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题序<br> 第一章 《红楼梦》与百年中国<br> 引子<br> 上篇“遥望长安花雾隔,百年谁覆烂柯棋”<br> 下篇“百年顿尽追怀里,一夜难为怨别人”<br> 第二章 《红楼梦》与红学<br> 已成为显学的当代红学<br> 一书以名学的缘由<br> 红学的超学科特点<br> 《红楼梦》与民族文化传统<br> 红学与中国文艺学<br> 具有典范意义的学科<br> 第三章 红学与曹学<br> 曹学的缘起<br> 曹雪芹身世经历的独特性<br> 曹寅的历史地位<br> 雍正夺嫡和曹家的败落<br> 曹頫被抄家原因之我见<br> 新材料暴露出来的矛盾<br> 第四章 考证派红学的危机与生机<br> 胡适和俞平伯:历史考证与文学考证<br> 考证派红学集大成者周汝昌<br> 吴恩裕和吴世昌的贡献<br> 考证派红学的大会战<br> 危机中的生机<br> 红学考证的范围及不平衡性<br> 第五章 索隐派红学的产生与复活<br> ……<br> 第六章 小说批评派红学的崛起与发展<br> 第七章 红学观念与红学方法的冲突<br> 第八章 拥挤的红学世界<br> 第九章 红学呓语<br> 第十章 百年红学说索隐<br> 后记<br> 红学参考书目内容摘要
人的一生,知遇最可贵,也最不易得。学问文章亦复如是,见知于当代,总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文化史上一些典范性著作,常常藏有特定文化系统的密码,由谁来完成这样的作品,接收群体中谁能成为当时或后世的真正“知音”,参与其中的个体生命角色固茫然若无所知,历史也无法预设。不只是知识和学养的问题,对他人和前人的著作能否具有“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尤其重要,甚至还需要“有缘”。 红学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因此小说《红楼梦》自然是红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否则红学的“红”字就落空了。研究曹雪芹,归根结底也是为了更准确、更深刻、更丰富地理解《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