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亚欧大陆的中南部,南起喜马拉雅山,北抵西昆仑一阿尔金一祁连山,东自横断山脉,西连帕米尔(彩图13);面积达250多万平方公里。青藏高原不仅在于她的特高海拔,更在于她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特殊的巨厚地壳、独特的地质历史与岩石圈结构、复杂的生物区系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她对气候与环境变迁的重要影响与响应,从而使她成为当今地球上一块独特的举世无双、雄伟壮观的自然地域单元。
青藏高原无论是地理位置上,还是在地球科学的重要性上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全球性特殊意义。高原向东连接我国东部环太平洋成矿带,向西连接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这一所谓的古地中海成矿带,是全球最主要的两大成矿带的交汇地域。国际岩石圈计划、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以及美国刚刚开始的大陆动力学国家计划等都对青藏高原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把其作为野外天然实验室,重点进行大陆地质和地球物理的基础研究。
青藏高原同时位于地质历史上古地中海大洋岩石圈消亡地带,是研究洋一陆转换、陆一陆碰撞、造山过程、全球变化和全球大陆动力学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建立地球科学新理论、新模式的关键地区,被喻为“打开地球动力学大门的金钥匙”。从这些简单的事实中可见青藏高原在全球地球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引起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性“青藏高原热”,各国地球科学工作者争先来青藏高原作考察研究,法国、英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瑞士、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各国学者纷纷与我国科学家合作,对青藏高原进行考察研究,已成为地球科学新理论国际竞争的焦点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登山、探险、漂流、旅游观光等已成为全球最时髦的活动,国际‘青藏高原热’至今方兴未艾,有增无减。
工业革命之后,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一些殖民主义国家为了寻找海外市场、争夺资源,积极扩展商贸和殖民活动。自19世纪起,西方一些科学家、探险家、冒险家、传教士等各自怀着不同目的,远涉重洋、不辞劳苦地进入青藏高原从事各种考察和调查。到20世纪30~40年代,进入高原考察的中国科学家只有个别人;直到解放前,高原地区的科学考察几乎被外国人独揽,大部分地区处于科学空白状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