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老”“旧”打头的图书出版忽然成为热点,以至构成20世纪末一种非常耐人寻味的重要文化现象。但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大多数这类图书仅仅停留于对那些固态的、无机的老旧物质形态的机械记录上,而忽视了这些物的背后活生生的、无限丰富的人的生命与精神,忽略了过去年代的人们在与自然万物的交往中那种和谐的、安乐的生命感觉与人生态度,忽视了在时间的流逝中,历史到底剥夺了我们生命中哪些最值得珍惜的感觉、感情与活动?基于这种想法,本书编者在前此图书的基础上进行升华,也以此寄编者对于农耕时代美好事物的怀念与眷恋,并从中汲取生活的信念与力量。本套丛书的编选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由于时间紧张而资料查找不便,加上各册编选者对丛书收录内容理解不尽一致,以至本丛书还留有一些小小的遗憾。其实,本丛书所涉猎的许多条目还可以收集更丰富更有趣更别致的说法与内容。本套丛书的编写,如鲁迅所说,这也是“为了忘却的纪念”,毕竟,历史在进行中,有它的理性和目的,历史大概的确是在螺旋式上升。然而,我们是否真的能忘却或应该忘却?
展开
记不清有多少次,我和朋友们回忆起我们那一代人的童年,回忆起过去年代的种种趣事、趣物、趣味和那种饱满的生命感觉,为那些在时光流逝之中不复留存的体验扼腕,惆怅眷恋之余,便有一种痛心的隔世之感。
记不清有多少次,我的梦想破灭着。水边的杨柳依依,但已没有孩子在树下下棋抓石子儿,或到树上折柳作哨子,也没有孩子举着长长的粘竿小心地挥向高枝上的鸣蝉;路畔的泥软土香,更无乳臭小儿忙活着捏人捏马,互相比赛谁将窝窝状的泥巴摔得最响;晚上月光朗朗,却再难听到三五成群的儿童“躲猫儿”的追逐叫闹,更没有架腿“捣鸡”的斗争与纠缠……书包与电视,似乎取代了现在孩子们无限丰富的日常生活。更不忍说,村后的果树砍伐殆尽,自种的菜园瓜地日渐荒芜,尤其是湖塘沟汊的水里,因为经年累月的农药使用,再难见到捉鱼捞虾的热闹……镇前镇后,白色垃圾越来越多,门里门外,塑胶制品随处可见;简朴温馨、冬暖夏凉的茅草或青瓦屋顶几近绝迹,而粗糙生硬的水泥“笼子”却一幢接一幢地遮眼遮目……水田里没有了小鱼小虾,蛇和黄鳝也越来越不易见到,也看不见墨点一样的小蝌蚪们,在清清的流水里游成一幅动人的水墨画;野地里难得见野兔野鸡和狍子之类,夜间山上更消失了狼嗥与虎啸;没有了土墙洞里钻进钻出的憨气的土蜂,也见不到荷叶下愣头愣脑的乌鱼仔们,也听不到偷运鸡蛋的黄鼠狼的故事了……
甚至于有一年春节,当我兴致勃勃地怂恿我新婚的妻子和回老家的侄子侄女顶着寒风去看我们那条美丽的淮河时,冬日苍黄的天空下,惨淡地流淌着的竟然是一道臭水沟一样的黑水……
在那一刻,我有着一种深深的失落与悲哀,我认识到:我童年时生活过的那个故乡,永远地,消失了,我的,我们所有人的田园时代,永远地,永远地,过去了……
然而,我的梦想,我的所有的美好的回忆,我们多少代人的梦想与回忆却应该留存和得到承传,那是我们生命的元素与根。
有很多次,我和我的同代人争论着:我们究竟是怎样的一代人?我们有一个农耕时代的童年和少年,又在工商社会度过了我们的青年,而现在,我们已被裹挟进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信息时代,可谓一身而历三世,是幸福还是痛苦?真的有点“断裂”感吧。
其实,岂止是我们这一些60年代出生的人,恐怕现在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回首往事时,都会有一种隔代之感。不是吗,人类的历史自进入20世纪以后,便以一种加速度的形式前进,只不过是不知道它如此拼命地冲刺,是要扑向一个悲剧的终点,还是想进入另一轮新生的起点。
近年来,以“老”“旧”打头的图书出版忽然成为热点,以至构成20世纪末一种非常耐人寻味的重要文化现象。但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大多数这类图书仅仅停留于对那些固态的、无机的老旧物质形态的机械记录上,而忽视了这些物的背后活生生的、无限丰富的人的生命与精神,忽略了过去年代的人们在与自然万物的交往中那种和谐的、安乐的生命感觉与人生态度,忽视了在时间的流逝中,历史到底剥夺了我们生命中哪些最值得珍惜的感觉、感情与活动?基于这种想法,我一直希望能有这么一套书,在前此图书的基础上进行升华,也以此寄托我们这一代人对于农耕时代美好事物的怀念与眷恋,并从中汲取生活的信念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