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风催雨
新文学初期,文人的书出得薄薄的,不像现在,动辄就是块“大砖头”,抱在胸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鲁迅一生,写的书不厚,好似很吝啬笔墨。周作人、王国维、钱玄同等人,也不写长文章,但味道隽永,是现在一些嗜好写“巨著”的人所不及的。这是那时的风气。
《热风》是鲁迅的第一本杂文集,仅有120页,但却是本沉甸甸的书。1925年11月,北京的北新书局出版它时,鲁迅的名字,在国内已颇被人注意了。那时候,人们对鲁迅小说的印象,要深于杂文随笔,其杂文的产量,不像后来那么丰富。但《热风》一问世,便被读者所看重,记得胡适还在一封信里,赞美过其中的句子。它的影响力之大,是的的确确的。
鲁迅最早的杂文,写于1918年。《热风》里收集了他7年间所写的重要短文。书中的文字,大量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上,所署的笔名多为“唐俟”。其中也夹带了几篇周作人的文章,但从作品的风格上看,很难区别两人的痕迹。周氏兄弟的思想、情趣,在那时,是吻合多于分歧的。
《热风》里的文章,多是对新文化助威的短评,有感而发,无学院派的套语,诸如讥讽国粹派的陈腐,赞佩白话文的通用,冷观国民性的阴暗,憧憬进化论的偶感……这些文字,小巧、大方,含着股股热浪,让人回肠荡气。鲁迅在《新青年》中所作的短评,没有陈独秀、胡适那样宣言式的东西,但文体上的漂亮,生命直感的逼真,是让人过目难忘的。
为什么将书名取为“热风”呢?鲁迅在题记中说:
但如果凡我所写,的确都是冷的呢?则它的生命原来就没有,更谈不到中国的病症究竟如何。然而,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相去本不及一张纸,对于周围的感受和反应,又大概是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我却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曰《热风》。
书名很有寓意,先生制题,文雅、秀气,给人亲切的感觉,薄薄的册子,短短的文章,鲜活的思想,使此书的品位,变得特别了。了解五四时期的社会风潮,文坛的精神焦点,这是本必读的书。倘若欲寻找鲁迅意识的亮点,我以为《热风》里的文字,也是很好的佐证。这里绝望的情感隐去了,升腾的是热情、理性,先生世界中严明的、科学主义的成分,显得很多、很多。
我常从《热风》之中,寻觅鲁迅青年时代的神采。那颗滚烫的心、赤诚的心,从字里行间,向人滚来。谁说先生的世界仅仅是黑暗与灰色的?《热风》里,有着他伟岸的东西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