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硝烟滚滚
固执的麦克阿瑟对两栖登陆战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偏爱,他尝到过太多登陆战的甜头了。
麦克阿瑟有极其丰富的登陆战经验,在同据守太平洋各个岛屿的日军作战时,麦克阿瑟靠着绝对优势的海空军做掩护,避开日军防守严密的正面,迂回登陆日军侧背,从背后给守岛日军致命一击,许多日本劲旅就这样栽在麦克阿瑟手里。登陆战给虚荣心极强的“道格”带来过无数荣誉,他本人组织过数十次大小登陆战,亲自指挥的就达十一次之多,他是世界公认的两栖战大师。
在人民军占领汉城的那天,满腔悲愤的麦克阿瑟站在汉城南面的小山头上久久凝望着硝烟翻滚、火光冲天的汉城和雪崩一样溃退下来的南韩败军,后来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在这座山上,在我脑子里描绘着能对付现在绝望情况的惟一办法,就是投入美国陆军和转败为胜的惟一战略机动——仁川登陆方案,并且分析了具体实施的可能。”
仁川,南韩首都汉城的港市,距汉城仅四十公里,有些类似中国的北京和天津之间的关系。仁川位于朝鲜国土最狭窄的中部地带,这里俗称朝鲜“蜂腰部”。从仁川登陆占领汉城就可以将整个朝鲜从中部切为南北两半!
敢想敢干的麦克阿瑟一回到东京就提出了作战方针:“首先阻止北朝鲜军队的南进,然后在仁川登陆,切断其补给线,南北策应,一举将其击破!”并命令其参谋长阿尔蒙德中将研究登陆的具体方案。
七月四日麦克阿瑟就对驻屯日本关东的美国骑一师下达了准备仁川登陆的命令,不料人民军突击太过凶猛,很快把第八集团军打退到釜山,彻底打乱了麦克阿瑟的战略部署。如果釜山失陷,即使胆大如麦克阿瑟者也不敢登陆仁川,那会被人民军各个击破的!
于是麦克阿瑟一面加紧增援釜山,一面狠抓仁川登陆的准备工作。为了补充登陆战所需的兵员,麦克阿瑟甚至实施了一项美军军史上最古怪的实验,他把南朝鲜士兵补进美军作战师,甚至还搞了个“帮对体制”——一个美国兵负责帮教一个南韩兵。连美国人自己的战史都颇为不好意思地说:“第七师补充了八千六百名南朝鲜人,他们中许多人都是从大街上稀里糊涂拉来的平民。”
八月十五日,人民军与美李军开始胶着在釜山外围,麦克阿瑟感到守住釜山已经没多大问题了,当日他就成立了登陆部队司令部。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当上了机枪营长的阿尔蒙德将军向他报告:“我认为已经到了必须决定登陆部队司令官的时候了。”
麦克阿瑟敲了敲烟斗,凝视着自己的参谋长:“就是你了,阿尔蒙德。”
看着瞪大了眼睛的阿尔蒙德,麦克阿瑟自信地微微一笑:“我亲爱的阿尔蒙德,战争只需要几个星期就会结束了,打完了仗,你还回东京当我的参谋长。”
当一切都在顺利进行时,麦克阿瑟的计划在华盛顿卡了壳!
本来赞同登陆战的华盛顿的军事首脑们,一听说麦克阿瑟要把登陆点定在仁川,立刻大惊失色。
仁川几乎是世界上最不适合登陆的海港,只有一条窄窄的“飞鱼航道”进港,哪怕一条船被北朝鲜击沉,整个航道就要被堵塞,涨潮时水位有时高达三十五英尺,退潮时海滩上几公里宽的淤泥陷得死人。在仁川登陆太冒险了!
五角大楼几乎所有的高官们都反对登陆仁川,连以后让彭德怀头痛过一阵的李奇微都说登陆仁川是“一比五千的赌博”。陆军参谋长柯林斯上将和海军参谋长谢尔曼上将则竭力主张在仁川以南一百公里的群山登陆。参联会主席布莱德雷则称:“我得说这是我曾听到过的最冒险的军事计划,这是个空中楼阁方案,仁川很可能是进行两栖登陆最糟糕的地方。”
福兮祸之所伏,从诺曼底打到柏林的参联会主席布莱德雷五星上将只知道打仗一线平推,怎么也理解不了长期生活在东方的麦克阿瑟使用的东方式的狡诈战术。他们只看到了危险,却不知道真正的战略机遇都是潜伏在危险中的。
八月六日,杜鲁门派自己最得力的政治助手,亿万富翁哈里曼到东京与麦克阿瑟会商美国对台政策。哈里曼带上了自己精通七国语言的助理、十九年后在巴黎同黄镇秘密会谈两年,为基辛格访华铺路的弗农·沃尔特斯。借此机会,参联会派陆军副总参谋长李奇微中将和空军代理副参谋长诺斯塔德中将一起前往东京,以便了解麦克阿瑟的登陆计划和部队具体需要。
哈里曼、李奇微、诺斯塔德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可东京的三天还是让他们眼花缭乱大开眼界。麦克阿瑟使出浑身解数殷情接待远方的客人,毫无倨傲之色。当麦克阿瑟有求于人的时候,这位伟大的表演天才可以让你认为他上辈子就是你的至爱亲朋(粗鲁的巴顿也干了不少这种活计,他称这是去舔别人屁股)。
仅仅三天,三个人都对麦克阿瑟的烙铁计划(仁川登陆战代号)点头称是了,李奇微彻底忘了“仁川登陆是一比五千的赌博”那句风凉话,甚至同意立刻派出国内仅有的两个步兵师之一的第三师前来增援。哈里曼则偷偷告诉李奇微:“应该摒弃政治因素和个人意见,政府应该把麦克阿瑟像国之瑰宝一样看待!”而李奇微回到华盛顿则用“不同凡响”一词来形容麦克阿瑟的冒险计划。
麦克阿瑟的登陆计划开始取得初步的支持了。
八月二十一日,东京机场将星云集,麦克阿瑟热烈地迎接了从国内飞来的柯林斯上将、谢尔曼上将、爱德华兹中将等大员,整个仁川行动都将取决于他们带回国内的报告。
八日二十三日,美军太平洋总部的所有头头脑脑都聚集到麦克阿瑟的司令部东京第一大厦,听取“烙铁计划”详情。
远东司令部作训处处长莱特少将首先概述了基本计划:“由第一陆战师和步七师直接对仁川港发起登陆攻击,并一举占领位于仁川正东、汉江和永登浦南面的金浦机场;然后越过江去,占领汉城及其北面的高地。之后南面釜山第八集团军冲出北朝鲜军包围圈北上与仁川登陆部队会合,将人民军主力全部切断在朝鲜南部歼灭。”
道尔上将和柯林斯上将听完计划后立刻强调登陆仁川的困难。道尔的结论是:“仁川行动并非不可能,但我并不推崇。”
柯林斯上将干脆提出另一个登陆地点:“我建议,应考虑在群山登陆,而不是在仁川登陆。群山没有仁川自然条件上的缺陷,穿过群山和大田便可接近敌人的主要补给线,并且可以确保在大田附近与第八集团军迅速会合,谢尔曼将军也赞成我的建议。”
麦克阿瑟微笑着听完了两名上将的话,手端烟斗从容地站起来。
“麦克阿瑟依然是那副沉着冷静的样子,像往常那样,他一边信心十足地侃侃而谈,一边来回踱步。他总是给人这样一种印象:似乎不只是对着眼前的听众讲话,而是对着不在眼前的一大批听众讲话。”尽管早有耳闻,柯林斯仍对麦克阿瑟的姿态惊叹不已。
麦克阿瑟超凡的自信已经开始让这些持反对意见的将军们动摇了。接着,麦克阿瑟长达四十五分钟的雄辩终于彻底征服了他们:
“敌人忽视了他们的后方,而且完全依赖于一条纤弱的补给线;迅速占领汉城,夺取那条穿过汉城或汉城附近的交通线,即可切断敌人的补给线;北朝鲜军几乎把所有的兵力都放在了攻击南部的第八集团军上,根本没有受过训练的后备部队来抵御登陆,也难以从他们面对的第八集团军的打击中缓过气来;在仁川以南一百英里处的群山登陆,那未免过于浅薄,难以切断北朝鲜的补给线……”
当陶醉在自己演说中的麦克阿瑟清醒过来后,他发现尽管自己已经停止了演讲,在场所有的将军们却还是鸦雀无声地看着他,现在,麦克阿瑟相信自己已经得到了所想要的东西……
当三巨头在黑海海滨谈笑风生的时候,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一眼窑洞里,身材高瘦、长发披肩、衣服上打满补丁的毛泽东正在和他的战友们一起展望中国的前景。
此时,美国的原子弹正准备吊上洛斯阿拉莫斯的铁塔,苏联的装甲集群洪水一样向德国猛冲,因战争而催生的各种新技术即将为全人类打开一个甚至都没有梦想过的世界,全新的时代已经来临。而穷困的中国共产党人却还在为让解放区人民吃饱肚子,让正与日寇作战的前线部队每人能有一支步枪奋斗。
“夫天,未欲天下平治也。如欲使天下平治,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毛泽东还在长沙第一师范求学时就将孟子此语端端正正地抄在自己的课堂笔记上。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十岁就立誓明志。
眼前的困难又怎能挡得住中共群英的万丈雄心?
“墨索里尼被吊死了,意大利退出了战争。苏联红军的坦克都快开到柏林了,希特勒的下场可能还不如墨索里尼。三个侵略成性的法西斯国家现在就剩日本一个孤家寡人了,借用老乡的一句话——日本人是秋后的蚂蚱,蹦踺不了几天了。”
毛泽东越说越兴奋,他急促地在狭窄的窑洞里来回踱步:“我们和日本人血战了八年,马上就要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那么我党的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什么呢?是不是打败了日本鬼子就万事大吉、天下太平了呢?”
毛泽东的几个战友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人坐在炕边聚精会神地听着毛泽东的构思。尽管他们自己都是不世出的英杰,但他们还是为这个不修边幅的中年男子深深折服。
毛泽东此时已在党内树立了牢固的威信,他的威信不像王明那样靠莫斯科的命令维持,他的威信是靠实践检验出来的。
一九三六年,他把一支只剩几千人的军队带到陕北,结果在他领导下,仅仅几年时间,这支曾狼狈不堪、连生存都困难的队伍发展成了一个包括九干五百万人口、九十一万军队、二百二十万民兵的强大解放区。
毛泽东是中国革命自己打出来的领袖,他的战友们深深地信任他。
“现在的时机很好。”
毛泽东吐出嘴边被口水浸湿的香烟屁股,又续上一支陕甘宁边区自产的“大生产”,劣质的烟草呛得他狠狠咳嗽了一阵。他接着说道:
“在欧洲,小胡子希特勒就要被打倒了,那里的战争很快就要胜利了,那是苏联红军努力的结果。在东方,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也接近着胜利的时节。胜利以后怎么办呢?”
毛泽东环视他的战友们:“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两种中国之命运,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或者是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就是说,光明的中国,中国人民得到解放的新中国;或者是另一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贫弱的中国。”
毛泽东激动了,他把手大大一挥:“党的七大就要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拥有一百二十一万人的大党,那么,我们的工作应当怎么做呢?我们的任务是什么呢?我们的任务不是别的,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团结全国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为着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我们应当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反对另一种黑暗的前途和黑暗的命运!”
“我要写一篇文章在七大开幕式上宣读,名字就叫《两个中国之命运》!”毛泽东把手重重一挥。
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的同时,在中朝边境的密林中,一个英俊魁伟的中年男子审视着他的游击队员们。他的祖国已被日本侵略者灭亡了三十五年。祖国的躯体虽然落入侵略者的魔掌,但祖国的魂魄没有死,祖国的优秀儿女们一直在战斗。他出生在一个贫寒但充满民族主义情感的佃农家庭,自幼就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十四岁就立誓朝鲜不独立永不回家乡,十八岁就组建了朝鲜革命军,未及成年就拿起枪在中朝边境的雪山密林里、白山黑水间同日本侵略者最精锐的陆军部队关东军做殊死搏斗。以他为首的朝鲜共产主义者们,是为朝鲜重新独立战斗得最坚决、最英勇、同时也是牺牲最惨烈的一群人。此时,他们已坚持打了十五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了,他也从少年长成中年,并在血腥的战斗中成长为朝鲜共产主义者的领袖。他,就是朝鲜人民尊称为“瀚别尔”(朝语:一颗星)的金日成。
同莫斯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苏联远东军中服过役的金日成知道日本就要完蛋了,难以抑制的激烈情怀冲击着他。望着远处祖国那苍翠的山岭,金日成大声地向他身边的游击队员们宣告:
“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我们要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强盛的新朝鲜!”
中国东北松花江平原上空大雨倾盆,闪电在夜空中不断劈出道道刀锋般的光芒,惊雷声震撼着大地,似乎预告着侵略者末日的到来。
此刻,在中苏边境大兴安岭一线,上百万苏联红军已进人冲击线,等待着攻击信号的降临。
苏联红军的最高统帅斯大林此刻并没有守在苏军总参,他在看电影。
大战在即,斯大林却非常轻松,对日作战的具体事务根本就不需要他操心,那是胜券在握的事,有远东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坐镇指挥就行了。虽然眼前银幕上“波将金战舰”上的水兵在暴动,斯大林却仿佛看到半个月前波茨坦会议上美国总统杜鲁门对他发出的核讹诈。
老实说,斯大林看不起杜鲁门,就连许多美国人自己都看不起因罗斯福暴卒而接任的这位原美国副总统。想想看——在波茨坦会议上,杜鲁门居然告诉斯大林和丘吉尔,像他这样的密苏里乡里娃能跟元帅和首相两位大人物在一起,真是不胜愉快。杜鲁门说出这句话后,斯、丘两人一起向杜鲁门微笑,当时斯大林还觉得这密苏里乡里娃真可爱极了,至少比老奸巨猾的罗斯福可爱。没想到波茨坦会议散会那天,杜鲁门一下就破坏了他在斯大林心中的美好形象。
想起那天的事斯大林就窝火极了。当时杜鲁门踌躇满志得意洋洋地告诉他:
“我想告诉你一个秘密,我们美国制造出了一种新型的炸弹。”
斯大林记得自己装聋作哑不做答复,而杜鲁门却以为是他没有领悟其中的含义而继续趾高气扬地炫耀:“这种炸弹具有不同寻常的、难以想象的破坏力!”斯大林故作不懂,敷衍了两句就离开了。
杜鲁门一定认为自己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傻瓜!
想到这里,斯大林不禁发出两声冷笑,杜鲁门才是傻瓜呢!
早在一九四一年美国刚开始研制原子弹时,苏联就得到了情报。老实说,斯大林比杜鲁门知道原子弹这玩意儿的时间要早得多。或许出于轻视,罗斯福在世时根本就没把研制原子弹的事情告诉他的副总统,罗斯福死后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才迫不得已,将曼哈顿计划告诉了继任总统杜鲁门。
苏联情报人员早已将美国原子弹于七月十六日爆炸成功的消息告诉了斯大林,克格勃也已经弄到了美国核弹的关键性技术情报。有了这些情报和贝利亚的鞭子,库尔恰托夫院士一定会尽快搞出苏联的原子弹的。
斯大林举起一杯格鲁吉亚红葡萄酒一饮而尽。杜鲁门竟敢对他进行人类史上的第一次核讹诈!如果换了罗斯福和自己就决不会这样干,国之利器,岂可示人?杜鲁门比罗斯福那狡猾的老狐狸差远了!
展开
《决战朝鲜》同时从宏观和微观的双重角度,给了世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所以,《决战朝鲜》可以成为回顾和认识这段历史的必读书。
——著名军事战略专家、空军指挥学院战略教授、空军少将 乔良
《决战朝鲜》是一曲英雄之歌,它穿越60年时间隧道,依然令人热血沸腾。
——著名军事战略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王湘穗
抗美援朝战争是终结中国近代史的一战,不仅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也一扫近代史上中国屡败于西方列强的屈辱纪录。
尊严在勇者的剑锋之上。一个真正的剑客,可以倒在对方的剑下,但决不能跪在对方的剑下。一个国家和民族也必须敢于亮剑,在这个丛林法则盛行的世界上赢得起码的尊严和生存。
——著名军事战略专家、空军上校、《C形包围》作者 戴旭
“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这部《决战朝鲜》,我以为,就是为这些牺牲在朝鲜的中国军人,在我们心底树立起这样一座纪念碑。感谢作者的辛勤劳动。
——著名军事评论家、《国破山河在》作者萨苏
原来,我对抗美援朝是有误解的。看了李峰先生的著作,我完全改变了看法。李峰写的《决战朝鲜》一书以恢宏的气势,凝练的语言,饱满的激情,翔实的史料,全景式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
——著名抗战口述历史研究者、《我认识的鬼子兵》作者 方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