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儿时「民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63358927
  • 作      者:
    胡伯威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作者简介
    胡伯威,上海人,1935年生于南京。抗日战争时随父母颠沛昆明和重庆。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在校期间错划为“右派”。“摘帽”后,在武汉从事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工作。退休前曾任国家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所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
展开
内容介绍
    《温故书坊:儿时“民国”》是作者的一部自传体回忆录,回忆了自1935年出生至1949年的人生经历。这也是民国日常生活的感性记忆。作者的父母曾分别供职于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党部,家庭一直在随着民国政府的迁移而流动,举凡首都市民的日常忧乐,民国公职人员的处身境况,乃至陪都重庆的市井生活,作者都有感性而细致的记述。
展开
精彩书评
    我一开始看伯威写的回忆,是出于好奇——曾经看过一个朋友的家族回忆,里面提到,她的一个美丽姑姑闰居云南深宅大院,却被一个上海来的“小白脸”“拐跑了”。而伯威,就是这段浪漫史的硕果。读伯威的文字,能读出他的得天独厚,读出这段浪漫姻缘的绵绵延延。他的文字平和得体,正是越过了革命年代之后,父母的家庭教养,又从很深的地方,自然而然在走出来。
    ——林达(《带一本书去巴黎》作者)
展开
精彩书摘
    听妈妈说在南京的情形
    至于南京时代其他的一切,都是后来长大了一点翻照相簿的时候,听妈妈给我讲的。
    抗日战争前,父母都在南京。爸爸(胡汉文,字梦江)是司法行政部一个叫不上什么“长”的公务员,但月薪已有一百二十元。那时物价稳定,'“法币”钞票可以等值兑换银元,所以那一百二十枚老秤七钱三分的银元,就是五十多两白花花的银子。妈妈(熊在岷)先是在金陵女子大学读了一年,后来进入中央大学教育行政系,其间(1933年)生下一个女孩,取名“小翕”。大概就是在妈妈大学毕业前后,这个女孩(我无缘得见的姐姐)害病去世了。过了没有多少时候,1935年7月14日,我出生在南京鼓楼医院。
    我们的家在玄武门外一个叫做“大树根”的地方,从两张老照片上看,我们家那独门独户的西式小平房颇为雅致。我长大了以后,有一次突然觉得自己的初栖地(我的“根”)叫做“大树根”,不是很有那么点“大气”吗?于是颇窃以为荣。有一次我去南京出差,特意溜达到玄武门附近,想寻访以前住过的地方,碰到的人却都是一问三不知,又难免让我感到怅然。
    妈妈喜欢文学,毕业后经亲戚介绍,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部文艺科任干事,主要是从事文艺作品的审查,也有不错的收入。三口之家的生活尚称“小康”。那时我的玩具装满一大网篮,网篮有农村里用的箩筐那么大。南京水果很多,我每天都能吃到切成小块盛在盘子里的香蕉、苹果。爸爸妈妈下班后,就把我放在一个童车(那种“外国人的东西”当时还稀罕)里,推着到后湖(即玄武湖,那时也叫“五洲公园”)去散步。就是说,我在南京那两年的婴孩时代过得很适意,不过我自己真正记得的,却只剩下了那“一块糕”的歌。
    爸爸妈妈都还年轻,朋友、同学、同事之间常举行家庭舞会。在我会走路的时候,他们曾把我带去,后来听人家都说妈妈舞姿很漂亮,而我是在四十年代回上海后才亲眼目睹了。爸爸还告诉我,那时候大人们跳起华尔兹来的时候,我也抱起一个小板凳学着他们滴溜转,这是我贡献给人们的第一个“滑稽秀”。后来我喜欢跳舞,特别是华尔兹,也许和幼小时的体验多少有点关系吧。
    可惜好景不长。我两足岁时,抗日战争爆发。“八一三”淞沪大战后战事很快逼近南京,政府机关纷纷西迁,爸爸也随司法行政部迁到了重庆。祖父、祖母、叔叔们、姑姑们一大家人,仍住在上海老家。上海虽然开战早,但局势没有首都南京那么恐慌,他们暂时还没有考虑逃难。妈妈则带着我先去昆明她的娘家,并约定等爸爸在重庆安顿好以后再去会合。
    ……
展开
目录
一 从南京到昆明
生在南京,只记着一句摇篮曲
听妈妈说在南京的情形
滇越铁路上的“火腿蛋炒饭”
昆明大宅院里来了个“小胖胖”
大宅院里的“国共两党”
蓝苹(后来叫江青)来访
外曾祖父熊廷权的故事

二 重庆—北碚
嘉陵江畔的瞰江饭店
北碚磴子坎农家
流亡中的异姓大家庭
快乐的周末旅行
妈妈的大照相簿和我的小照相簿
背起书包上学堂
妈妈给我生了个小妹妹
看“厉家班”,迷上了大花脸
爸爸升了科长,却辞职不干了
爸爸的身世

三 又回昆明
外公的车家壁花园山庄
外公一家
那一年好像活在童话里
个性鲜明的舅舅
快乐的“被盗事件”
住倮倮村
美国电影
昆明平政街
南箐小学住读
告别昆明

四 重庆—黄桷垭
再到重庆
南岸黄桷垭
杨家花园附一号
胡家三代团聚大后方
精华荟萃的战时“小江南”
黄桷垭时期爸爸和大叔叔
南山小学
我成了“小打手”?
南山上的抗战气氛
山镇家居
过江进城玩
在抗战后方的异乡婚嫁盛事
山上过得很快乐
……

五 回乡路上
六 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
七 清心中学
八 旧上海谢幕,少年时代结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