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文学精神.宋元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2841782
  • 作      者:
    郭延礼主编
  • 出 版 社 :
    山东敎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内容介绍
    文学是翱翔于天地间的鲲鹏,而精神便是它的灵魂。中华文学之精神,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先后孕化出了先秦的高远,两汉的博大,魏晋的叛逆,唐代的豪迈,宋代的睿智,明清的反省,近代的启蒙。这一切无不是中国文学的精髓,组结成中国文学的脊梁。巡礼中国文学精神所经历的这一条轨迹,将带给我们良多的自信和启迪。
展开
精彩书摘
    与张末同时、亦好以水喻文的还有吕南公和黄庭坚,请看:
    必若黄河、泰山,峻厚高险,浑灏奔注,与天地齐同,而日月不能老之者,此某之所以究心。
    (吕南公《与汪秘校论文书》)
    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终始关键,有开有阖,如四渎虽纳百川,或汇而为广泽,汪洋千里,要自发源注海耳。
    (黄庭坚《答洪驹文书》)
    这些作家心中都有伟峰汪洋,各人自具一世界,如骥騄之并骋,似水系之异派,创造力方面实已超过了他们的前辈。宋代文学独具的面貌其实就在他们手中建立起来的,这也是历史之必然。跟前代相比,元佑作家在思想取径方面明显地要比他们的前辈来得宽,他们敢于兼收并蓄,思想束缚也较少。众所周知,欧阳修一辈人是以儒家思想为根柢的,对道、佛思想一概取排斥、批判态度。欧阳修曾专门着文排佛,称:“今佛之法,可谓奸且邪矣”(《本论》)。他的学生曾巩也认为“佛最晚出,为中国之患”(《梁书目录序》)。自王安石起,这一点有了变化。王介甫晚年颇好佛学,陆游《老学庵笔记》载:“元丰中,王荆公居半山,好观佛书,每以故金漆版书藏经名,遣人就蒋山寺取之”(卷三)。他还尝为《楞严经》做疏解,对佛学的研究相当精深。王的佛学观念在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题半山亭壁》诗云:“寒时暖处坐,热时凉处行,众生不异佛,佛即是众生”。晚年的王安石对庄子学说亦表现出相当的兴趣,曾在诗中说:“墨翟真自苦,庄周吾所爱。万物莫足归,此言犹有在”(《无营》)。他可谓最早出入儒、释、道的著名文学家。苏轼是以思想博杂着称的。他在儒、释、道交融方面走得比王安石更远。在苏轼看来,三家主旨本自相通,他公开说:“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相攻。
    ……
展开
目录
概说
第一章 文学精神的寻求
第一节 宋初文学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第二节 呼唤文学精神

第二章 宋代文学精神与理性思潮
第一节 理性化与宋人的文学自觉
第二节 文学与理学
第三节 审美情趣的转化

第三章 宋代文学精神的调整与深化
第一节 情理互补
第二节 追求个性
第三节 标新立异
第四节 市民本位

第四章 爱国精神的高扬及其文化意义
第一节 文学精神的转轨
第二节 爱国文学的社会价值与功能
第三节 爱国文学的高潮

第五章 文学精神在元代的迷失及其再造
第一节 处于过渡和转折状态的金代文学
第二节 元代文人精神的迷失与衰落
第三节 大众文艺与雅俗交融
第四节 不平则鸣与自娱娱人
第五节 游戏人生与背弃传统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