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擅长以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为写作对象,且取得不俗成绩的作家田闻一推出的第四部历史长篇小说。
“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物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据说,这是明末清初,与李自成齐名的、同时从陕北老家举旗造反的张献忠,在距今三百五十多年前的1644年(崇祯十七年)在成都——他创立的仅存三年的大西国首都留下的“七杀碑”。“七杀碑”很多人见过,从清初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都矗立于成都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内。张献忠创立的大西国,虽然为期不长,但影响极为深远。在张献忠率军退出成都时,有40万居民、早在唐代就是全国五大繁华都市的“温柔富贵之乡”——成都,被一夜之间焚为灰烬;整个天府之国四川的生产力遭到毁灭性破坏,人口锐减,从而有从清初开始的、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湖广填四川”。
作者截取了这段史实。从张献忠攻占成都、建立大西国起笔,一直写到张献忠殒命西充凤凰山、他的四个义子改弦易辙,举起联明抗清的旗帜,转战云、贵、川。在剧烈的动荡分化中,李定国坚持到最后,病逝于西南边陲密林;跟着张献忠、李定国转战多年的几千义士长眠在滇缅边界中国一侧为止,气势昂扬悲壮。
展开
当我写完这部长篇时,这才惊讶地发现,不知不觉中,一年已经过去了,我们已经跨入了2002年的门槛。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开始着力进行长篇的写作和创作,迄今已经出书九部,计约400万字。这些书大都两个效益好,出版前后即被多家有影响的报刊转载,被书商盗版;有的还搬上了荧屏。描写国共两党在大陆最后决战的《成都残梦》一书,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后,在同类书中不胫而走,在全国第五届书市前二十本畅销书中名列第四。过后,四川文艺出版社征得我的同意,以《残梦》名再次出版,仍然热销。若干的信件从全国各地飞来,广大读者对这本书,以及对我的其它书的赞赏,让我感到欣慰。在我看来,作为一个作家或作者,没有什么比广大读者发自真心地喜欢你的书,更让人感到高兴,受到鼓舞的了。过后,该书被一家在台湾很有些影响的出版社 汉湘文化公司在长沙发现后,征得我的同意,将它与之前,我的第一本书——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未遂政变》一起,在台湾出版,在港台、东南亚地区引起很大反响。至今方兴未艾。
在已经出版的九本书中,我以四川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为写作对象、出版的有三部书,计100万余字,即:除《成都残梦》外,还有1993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八千里路云追月——尹昌衡都督传奇》;1997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赵尔丰——雪域将星梦》。这三本书都反响很好,尤其是“赵尔丰”,入选四川五十年文学作品(长篇卷)精选,获四川省权威文学奖项——第三届(1988—1998)文学奖;成都市一些重点中学指定为文科生课外必读书,同时被省内外多家有影响的报刊转载。该书责任编辑、著名作家母国政的评价是: “写了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有出色的小说描写和技巧……”
后两本书,都是我在四川近百年风起云涌的广阔画面中撷取了两个重要阶段,着意刻画、再现了两个重要阶段中的重要人物。这就是:辛女革命前后,在风起云涌的四川保路运动中,一举擒杀了清廷最末一任封疆大吏、四川最后一任总督,有“四川屠户”之称赵尔丰,年仅27岁就登上了四川军政府都督职,具有相当传奇色彩的人物尹昌衡和同样具有传奇色彩的赵尔丰。两部书可谓姊妹篇。赵尔丰在西藏经边七年,功勋卓著,马上一呼山鸣谷应,有雪域将星之称。“赵尔丰赵大帅”的人头落地,西藏叛乱又起。尹昌衡这又步赵尔丰的后尘,带兵平叛,这就直接伤害、阻碍了囚篡夺辛女革命胜利果实,当上民国大总统、正一心希图借外债,得到西方列强支持,从而皇袍加身的一代枭雄袁世凯的利益。他被袁世凯视为与云南的蔡锷、湖北的黎元洪齐名的、最危险的三个大都督。袁世凯将他们诱骗至北京软禁。黎元洪韬光养晦,整日在家猫起。而尹昌衡和蔡锷,这两位留学日本东京士官学校的先后同学(蔡锷早尹昌衡三期);回国后,又同时受广西巡抚张鸣岐邀请,去广西创办陆军学校的朋友,命运大为不同。在广西,尹昌衡慧眼发现擢拔了广西三杰——李宗仁、白崇禧、叶琦等,极具传奇色彩。并在被袁世凯软禁北京期间,尹昌衡与蔡锷,表面上放荡形骸,以此表示对袁世凯的蔑视和抗议:在八大胡同,他们在青楼上分别结识了美丽而又侠义的小凤仙和良玉楼。蔡锷最终在,卜风仙帮助下,潜回云南,高举起了讨袁义旗,成了后人传诵的千古功臣。而尹昌衡却没有那么幸运,他被袁世凯投入大牢四载,历尽坎坷;后来在他日本士官学校同学、山西土皇帝阎锡山的帮助下,才回到四川。然而,等待他的却是,他的学生、四川后起军阀但懋辛等逼他发表《归隐宣言》。尹昌衡灰心丧气,一心逃离政治,而政治却不容他逃去。最后,在成都解放前夕,他落魄大凉山。是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邓小平最终给了他很好的礼遇。尹昌衡和赵尔丰两人,虽身处敌我两个营垒,但同样都是悲剧性人物,都有很浓传奇色彩,百年风云的焦点在他们身上汇聚。他们也都是文学画廊上不可多得的人物,在他们身上,具有史诗意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