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清代学术文化氛围——重实证的乾嘉考据学派的影响
由于清代大兴文化专制的高压政策,文字狱的数量和惨烈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就使得文人为逃避文祸而远离社会现实,钻入故纸堆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展示满腹的才华。这样到乾嘉时期,考据之学就大兴起来。甚至考据之风流行,成为一时风尚,“稍为时髦一点的阔官乃至富商大贾,都要‘附庸风雅’,跟着这些大学者学几句考证的内行话”。正是这种强调学有出处的征实风尚,造就了以小学为特征的乾嘉学派。由于征实的时代氛围的熏陶,人们比较注意对扎实的学问功夫的培养,因而形成了对注重文字功夫和典故积累的骈文的审美爱好。这就为侧重于使事用典、讲究声韵对偶、追求文辞华美的骈文带来了发展繁荣的契机。对乾嘉学派的影响不能仅看有多少学者写了多少骈文,用典是多是少,而要看到它推动了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的形成,有助于培养人们对纯文学的骈文的审美追求。
3.清人打通骈散的观念和对骈偶的爱好
清人的文学观念比较倾向于中庸,不偏废骈散,而是沟通骈散。六朝时期重骈唯骈,骈中无散,而失于壅滞。除韩柳欧苏等大家外,唐宋以来古文家多视骈文为古文的反动,所以散文体流动有余而文采不足。清人则在争论中形成了骈散融合的观念。袁枚在《胡稚威骈体文序》中为骈文正名:“骈体者,修词之尤工者也。六经滥觞,汉魏延其绪,六朝畅其流。论者先散行后骈体,似亦尊乾卑坤之义。”在《答友人论文第二书》中剖析了“散文多适用,骈体多无用”的谬见,指出:“夫物相杂谓之文。布帛菽粟,文也;珠玉锦绣,亦文也;其他浓云震雷,奇木怪石,皆文也。”这种骈散相融的观念在清代已经形成共识。最有代表性的是李兆洛和刘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