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1107250
  • 作      者:
    刘俐俐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已经于2004年10月面世了。现在《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也与读者见面了。近年来我一直在短篇小说文本分析领域工作,两本书共计40篇文学作品分析,呈现了作者对文本分析的理解,以及在分析中的发现。回到文学事实本身,不断地激发我的理论灵感,伴随着分析过程,让我思考相关的理论问题。本书作为“导读”不可能将全部思考付诸文字,我准备在三个问题上展开讨论,一个是关于文学经典的问题,一个是关于文本分析和方法的关系问题,一个是阐释本书的几个特点。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的特点在于:第一,对艺术效果的描述和对效果的追根探源性分析紧密结合。这个特点,与我为了圆满回答如前所述的那位行家所提的问题,深化了对文本分析的认识密不可分。第二,更多地将艺术效果置放在文学史、文学思潮等文本之外的视野中加以考察。这是与前一本书不同的。这个特点形成的原因在于,《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分析的对象毕竟不是母语文本,在思潮、文学史等更加开阔的视野中分析的难度比较大。而这次转向中国现代经典小说的文本分析,则自由和自如得多。事实是,在文学史的视野上考量和分析,并没有束缚思维,反而产生了参照点。第三,注重中国文化典籍为小说艺术提供的丰厚互文性基础,将之既作为关注的重点又作为分析的主要路径。第四,本书的编排体例,依然遵循〈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按照作品发表先后顺序的原则编排,意在文学作品一旦产生,就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还在于这样的编排,作品仿佛一颗颗珍珠,被穿在一根时间的金线上,经受时光的考验,历久而弥新。
展开
精彩书摘
    一 《石碣》:分享秘密
    用“分享秘密”为小标题,来自阅读费伦(James Phelan)《作为修辞的叙事》中的第六章“分享秘密”所获得的理论灵感。费伦说:“本章把《秘密分享者》(又译《秘密的伴侣》)作为分享秘密的一次经历来解读,然后通过沉思而突出阅读的伦理维度。”在这里,费伦主要讨论的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不仅是把人物作为故事的组成部分来读,而且也与人物一起感觉和思索。比如,阅读英国作家康拉德的《秘密分享者》,就是进入船长的秘密:“如果阅读这个叙事,无论在比喻还是在直接的意义上,都意味着与船长共享秘密,那么,这种共享是怎样影响到我们阅读经历的伦理维度的呢?”阅读人物,可以分享秘密。我们在互文指涉性中阅读《石碣》,也是在分享秘密。
    《石碣》的故事在一个篇场面里展开,即石刻匠金大坚和圣手书生萧让,在一个地方秘密地刻制石碣。故事内容是依据《水浒传》第71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伯英雄排座次”的故事线索和原有人物,节外生枝地设计出一段交代石碣从何而来的情节。《水浒传》第71回描写石碣出世的文字如下:“那团火绕坛滚了一遭,竟钻入正南地下去了。此时天眼已合,众道士下坛来。宋江随即叫人将铁锹锄头掘开泥土,找寻火块。那地下掘不到三尺深浅,只见一个石碣,正面两侧,各有天书文字。有诗为证:忠义英雄迥结台,感通上帝亦奇哉!人间善恶皆招报,天眼何时不大开!”《水浒传》的叙述中并没有交代石碣是否为上天所降之物,此事真实与否。如果我们将之看做一个空白的话,那么,《石碣》则填补了这个空白,即揭示了《水浒传》中天降石碣的秘密。
    阅读《石碣》的实质是,我们读者、叙述者还有石刻匠金大坚和圣手书生萧让共同拥有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只有水泊梁山上的弟兄们不知道。所谓秘密,就是有人知道,另一些人不知道,或者说极少数人知道,大多数人不知道。阅读者如果是秘密知晓者,和叙述者、文本中人物分享秘密的愉悦心理会自然产生。这样的阅读效应,来自《石碣》和《水浒传》的互文性:《水浒传》没有叙述出来的东西,《石碣》以另一种方式叙述出来了。《石碣》的叙述者是全知视角,他知道一切秘密的起因和展开,金大坚和圣手书生萧让也知道这个秘密;这个叙述角度只有依赖《水浒传》才能获得如前所述的愉悦效果。昔日《水浒传》的读者和今日《石碣》的读者,有不同的视野和阅读期待。西方后经典叙事学有四个维度读者的理论,拉比诺维茨提出有四种读者:“(1)实际的或有血有肉的读者——性格各异的你和我,我们的由社会构成的身份;(2)作者的读者——假设的理想读者,作者就是为这种读者构思作品的,包括对这种读者的知识和信仰的假设;(3)叙事读者——‘叙述者为之写作的想象的读者’(第127页),叙述者把一组信仰和一个知识整体投射在这种读者身上;(4)理想的叙事读者——‘叙述者希望为之写作,的读者(第134页),这种读者认为叙述者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可靠的”。
    ……
展开
目录
导读 文学经典:一个开放性的研究课题
永远的故乡与鲁迅的返乡之路
——鲁迅《故乡》的文本分析
附:故乡(1921年)
目击沉沦者沉沦的小说艺术
——郁达夫《沉沦》的文本分析
附:沉沦(1921年)
我们今天如何读许地山的《缀网劳蛛》
——许地山《缀网劳蛛》的文本分析
附:缀网劳蛛(1922年)
废名的《桃园》是怎样写成的
——废名《桃园》的文本分析
附:桃园(1927年)
《一个危险的人物》的文学意义是如何诞生的
——王鲁彦《一个危险的人物》的文本分析
附:一个危险的人物(1927年)
聚焦于自我情感轨迹的叙述模式
——施蛰存《上元灯》的文本分析
附:上元灯(1929年)
童话文体魅力的当代体验
——叶圣陶《古代英雄的石像》的文本分析
附:古代英雄的石像(1929年)
“同故事人物”的限知视角叙述及其艺术魅力
——蹇先艾《在贵州道上》的文本分析
附:在贵州道上(1929年)
借用历史材料以构筑别样世界的小说艺术
——茅盾《石碣》等三篇历史小说的文本分析
附:石碣(1930年)
豹子头林冲(1930年)
大泽乡(1930年)
多层叙述的艺术力量与“幸福”话题的当代延伸
——巴金《复仇》的文本分析
附:复仇(1930年)
女人成为流通物与文学意味的产生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的文本分析
附:为奴隶的母亲(1930年)
意境和格调:艺术价值的主要来源
——沈从文《菜园》的文本分析
附:菜园(1930年)
由特殊的人生感觉而成就特殊的小说艺术
——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的文本分析
附:夜总会里的五个人(1932年)
在无限虚拟中品味人生的艺术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的文本分析
附:九十九度中(1934年)
“不传!不传!”的魅力与“最后一个”的阐释空间
——老舍《断魂枪》的文本分析
附:断魂枪(1935年)
永远的华威先生与反讽艺术
——张天翼《华威先生》的文本分析
附:华威先生(1938年)
“金锁”隐喻与诗性的故事
——张爱玲《金锁记》的文本分析
附:金锁记(1943年)
转喻与提喻相结合的小说艺术
——孙犁《荷花淀》的文本分析
附:荷花淀(1945年)
今天怎样阅读赵树理的小说
——赵树理《催粮差》的文本分析
附:催粮差(1946年)
永远的“游园”与梦醒时分的痛苦
——白先勇《游园惊梦》的文本分析
附:游园惊梦(1966年)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