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部文学史、散文史,抑或是什么经典选本,一定要考虑选本,一定要考虑编选之人的局限性,任何人都不可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因此,我通常把批评史、文学史、选本看成是一个人的批评,一个人的排行榜,一个人的史记,也当然包括一个人的当代散文史。
去年,我在《2003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的序言《散文应该这样》中曾说,在唯美的前提下,散言语无外乎有三种成分:一,提供多少情感含量;二,提供多少文化思考含量;三,提供多少知识含量。今天,我把以上三种认识具体化,即散文创作可分为三种类型:生活积累型、艺术感觉型和文学思考型。在此平台上,散文创作的题材越宽泛越好。不论是哪种类型,只要写好了,都不失为一篇好散文。只有好散文,才能可能被写进中文散文史。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将今年的编选的《2004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在题材的大致分类上,分为“美文之美”“苍生之情”等十个部分。为鼓励对散文形式的探索,我们还有意安排了一个“实验之坊”,希望读者能对此发表高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