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明清散文流派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7040239
  • 作      者:
    熊礼汇著
  •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明清散文各流派的主要创作风格、审美取向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了多流派兴起、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总结了各流派演变的特点,并对流派研究的当代意义做了阐述。
展开
精彩书评
    后记<br>    我是从2000年开始写这本小书的。近四年来,除了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做好应该做或不得不做的事情以外,我的心思和时间都用到了这本小书的写作上。虽然费时甚多,但我并不懊悔。<br>    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撰写古文赏析文章算起,我学习古代散文已有些年头了。先是钻研唐宋散文,用五年半时间写了一本《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得了个金钥匙奖。因为有些心得,于是一鼓作气写出了三十多万字论述唐宋散文艺术的稿子。可是越往下写,越觉得底气不足。冷静思考,决定溯源而上,从头做起。这样又用十来年时间研习先唐散文,除教好这一时段的文学史课程外,还弄出了多种散文选本,并在台北三民书局出版了校注译兼具的《新译淮南子》(上、下)。1998年,《先唐散文艺术论》(上、下)完稿,翌年元月出版。本来此时应该继续写《唐宋散文艺术论》,恰好此时教研室同仁邀我做文学流派研究,而我早有从流派角度研究古代散文的想法,于是索性把唐宋散文研究再冷一冷,用几年时间来做明清散文流派研究。<br>    为什么选明清散文做流派研究?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在散文史上,明清散文流派迭出的现象最为突出。就我而言,还有个特殊原因,就是明清散文流派中的公安三袁是我明代的“老乡”。早在县城酙湖堤上高中时,我就读到中郎描写家乡小镇黄金口民风民情的诗:“乡落也陶然,篱花古岸边。田翁扪虱坐,溪女带竿眠。小港芦租户,低仓米税船。河刀与生酒,兴剧不论钱。”(《舟行黄金口,同散木、王回饮》)每当我从学校回家,在黄金口坐小木船过河时,就用双眼在虎渡河两岸搜寻“田翁”、“溪女”,遥想当年袁中郎舟上饮酒所见的景象。后来读大学,在古旧书店见到《袁中郎尺牍》,我不禁眼睛一亮,竟一改我这穷学生在书店只看书不买书的原则,狠狠心用一角钱将它买了下来(直到今天,它还站在我的书架上)。我和袁中郎的“交往”,可谓久矣。<br>    后来我在武汉大学中文系教古代文学,因为袁中郎的关系,很想把明清散文深入研究一下。虽然弄先唐散文、唐宋散文是主要功课,还是见缝插针,写了一些有关明清散文的赏析文字和学术论文,出版了《公安三袁》、《袁中郎小品》和《明清散文集萃》三本书。现在看来,这些活动算是为本书的写作作了初步准备。在研究中,我体会到有这种准备和没有这种准备是不一样的,但仅有这点准备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远远不够,所以就得花较多的时间去钻研文献,去分析问题。这样必然会影响书稿写作的进度。但由于掌握了第一手材料,能做到说话有根据,既不盲从旧说,也不轻易接纳新论,虽不敢说尽言人所未能言,总有些自得之见。这样看来,多花些时间,还是值得的。<br>    有一位老朋友和我谈心,说近年来写文章,胆子越来越小,立论越来越谨慎,遣词造句越来越爱推敲,因而出手越来越慢,并说这可能是年纪越来越大的缘故。我写这本书,也有他这种感受。有时一个新看法的形成,往往要思索好几天。有时甚至为了用一个词或造一个句子,也会打电话向我的老师和同学求教。看来,我也是年纪大了,只会像水磨那样悠悠地转了。说到自己的年纪,不由想起了我的父母。我的父亲(名艾远,号国清)、母亲(姓张,名明秀)都是农民,我是他们的长子。在农村,一般农民都会让长子在家务农,帮他们减轻家庭负担。我们家很穷,可我的父母却让我由小学读到大学。父母之恩,我是永远忘不了的。我只能用我的笔,慢慢地写,争取写出几本好书,报效国家,报效人民,通过这表达我对父母的感激之情。<br>    ……
展开
精彩书摘
    和姚燧一样具有文风改革意识且取径相同的,有元明善。张养浩称其为“踵牧庵而奋者”⑦。马祖常则谓其“诸经皆有师法,尤深于《春秋》。弱冠游吴中,奋宋、金季世之习也,已名能古文”。“出人秦汉之间,本之于六经以涵泳膏泽,参之于诸子百家以骋其辩,刻而不见其迹,新而必自己出……倡古学于当世,为一代之文宗者,柳城姚燧暨公而已。”③明善也曾以出入秦汉自诩,其实不过是取法于韩愈的“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④,骨子里仍是学韩,故其文语多排再,雄放壮丽,时作诙诡以出奇气,亦有为祛流荡而为矫激者。当时,吴澄即言明着“其文脱去时流畦径,而能进古作者之道。正矣而非易,奇矣而非艰,明而非浅,深而非晦,不狂亦不萎,不俚亦不靡也。登昌黎韩子之堂者,不于斯人而有望欤”⑤。<br>    受姚燧、元明善的影响,学韩而时为名臣者,还有张养浩。孛术鲁狮《云庄类稿序》云:“本朝牧庵姚文公以古文雄天下。天下英才振奋而宗之,如云庄张公,其魁杰也。其文渊奥昭朗。豪宕妥帖,辞必己出,凛有生气。”王世稹得养浩《王友开墓志》,叹其“奇诡”,纪昀谓其《陈时政》诸书,“风采凛然”⑥。论者以为养浩学韩以矫金、宋之弊与姚同,而学韩偏以怪奇为豪  宕、语艰涩而不妥帖,亦与姚同。<br>    承姚、元一派而学韩,渐得其真者,是元氏弟子马祖常。元代始行科举法,祖常会试第一。他才富笔健,加上借鉴前辈学韩经验,故其文真能兼得韩之豪宕、妥帖,跌宕昭彰,气盛言宜。胜过姚、张多多。宋濂说“祖常工于文章,宏赡而精核,务去陈言,专以先秦、两汉为法,而自成一家一言”①。所谓“专以先秦、两汉为法”,并未挑明祖常因学韩而出入秦汉的实质,苏天爵称其“接武隋唐,上追汉魏”②,似乎更切合实际。<br>    姚燧、元明善、马祖常都是身经数朝,久为馆阁名臣,其文风在天下自有示范作用。当时姚、元即有“文宗”之称,祖常之文也是“后生争效慕之,文章为之一变”③。除了文风上的表率作用、导向作用外,姚燧等人对元代散文发展所作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他们强烈的散文革新意识。他们不愿元文沾染金末、宋季文风之弊,锐意创造一种刚健、明朗的文风以戒其滑易、平弱。他们学韩,不但留意于韩文的豪宕、妥帖,还学得韩愈出入先秦、两汉,以复古行改革之实的做法。这些对元代文士在散文创作中另辟蹊径,也有启发作用。<br>    这样,从金末元初的元好问到延楁占年间的马祖常,元代散文发展有一明显趋向,即通过学韩以振唐风。目的则有二:一是阻遏金末、宋季滑易、平弱文风在新朝代的蔓延,二是将元文发展引向雄放、刚健一路。方法是复古,但学韩,不拘于韩,而能出入先秦、两汉。这一趋向的最大特点,是对雄奇、劲健文风的追求,对散文义理的规范倒在其次,而对文体的改革几乎没有涉及。<br>    二、衍宋脉,仍以欧、苏为宗<br>    所谓衍宋脉,指对北宋散文艺术传统的继承。这一散文发展倾向,是在元代作家对宋季文风之弊成因冷静分析和重新认识北宋(特别是欧、苏)文风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br>    宋濂说宋季文风之弊,列举数端言之。云:<br>    辞章至于宋季,其敝甚久。公卿大夫视应用为急,俳谐以为体,偶俪以为奇,砚然自负其名高。稍上之,则穿凿经义,巢括声律,孳孳为哗世取宠之具。又稍上之,剽掠前修语录,佐以方言,  累十百而弗休,且曰我将以明道,奚文之为?又稍上之,骋宏博则粗精杂糅,而略绳墨;慕古奥则删去语助之辞,  而不可以句,顾欲矫弊而其弊尤滋。(《剡源集序》)宋濂说宋季文风弊端,并未说到弊端产生的根本原因。有见识的元代作家在考虑元代文风取向时,是不能不对宋季文风之弊的成因作一番反思的。由于元代散文家多数都接受程朱理学,他们思考较多的应是学欧、学苏和宋季文风之弊的关系。反思的结果,是一部分人认为欧、苏散文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其文风可学、可传;宋季文风冗絮平弱,是学者未得欧、苏之真,学走了样,因而他们仍要通过学欧、学苏消除宋季之弊,开创元文新风。当时有这种认识的人不少,既有自宋人元者,又有在元代成长起来的文士,所以在元代散文发展史上,继承北宋散文艺术传统,仍以欧、苏为宗的倾向存在时间较长,影响范围较广。<br>    促成这一倾向、自宋人元的重要作家,有戴表元、程钜夫和吴澄、赵孟颊等人。<br>    戴表元于宋度宗咸淳年间中乙科,赐进士及第,在元以荐除信州教授,调婺州,称病辞职而归。为学崇尚朱熹。论诗主张革四灵派、江湖派及江西派流行之弊,论文主张文道合一。尝谓“后宋百五十余年,理学兴而文艺绝。永嘉之学,志非小動也,挈之而不至,其失也萎。江西诸贤,力肆于辞,断章近语,杂然陈列,体益新而变日多。故言浩漫者荡而倨,极援证者广而颧,俳偕之词,获绝于近世,而一切直致,弃坏绳墨,而棼烂不可举”①。为文则“闵宋季文章气萎东而辞骫骳,散弊已甚,慨然以振起斯文为己任”②。“其文清深、雅洁,化朽腐为神奇,间事摹画而隅角不露,尤自秘重,不妄许与”①。观其题跋、赠序、杂记,各含意趣,并不拘于理学,而议论通达,庄谐并作,信笔挥洒,行止自如。宋濂称其文“新而不刻,清而不露,如晴峦出云,姿态横逸,而连翩不断;如通川萦纡,十步九折,而无直泻、怒奔之失”④。宋濂的形容,描画出了戴文清新自然、萦纡曲折、姿态横逸而又纵放、洒脱的特点,其原自出于苏轼而兼得欧文之纡徐。显然,他的学苏、学欧,井无宋季文风之弊,故宋濂视其为宋末元初之“障其狂澜”者。<br>    和戴表元不同,程钜夫人元,政治地位很高,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曾奉诏求贤于江南,网罗南宋故地儒林、文官名士。其以文章见重于元室,连仕四朝四十余年,得封楚国公。程钜夫重事功,讲实用,厌恶宋季“数十年来士大夫以标致自高,以文雅相尚,无意乎事功之实”⑤,故论文看重其“实”。同时也不轻视文字表达技巧,认为一技一能“亦必疲精力、涉岁月乃能精”,于作文之道“未可以一技一能小之”①。提出继承古文传统,不过“学足绍先王之道,言足垂将来之法而已,岂必模三坟、拟《大诰》而后为古乎”,并通过称赞李仲渊古文的“精凿、沉郁,不假议论而理自见,不托迂怪而格自奇,其本则六经,其辞则杂出西汉而下”②,标举其理想文风。他反对“模三坟,拟《大诰》”,不单是一般地反对拟古,还有反对用语佶屈聱牙,提倡语言平顺、明朗的意思,故下文言“其辞则杂出西汉而下”。而说“不托迂怪而格自高”,也表现出他对平正风格的向往。至于讲“不假议论而理自见”(同篇还说到“议论胜而文气卑”),既反映出他对宋季以议论为文风气的不满,也显出他对说理艺术的重视。纪昀言其“文章亦舂容大雅,有北宋馆阁余风”,谓其七古“不减元祐诸人”③,是看出了他诗文皆学欧、学苏的特点的。大抵钜夫学欧、学苏,既取其关注国事、不为空言之精神,又学其为文之从容、自然;即使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即使任意挥洒,亦自有法。于欧文之风神、苏文之文理自然,尤有心得,故其文风能祛宋季之腐滥、奇险。时人谓“钜夫以平易正大之学振文风,作士气,元代古文之盛,实自钜夫创之”④,准确地说,应该是在元代散文发展中,学欧、学苏,首创平易、自然、雅正、舂容之体,始自钜夫。<br>    程钜夫求贤江南,所得人才中最富盛名的是吴澄、赵盂颊。吴澄本是钜夫的同学,学问、文章都很出色。其学本于朱、陆,而以陆为主。他是元代前期两大理学家之一,时称“北有许衡,南有吴澄”①。其学主于著述以立教,故其能文,得为翰林学士。他认为文“以纯备”,离不开作者的学、识、才、气。所谓“非学、非识,不足以厚其本也;非才、非气,不足以利其用也。四者有一之不备,文其能以纯备乎?或失则易,或失则艰,或失则浅,或失则晦,或失则狂,或失则萎,或失则俚,或失则靡”②。受心学影响,其论诗、论文都注重作家的独创性。主张对前代诗文,“学者各有所从人,其终必有所大悟”③,“不必其似而唯其可”④。论文主自然、平易,反对艰涩、怪僻。尝谓“理到气昌,意精辞达,如星灿云烂,如风行水流,文之上也。初不待倔强其言,蹇涩其句,怪僻其字,隐晦其意,而后工且奇”。而喜为文“温然、粹然,得典雅之体”⑤。故其为文,取欧、苏而用之,所作“词华典雅,往往斐然可观”⑥,有文质彬彬之美。赵孟颊为宋王室之后,书、画、诗、文皆精,风流文采冠绝当时。元仁宗与臣下论文学之士,以孟颊比唐之李白、宋之苏轼。曾继程钜夫为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为文学欧、苏而得欧者多,故其文说理、叙事纡徐委备,辞尚体要,言意相称,用语尚平忌繁。戴表元说孟颊在南方“稍长大,四方万里重购其文,车马所至,填门倾郭,得片纸只字,人人心惬意满而去”①。见得孟颊文风入朝前已经形成,也说明他的文风深受南方人士的欢迎。
展开
目录
绪论<br>第一章 宋元散文发展倾向论<br>第一节 南宋散文发展的主要倾向<br>一、汉初、汉末文风的复兴<br>二、欧、苏文风的蔓延<br>三、道学家文论观的集成<br>四、事功派散文文学思潮的高涨<br>五、对唐宋散文艺术传统的确认<br>第二节 元代散文发展倾向论<br>一、振唐风,以惩金、宋文风之弊<br>二、衍宋脉,仍以欧、苏为宗<br>三、求新奇,而取法先秦、两汉<br>第二章 台阁派论<br>第一节 台阁和台阁文化<br>一、馆阁的职能和地位<br>二、馆阁文化精神论<br>三、馆阁之臣的文化心态<br>第二节 台阁体和台阁派<br>一、台阁体的形成<br>二、台阁体的艺术精神和审美特征<br>三、台阁全的演变及其末流之弊<br>第三节 杨士奇的文论观和散文艺术<br>一、杨士奇的文论观及其审美趣味<br>二、杨士奇的散文艺术<br>第三章 秦汉派论<br>第一节 秦汉派及其散文革新追求的人文精神<br>一、对秦汉派的界定<br>二、对“前七子反对台阁体”一说的辨析<br>三、论后七子与唐宋派的关系<br>四、秦汉派散文革新追求的人文精神<br>第二节 康海散文复古论刍议<br>一、康海散文复古论的要义和突出特点<br>二、康海散文复古论的理论意义<br>三、康海散文复古论影响有限的深层原因<br>第三节 王世贞散文复古论刍议<br>一、王世贞前期散文复古论的要义及其特点<br>二、王世贞后期散文复古论的要义及其特点<br>三、王世贞前后文论观念转变的意义<br>第四章 独立派论<br>第五章 唐宋派论<br>第六章 公安派论<br>第七章 桐城派论<br>总论<br>主要参考节目<br>后记<br>《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丛书总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