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间谚语谜语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8713621
  • 作      者:
    李耀宗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内容介绍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
    这本话说谚语和谜语的小书,是一本文化普及读物,适合中等以至初等文化程度的读者,尤其是广大农民读者之需。《民间谚语谜语》力求深入浅出,“理论体系”删繁就简,说理表述从俗就习,生僻词语酌予注音或释义,语例选择、语序编排均注重广大读者的日常实用和阅读方便。一句话,就是让他们看得懂、用得上。希望《民间谚语谜语》能因“小”见“大”,以甚“小”篇幅展现谚、谜两海的宏“大”轮廓。《民间谚语谜语》遴选、陈列语例时,力求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让读者能通过极为有限的典型作品,窥见真实、广袤、绚烂的谚海谜海。希望《民间谚语谜语》能以既“新”而“稳”的面目,呈现读者眼前。《民间谚语谜语》尽量吸取两“语”研究的前沿成果,既回避学术之争,又袒陈一己之见,让读者易于明了,以免无所适从。
展开
精彩书摘
    第四节  谚语发展与“谚海”消长
    任何事物都有这样那样的发展变迁历程。经历了漫长历史发展的谚语,
    当然也不例外。
    “谚语”最初是以很普通的“现成说法”出现的。这些“说法”使用频
    率很高,在流传中不断被人们修改加工,争相共用,经久流传,慢慢地就发
    展成了较为定型的“谚语”。这是“谚语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主流。所以
    说,同其他民间口头创作一样,每条谚语都查无作者,也难以认定哪年哪月
    哪天是它的“诞辰”。
    “谚语队伍”在发展过程中,不仅总量增加,其成员还常常变化无常,
    飘忽不定。有的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历史长河,让人永难再见其风采;有的则
    被人们修改,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变化,如上述《史记》里的“忠言逆耳利于
    行,毒药苦口利于病”,见于《史记》的“毒药”,后来流传为“良药”;
    有的如“唇亡齿寒、众口铄金、利令智昏、投鼠忌器”等,当时叫“谚”,
    流传时却改了名儿,现已加入了“成语”的行列。
    语言属于全民所有。民众使用现成话,尤其是谚语这样的艺术语句,只
    求说听双方耳熟能详,常常随心所欲,并不在乎它是什么“语”。因此,有
    时谚或非谚,便难有截然的鸿沟。
    例如“班门弄斧”的使用最初见诸古籍,是以“成语”形式出现的。如
    唐代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说“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时
    至宋代,赜藏主的《古尊宿语录》卷十八,则大同小异地说“鲁班门下弄大
    斧”。
    在这以后,成语体和谚语体,更是交替并用于许多古籍中。如元代关汉
    卿在其《金线池楔子》中,首次将它定型为成语:“兄弟对着哥哥跟前,怎
    敢提笔,正是弄斧班门,徒遗笑耳。”明代梅之焕《题太白墓》诗曰:“采
    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诗一首,鲁班门前弄大斧。”所
    用较宋谚仅“下”与“前”一字之差。明代另一位文人杨循吉在《蓬轩别记
    》中写道:“采石江头李白墓在焉,往来诗人题咏殆遍。有客书一绝云,‘
    采石江边一坏土,李白诗名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掉大斧。’
    亦确论也。”杨氏所引,较之上述引用,也仅差只字。
    从柳宗元诗序到太白墓诗,“班门弄斧”在成语体和谚语体之问变化无
    常,忽儿作成语,忽儿作谚语。这是字面差异造成的变迁。
    另外,还有一些变迁,字句完全不动,仅仅因为流传使用,习惯地改变
    了称谓。原本出自名家典籍,而并非民间创作的一些成语或格言,如“与人
    方便,自己方便”、“饥不择食,寒不择衣”、“疑人莫用,用人莫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
    得”,以及“知识就是力量”、“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非常
    口语化,口头使用频率远远高于书面。它们语出何人、源自何典,到底是成
    语、格言,还是谚语?说听双方都很少问津。而事实上,它们已经成为“谚
    语”了。
    有个成语叫“沧海桑田”,是说在自然史上,“沧海”与“桑田”并非
    一成不变,而是常常互相转化。“谚海”也是如此,常常作此作彼,有长有
    消。“谚海”消长无常,是谚语发展的一大规律。
展开
目录
上编  谚语/1
第一章  谚语概况/3
第一节  谚语的称呼和定义/3
第二节  谚语的性质定位/8
第三节  谚语的来源与早期记载/11
第四节  谚语发展与“谚海”消长/14
第二章  谚语的基本特征/17
第一节  谚语的内容特征/17
第二节  谚语的形式特征/23
第三节  谚语的使用特征/33
第三章  谚语和近邻的区别/39
第一节  谚语和俗语比较/41
第二节  谚语和格言比较/44
第三节  谚语和成语比较/48
第四节  谚语和歌谣比较/51
第五节  谚语和歇后语比较/5 3
第六节  谚语和惯用语比较/56
第七节  谚语和宣传语比较/58
第八节  谚语和行话比较/60
第四章  谚语的类别/63
第一节    事理谚/65
第二节  修养谚/68
第三节  社交谚/71
第四节  时政谚/75
第五节  生活谚/78
第六节  风土谚/81
第七节    自然谚/86
第八节  农谚/89
第九节    工商谚/93
第十节  文教谚/97
第五章  谚语的鉴别、采辑和研究/101
第一节  谚语的鉴别/101
第二节  历史上的谚语采辑/105
第三节    当代的谚语采辑/110
第四节  谚语的理论研究/114
第六章  谚语的审美欣赏/117
第一节  渊博美/118
第二节    乡俗美/121
第三节    浅近美/125
第四节  雄辩美/129
第五节  极言美/132
第六节  歧义美/135
第七节  俗套美/138

下编  谜语/145
第一章  谜语概说/147
第一节  谜语的称呼和定义/147
第二节  谜语的构成/151
第三节  谜语和歇后语、谶语、谚语的区别/154
第二章  谜语的起源和发展/159
第一节  起源上古,孕育先秦/159
第二节  谜化汉魏,成熟隋唐/163
第三节  精于两宋,长盛不衰/166
第三章  谜语的基本特征/171
第一节  隐喻性/171
第二节  谐趣性/17 3
第三节  韵律性/175
第四节  精练性/177
第五节  变异性/179
第六节  群众性/181
第四章  谜语的分类/183
第一节  谜面分类框架/184
第二节  谜底分类框架/190
第五章  谜格例说/195
第六章  怎样猜谜语/201
第一节  和你一起练练/201
第二节  教你数招技巧/204
附录/209
参考书目/214
后记/21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