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木楼人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2121747
  • 作      者:
    潘年英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1.1
收藏
作者简介
    潘年英,侗族,1963年生于贵州天柱县盘江村。在故乡生活17年。1980年考入贵州民族学院,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1984年毕业,分配至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事人类学研究,达14年。1999年1月调入福建省某大学至今。
    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4年当选为贵州省作协理事,1995年至今,任中国侗族文学学会副会长。
    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部分作品被译成法文和英文。主要著作有:
    《我的雪天》(1993)
    《民族、民俗、民间》(1994)
    《百年高坡一黔中苗族的真实生活》(1997)
    《扶贫手记》(1997)
    《月地歌谣》(1998)
    《寂寞银河》(1998)
    《边地行迹》(1999)
展开
内容介绍
    潘年英的小说是哀伤的流水,温暖的夕阳,思念的野草和山间的小路。当一幕幕时尚流逝之后,当一局局争夺了钱,这样的小说还将默默地与人们一道远行。
    ——韩少功
    潘年英以自己故乡为背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现代侗乡农民生活的图画,它是否带有几分怀旧感?或许有些。在我看来,这位作家更多地是以一种发自内心的,具有独创性的创作来展示侗乡农民的文化,来观察最基本的农村社会,来思考传统习俗的保护和继承。潘年英的写作,显然具有一种边缘性质,其属于中国文化边界旁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这种文学有其独到的魅力和价值。
    ——(法)安妮.居里安
展开
精彩书摘
    立夏过后,四月就到了。
    四月到了,盘江地方真正的春耕大忙时节也就来临了。
    雨多起来。夜晚下,白天也下。整个世界都是雨雾蒙蒙的一片。
    盘村人说,雨多才好,雨多水多,水多财多。我理解盘村人说的“财”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就是说,这是一个包含一切能指的财富,而不仅仅是具体所指的“钱财”。比如说,雨下得多,田就不干;田不干,就好犁,好粑,好插秧,来年有好收成。又比如雨下得多,河里就涨水;河里涨水,就会带来“浮柴”,人到河里捞“浮柴”,省去了许多砍柴扛柴的工夫。
    再比如雨下得多,竹笋也出得多;竹笋多,就有笋子吃,就有竹子编竹箩竹筐。这些不都是“财”吗?只不过,这些不是直接的“钱”罢了。但雨太多也不好。雨太多,山会垮,田埂会崩,秧地田会被冲毁,麻烦。因此立夏过后,盘村的男人都要披蓑衣戴斗篷到田边守候秧地。所谓“秧地”,就是培植秧苗的田地,这时候,秧苗刚长起来,马虎不得,雨水太大,把秧苗冲坏了,那可不是好玩的,盘村人一年中最大的指盼和依靠便只在这秧苗上,秧苗好,稻子才好;稻子好,谷子才好;谷子好,这一年就算平平安安了,正所谓一好百好,一不好百不好。所以秧苗是盘村人的命,不得不小心照料和看护。水大了,要开沟放水;天干了,则要挑水灌溉,总之这是盘村人进入四月以来的第一要紧的活路。为这活路,盘村的男人整整要瘦掉身上几斤肉。
    但是,瘦掉一点也不要紧。在这时节,雨只管下着,河水也只管涨起来。河水涨了,大河边的鱼和虾就往我们这小岔河奔上来了。哈,这倒忙坏了一村的妇女,拿了撮箕到河边只管撮。当然那鱼虾都是活的,它会在河水里等你去撮?但河中水急,鱼虾便顺着河边水草走,你拿了撮箕去,一只手把它掌在水草边,另外一只手便拿着一片竹耙在赶,把,把,把,那些鱼呀,虾呀,螃蟹呀,泥鳅呀,就全进了你的撮箕,你把撮箕提起来,让水漏下去,鱼虾就在撮箕里蹦跳了,你用手一捞,放进腰间的笆篓,再把撮箕放下去撮。撮一早上,可以撮到四五斤鱼虾,手气好一点的,还可以撮到七八斤。这样一来,几天里男人的下酒菜就有7‘,瘦下去的身子也可以补回来了。
    还有竹笋,在这季节里简直是发疯弓般地从地里冒出来,到处是,满山遍野。采笋子倒不用专门放下活路去采,女人只须在天黑黄昏前到河边走一趟,便能掰回来一大把,或者男人早晨上山割草的时候,也能顺便带一把回来,或者女人去山上打猪菜时,都可以顺手牵羊似地带回来一两把。拿回家中,叫小孩把笋壳剥去了,洗一洗,切细了炒腊肉,佐以酸菜和辣椒,天哪,那种美味岂是文字可以形容的!
    说到笋子我想起我家老屋门前的那些楠竹笋,老实说,楠竹笋并不比山上的小笋子好吃,它有一种味道是“哈喉”的。“哈喉”用普通话怎么说我不知道,它的意思就是对咽喉有一
    种刺激,不太舒服。但这是那些不会弄的人弄起来的缘故,会弄的人,就不仅不“哈喉”,而且味美无比。
    怎么弄才不“哈喉”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把新鲜的
    楠竹笋切成片,用滚开水烫过一遍,再炒,同样伙腊肉炒,拌以生姜,大蒜,辣椒,这就不单香,而且味极鲜。
    楠竹笋现在城里称为玉兰片,寡贵,但在我们家乡却烂贱得不得了。我家老屋前的那坪竹子,每年要长上千个笋子,吃得完吗?吃不完。城里人炒玉兰片,伙肉炒,只有小小的几片,如果是一桌人吃饭,每人最多能尝到一片,少,根本吃不出味来,别人说好吃,自己也跟着说好吃。在我家乡,玉兰就不是炒几片了,炒多少呢?炒一大铁锅,舀出来就是一大脚盆。为什么炒这么多?没办法,因为一个笋子炒下来就有那么多。笋子挖出来了,就得全部炒,不炒完,客人就会说你抠门。炒那么多吃得完吗?吃不完。吃不完没关系,吃不完下顿再吃,让你吃个够。好吃吗?好吃。笋子炒腊肉,哪有不好吃的?!
    那时候父亲叫我去挖笋子,他说挖笋子要挖那种小个的,长不好的,或长得密的。大个的,长得好的,长得稀的,要留下来长竹子。我看个个笋子都差不多,所以拿起锄头就乱挖,拿
    到家,父亲一看,说,太大了,你怎么挖的?下次父亲自己来挖,他拿着锄头在竹林里走来走去,大半天下不了锄。我觉得,父亲是天底下最爱惜竹子的人。
    笋子长到一尺高,就不能吃了。再往上长,就成嫩竹子了。
    笋子的壳自己会掉下来。村子里的许多姑娘便来捡笋壳。捡笋壳干什么?捡笋壳做鞋样。就是鞋的模型。为什么要用笋壳做鞋样而不用别的东西?不知道。我只知道村上的妇女都很需要笋壳,要笋壳的目的就是拿去做鞋样。因为女人们总是要做许多的鞋,所以也需要太多的笋壳。但笋壳上有一层绒毛,要十分当心,否则会刺人皮肤,奇痒无比。
    立夏也算个小节吧。这天要吃笋子。为什么这天一定要吃笋子呢?不知道。冬至这天吃羊肉的理由是防寒,这有些道理,因为羊肉是发热的。那么立夏吃笋子是什么道理呢?好像没什么道理,要有的话,就是笋子太多’不吃可惜吧?
    立夏吃不吃笋子我无所谓,反正立夏前后也常吃笋子。我很在意的是两种水果,一种是樱桃,一种是小米泡。
    那时候,我们盘江河两岸的山坡上,到处是樱桃树,不是人工栽的,是自然生长的,野的。樱桃树在二月开花,三月结果,四月成熟。那果实又红又亮,望一眼就叫人嘴馋,抓一把
    放在嘴里,哇!这是什么水果呀,这是仙人果!酸甜酸甜的,真美呀!吃樱桃果我一次可以吃二三斤,连核一起吃。我们盘江地方人吃东西,从来不吐出什么东西来的,吃得干干净净。吃鱼不吐骨刺,吃鸡不吐骨头,吃樱桃、杨梅不吐核。这是习惯。有一年我跟厦门大学的一位教授吃鸡,他吃着吃着突然就不吃了,锅里剩一大半,服务员拿去倒掉。餐后我问教授何以突然不吃了?是不好吃?教授说,不是,鸡是非常的好吃,已经吃了不少,而且还想吃,但看你的面前骨头无几,而我的面前鸡骨如山,自觉不好意思再吃,所以恋恋舍筷尔。我一听就大笑起来了。教授问,老弟为何发笑7我说,你老有所不知,本人吃东西有个习惯,就是从不吐骨头,不要说鸡骨头,就是猪骨、牛骨、虎骨,也照样狼吞下肚,绝不浪费,所以我餐桌前骨头少,只能说明我吃得多,而不是吃得少也。教授一面大感惊异,一面深恨自己观察欠细,以致中途盲目舍筷,懊悔不已。我要说,我所说的绝无半点夸张。盘江地方人的习惯,猪骨和牛骨的确是从不丢弃的,而是留下来,用温火煮融,再用石碓舂烂,舂成骨粉,然后拌以辣椒、盐巴、生姜、大蒜、炒米,放人坛罐腌泡,数月后取出食用,可生吃,可熟食,其味美无比也。所以,吃樱桃不吐核算什么?这就实在不算什么。小时候大人威胁我们,说吃杨梅要吐核,否则会从头上长出树子来,但这样的恐吓显然没有力量,因为大人吃樱桃杨梅,从来都是“混吞”下肚的,他们头上咋不长树?因此,与其说这是一种习惯,还不如说是一种祖传吧。
    我要说,在故乡,最令我怀念的水果,的确莫过于樱桃和小米泡了。那时候樱桃树很多,很容易吃。但樱桃树有个缺点,就是它的树身很高,且树枝脆弱,不易上树攀摘,所以要吃
    樱桃,往往得把树砍倒。这样,吃一回樱桃.砍一棵树,不几年,樱桃就从这盘江河谷的地面上消失了,绝迹了。我后来在城市吃过几回樱桃,感觉味道总不及故乡的樱桃好,我觉得这
    不是一种心理作用,而是事实,我想任何人工栽培的东西都很难比得上天然的东西。樱桃是这样,小米泡也是这样。小米泡,即是草莓当中的一种,因其肉质酷似小米而得名。小米泡是长在山上的,野生的,味酸甜,类似樱桃,但比樱桃更甜更有水分。如果说草莓是水果之王,我觉得小米泡便是王中之王了。那时候,天下雨了,桐油花也开了,满姑和父亲从山上收工回来,满姑要给我带回一大包小米泡,是用桐油树叶包的,鲜红。艳丽,一望而使人胃口大开,胃酸迅速分泌。
展开
目录
自序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