派性的选本倒也不少,但这种年度性的关于某一文体的庄重的选本,则甚为罕见。也许这与它的市场效益不太丰厚有关。现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于繁荣和发展文学事业的目的,不计经济上一时之得失,决定与我部合作,由我部负责编选,由他们负责出版,向社会、向广大读者隆重推出这一套选本,此举实属难能可贵。
  这套丛书的选本包括:中篇小说选(分上、下两卷)、短篇小说选、报告文学选、散文选四种。适当的时候再增加诗歌选和微型小说选。每年一套,准备长期坚持下去。
  我们的编辑方针是,力求选出该年度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力求选出精品和力作,力求能够反映该年度某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我们坚持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佳作。
  我们认为,优良的文学选本对创作的示范、引导、推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对读者的潜移默化作用也是十分突出的。除了示范、引导价值,它还具有文学史价值、资料文献价值、培育新人的价值等等。我们不会忘记话多著名选本对文学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我们也希望这套选本能够发挥它应有作用。
  这套书由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编选,雷达同志总负责,具体的分工是:
  中篇小说卷由牛玉秋同志负责;
  短篇小说卷由胡平同志负责;
  报告文学卷由李炳银同志负责;
  散文卷由韩小蕙同志负责;
  诗歌卷由韩作荣同忐负责;
  微型小说卷由郑允钦,张越和吴雁同志负责。
  中国作协创研部
  1996年9月—2002年1月
展开
精彩书摘
  没有比一条旧乌篷船上的锅更旧的了,像船那么旧:瑟瑟发抖的布篷早已辨别不出最初它是黄的还是蓝的,竹编的筷子笼挂在舱口,里面插几双十色木筷,就在它的下面,是炉子和锅。
  锅盖已经坑坑洼洼的了,可是里面却煮着令人垂涎的鱼汤。粗糙的大手抓起锅盖,朝已呈奶色的鱼汤里撒了反香菜细葱末。接下来你会看到船头立着一个喝汤的人,喝了一碗他会再盛。一连几天我都看到这个情景,有一天傍晚,情景里多了我。鱼是卖剩下的杂鱼,我坐在锅旁听着咕嘟咕嘟的响声,一口锅把一条船变成了一个家。
  锅,自从你使用它的那天起就开始赋予它生命,之后,它的寿命几乎等同于你的寿命,甚至还要长。
  我家有一口很旧的锅,是母亲当年从日本人手里买来的,叫“大尾巴锅”,双层,大耳,像怪异的葫芦,耳沿架到炉台,下层那个大肚则完全贴在火上。那是质量相当好的钢锅,似乎它只能旧而永不会坏。看一眼就可断定它不是二三百年以内的东西。据说这种锅在日本十分古老,人们直到今天还喜欢用它。但频繁用电用气的今天它几乎该下岗了,我见妹妹把它擦得干净净,用纸包好,悬挂在仓房的棚顶。
  极少见到人们随随便便把旧锅扔掉,它凝结的情感很厚,具有一种虔敬之意。用它的时候,获得的是熟视无睹的安慰;不用了,它让人感伤。而锅的主人一旦不在了,他用过的锅也成了最后的留念。我总是从一口黑色的、几乎没沾过大油的小锅上怀念一个人,一直看到流出眼泪……
  人和锅的感情实在是很丰富的——我曾见过一家老小七八口人围住一口锅吃饭,吃得热火朝天人人出汗,这是一户穷人,家里没有足够的碗。也有相反的情形,人们围住一口锅是缘于传统的饮食方式,一口锅增加了人们的凝聚力。在云南的深山里,锅吊在两棵树中间,锅里是刚从河里刺上来的鱼,眼见一轮满月爬到锅沿喝汤……那是我的朋友们,锅加深了友谊的滋味。
  老锅总是很了不起的。在北方农村,一口铸铁大锅往往够几代人用,一般人家屋里最显眼的是一口或两口锅,能和它相提并论的只有家谱。锅相当大,被女主人擦得干干净净,盖着旧木盖,水蒸汽从木缝中一缕缕冒出。主人和你说话时,粗指关节会在上面自豪而谦逊地敲敲。
  火上的老锅煮出的东西就是好吃,仿佛锅本身在散发它固有的滋味。如果说米是实惠的字句,那么锅能将其升华。假如可能,我情愿背一口锅(当然不能太大太新)长期旅行去,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一口锅陪伴我就不会害怕黑夜。小时候玩“过家家”游戏时,我总是用泥捏一口小锅,之后再做碗和盘子,对我来说那是一口最古老的锅。
  锅是属于主妇的,许多年里它是家庭权力、地位的象征,假若你仅仅是仆人,你只能使用锅而不能拥有锅,而一个不能拥有锅的人称得上真正的一无所有。一口被使用了几十年的锅外人是不可轻易染指的,我在人家的厨房里会感到不自如不顺手,感到锅的敌意,像在生人家里过夜一样不习惯。当然会不习惯,要是人人都能轻易接手一口旧锅,锅也不会有如此深情和魅力。锅和炉子一样,是认人的,还是忠诚的,尤其是对老年人。我认识的一位老人,她六十岁时整个厨房还是井井有条,一尘不染,抹布如手巾一样洁净。她一生都在重复着扫、擦、洗的过程,而一尘不染也是一种艺术,尤其是厨房,尤其是锅。她把刷净的锅倒扣着,锅底锃亮,手指一碰就音乐响起。她不喜欢别人碰她的厨房,有了伤心事她到厨房去哭。她婆婆活着时她只在厨房干粗活,后来她成了主人,只有在厨房里她才漂亮、有精神。七十岁时,她的厨房有了少许灰尘,但锅——她最新的锅也是几十年前的,——还是干干净净;即使她干不动别的,还是能擦亮锅。八十岁时,锅盖是亮的,别的就不能保证了,而且,厨房里有了保姆,她看保姆做饭时的眼神哀伤、复杂,我知道了什么叫生命的“力不从心”。我目睹了这过程,时光的尘埃就是想埋住我们的锅啊,她今年已八十八岁了。
  一个人到了老年,可能没有什么人陪伴身旁了,只有一口老锅是他的老伙计,这情景想来又心酸又温暖。我几十年的生活中经历了不少变化,有一天我检视我的老家具,没什么了。第一次婚姻的印记就剩一口铝锅,它在三五平方米的家里做过饭,在二三十平方米的家里做过饭,现在,我住进了一百平方米的房子,它还在为我做饭,只是与我一同吃饭的人变了……和锅相比,碗、筷、勺子等等显得易损易变,小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也极少打碎一口锅,锅的命运是永远被使用,与生命同在。
  我小时候,夜里常常被一阵奇香的味道弄醒。那时我们住老房子,锅台连着炕,住在炕头的人,头顶就是锅。母亲常常半夜三更煮一锅猪蹄,几小时后软烂浓香。我一骨碌爬起来,睡眼惺忪地瞅着奇怪的母亲,她朝我努努嘴、摆下手(旁边还有妹妹傻乎乎地睡着),然后从锅里叉起一个猪蹄。我盘腿而坐,精神抖擞地享受人间美味。那情景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因为那以后,再也没有比那更快乐、更幸福、也更像梦的了。
  
  下午,我出门,为的买玫瑰花。车行在缠绵的细雨中,思绪沉浸在英国诗人罗伯特·彭斯的短诗《呵,一朵红红的玫瑰》里:“一朵红红的玫瑰,呵,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六月里迎风盛开……”现下虽然才二月,但今天十四号,是情人节,乃玫瑰花理所当然地领衔的日子。逢上这个洋节日,给老妻献上玫瑰花,是近几年才有的事。中国人,特别是结婚多年的夫妻,讲究“包子馅不在摺儿上”,花不花,从前很少关注。前年今日,妻子下班回来,特别告诉我一个笑话:她朋友的一位女同事,每年到了今天,呆在家里的丈夫,都趁她在上班,委托花店送一束红红的玫瑰花到公司去。送花的黑人小伙计奉命,进了门大声吆喝:“X X X小姐,你先生给你送花来了!”她业已作好准备,老远“哎”地应了一声,不胜娇羞,也不胜骄傲地款款其莲步,穿过工作间,在所有同事或艳羡、或讥笑的目光中,扬起化妆得宜的脸,把花束接过。十分钟以后,她紧紧抱着这爱的象征物、姻缘的信物,喜滋滋地,甚胜其烦地,挤巴士回家,和刚完成送花盛举的丈夫见面。妻子言下,露出不屑的神情。我当时领会错了,以为妻子对“形式主义”不感兴趣,我因此可顺水推舟,免去送花的开销和麻烦。不料,我很快侦知,和我同床共枕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上的女人,并不排斥浪漫;至少,如果我买了,她断断不像看到我买上精装书或者镭射唱片时那般,心疼地唠叨一句:“哎哟,这么贵呀?”
  更年期的太太还像不像“红红的玫瑰”是一回事,今天的玫瑰花,价钱倒绝对地是全年之冠。花店老板,今天不趁火——爱火——打劫,关门得了。去年,我们那在大学时以金融财经为本科的乖儿子,有鉴于此,在情人节前一天,买来一株玫瑰花,藏在电冰箱里,次日一早送给妈妈,此举颇类于股市投资中的“逢低吃进”,钱固然省出三分之二,可惜“应景”应得太露骨。妻子虽然貌似毫不介意,还半开玩笑地向好些朋友说起,对儿子的“学以致用”有所揄扬。可是我听起来不大对劲,仿佛亲情掺了水似的。进一步说,在情人节,儿子献花给妈妈,迎合时俗而已,如果不算十分“文不对题”,充其量是“锦上添花”;老公献花呢,乃爱情的再表白,再确认,再承诺,形如“雪中送炭”。所以,我必须鞠躬尽瘁,惟玫瑰花是问。买不到,宁肯冒遭园警捉获,吃罚单,坐班房的危险,到金门公园的“玫瑰苑”去偷,也非得赶在妻子下班以前弄到不可。
  路过一处小花店,门口摆满鲜花,玫瑰首当其冲。此刻是下午四点,花摊是专为五时以后下班的人士摆的。戴围裙的老板,奋战了大半天,如今两臂交叉胸前,观览着雨中驰过的车辆,神态矜持有如古时“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文土。我把车子停下,走近花摊,刻意摆出“与世无争”的款儿,缓缓浏览。成束成束的红玫瑰,今日的花中之后,洒着自来水,雍容华贵地挤在水桶里。所谓“爱情无价,爱情的附件却无一不附价目牌”。一打庄的红玫瑰,标价三十四块九毛九。两打庄的,要五十三块。作为陪衬的蓝色毋忘我、绛色康乃馨、杂色迎春和郁金香,价钱也水涨船高,一束动辄二十元、三十元。我庆幸妻子不算豪奢型,更庆幸我们夫妻一贯实行共产主义,钱从来不分家;也就是说,我要是手面阔,她的经济利益也受损害。所以,她从来没指望虽堂皇却有损家庭预算的大束玫瑰,“意思”到了就行。我近年来为应节,都只买一朵,以迎合彭斯的诗题;当然,是带梗带一片以上的绿叶,满像一回事的那种。我再扫视店内,老板果然也为寒酸若我辈者作了准备:单株玫瑰,标价七块五,加百分之八点五的购物税,将近九块。犹记得去年情人节,我上晚班,近午夜下班,开车到通宵营业的“赛夫慰”超市去,最中看的“含苞欲绽”型红玫瑰早卖光,零零散散的几株,还呆在电冰箱里,略显残败,但把外头的花瓣剥去,应急是没有问题的,一株才卖三块九毛九。我喜出望外,买下一朵,小心翼翼地带回家,妻子破例没睡觉——在等着呢!
  七块五,宰得太凶,我在花店老板半是鄙夷半是失望的眼神下离开。反正还早,货比三家不吃亏。我到了“赛夫慰”超市。门旁的电冰箱里,却不见玫瑰花,难道卖光了?我有点着慌。问售货员,原来店里有店,花摊设在内里角落呢!单株玫瑰有的是,标价四块九毛九,比去年贵了一块钱。这通涨倒合情合理,须知本地区的房价,一年内涨幅达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爱之证物焉得不涨?两位华裔姑娘在柜台后忙碌着。两位小伙子:一位白人,一位同胞,各各选了一束玫瑰花,等着付款。我好奇地探过头去,好壮观的爱情“附件”!他们抱在怀里,脸给遮掉大半。每束要六十来块呢,他们都高昂起若有所思的头颅,大概在想象恋人接过鲜花时,那种胸有成竹的喜悦吧?我有点自惭形秽,退下几步。
  ……
展开
目录
生活音韵
点穴  林斤澜
失踪的乡间手艺人  费振钟
看到你,知道什么是美丽  陈祖芬
小小的晚霞  铁凝
主事如“烟”  冯骥才
请拉住我的手  叶广芩
近作两篇  贾平凹
回家  谢大光
火上的锅  张爱华
忘不了的陕北大秧歌  蔡震
有感情总比没有好  潘向黎
臭棋篓子  晓剑
在巴黎问路  贾宝泉
呵,一朵红红的玫瑰  (美国)刘荒田
香港,仙人掌林立的沙漠  郑彦英
观世点题
你好,加藤  韩少功
神仙和峦旧  何满子
寻找快乐  李国文
幸乎不幸乎,争乎不争乎  邵燕群
再谈费厄泼赖  牧惠
捐班、评奖及其它  朱正
给平凡以价值  刘心武
仰望星空  梅洁
北大人的精气神儿  陈平原
反刍《入关告谕》  鄢烈山
伤害  马莉
忌讳与遗风  刘焕鲁
论“不朽”  (荷兰)林湄
读人说史
心路历程
谈艺札记
博大世界
另类散文
科学随笔
编后:期待新的突破  韩小蕙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