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倒不一定。监制可能是一个维持电影制作水准的人。他们在故事和剧本上参加意见,控制制作费用,把完成的电影交给出钱的老板,自己领取监制费,或者在总盈利上分到花红,或者在制作费上参加股份。像《双响炮》就是洪金宝“监制”的。
“片头字幕上的出品人呢?那是什么?”
出品人倒多数是“出钱人”了。这些人有的懂电影,有的不懂电影,他们看中一个剧本、或一个导演、或一个明星,做出投资,其他_切却不去管,交给“监制”或者“制片”。片子上映时,总不能在字幕上写明“老板”,所以电影界发明了“出品人”这名称。
“制片既然不是出品人,又不是监制,那么他们的地位是很低微的了。”有的人还是不明白。
要是一个制片没有主见,受到老板和导演左右,替双方打打圆场,跑跑腿,这种制片的确很可怜。这种人不应该被称为“制片”,而只是一个大“剧务”。
“剧务又是什么呢?”
剧务应该是制片的助理,负责安排交通、饭盒子、派通告通知演职员集合的时间等等,在一部电影的创作上,亦费了精力。
“制片要替老板控制预算,那不是非要和花钱的导演打架不可?”
导演和制片之间的关系,应该像个夫妇档。制片必须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帮助他们,令到导演想象力变成形象,化为现实。如果斤斤计较地在每一件导演的要求上讨价还价,那只有影响导演的情绪,妨碍他们的创作。
有些个性比较单纯的导演,以为一抓到拍戏的机会,便要求一切尽善尽美,不管投资者的死活,不顾预算的高低,明明不是重点的戏,也当主要戏肉去拍,怀着万一片子太长,可以一刀剪掉的私心,拍个没完没了。这时候,制片要是不会全面性地顾及,整盘计划就要崩溃。所以,他必须向导演申明大义,防止导演的胡作非为。
反之,有的导演太注重预算,主场戏也马虎处理的话,那么制片必须请他们多下时间和心机去拍摄。花钱的不是导演,而是制片了。
应花的花,应节省的节省,这是制片必须做到的基本工作。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实行是非常困难的。哪里是界限?全凭制片对电影的了解是否足够,眼光是否远大。
导演也是人,有他们的自尊和信心。人都有犯错的地方,不顾及导演的情感而当面斥责,坏处必然反映在作品上。让这现象发生,是制片的错。故制片唯有和导演的关系搅得密切。一如新婚夫妇那么如胶似漆,又要在家公家婆面前搅得有体面,才能得到亲戚们的赞赏。
“制片用什么水准去挑选演员呢?”这也是常被发问的项目。
答案当然是以哪一个演员的性格最适合那一个角色为基本。接着,制片要考虑到这个演员对卖座有没有帮助,这也非常现实,不能自欺欺人的。
演员们的片酬是否合乎预算,也是个头痛的问题。钱方面算是解决了。他们是否能够和拍摄日子配合?
被迫放弃某个理想的演员,心里总有阴影,但在无可奈何之下,必须和导演商量改用一名次要的,考虑采用新人。
用新演员是一种极大的赌博,需要勇气和胆色以及眼光。他(她)们的片酬是相对的低了,时间上也容易控制。但是花在磨练新人上的金钱、时间和心血,到头来你会发现和请既成名的演员是一样的。但是在卖座上的风险也大了。不过,培植一个新人冒起,那种满足感是无法形容的美妙。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