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00032814
  • 作      者:
    刘毓庆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01
收藏
内容介绍

目录

曹道衡先生序<br>褚斌杰先生序<br>自序<br>上编《诗经》经学研究的持续与衰变<br>一、明代前期朱熹“《诗》学”的独尊与衰微<br>明前“《诗经》”学的变迁<br>明初文化环境与《计经》研究<br>朱子“诗学”诠释的延续<br>“诗经学”的理学化趋向<br>二、明中后期《诗经》“汉学”的复活<br>复古思潮与《诗经》汉学的复活<br>尊序抑朱派的《诗经》研究<br>杂采汉宋派的《诗经》研究<br>辨正汉说派的《诗经》研究<br>三、《诗经》考据学的兴起<br>杨慎与《诗经》考据学<br>《诗经》杂考派的研究<br>《诗经》博物派的研究<br>《诗经》古音派的研究<br>四、立异派《诗经》学的高扬<br>阳明“心学”与《诗经》研究<br>季本与丰坊的《诗》学标新<br>何楷的《诗》学贡献<br>陈鸿谟之《诗》学立异<br>下编《诗经》文学研究的崛起与繁荣<br>一、《诗经》由经学向文学转变<br>《诗经》由“经”向“诗”因落的背景考察<br>八股取士与《诗经》研究的转向<br>诗文评点及诗话发展与《诗经》研究的转向<br>从淳熙到嘉、隆<br>徐常吉与《诗经》之文学研究<br>二、《诗经》文学研究高潮的兴起与名家的出现<br>孙镀的“格调”观与《批评诗经》<br>徐光启的“诗在言外”说与《诗经六帖》<br>戴君恩的“格法”说与《读风臆评》<br>锤惺的“诗活物”说与《诗经》评点<br>三、晚明《诗》学流派与《诗经》文学研究的繁荣<br>讲意派的《诗经》研究<br>评点派的《诗经》研究<br>评析派的《诗经》研究<br>汇辑派的《诗经》研究<br>诗话派的《诗经》研究<br>附一明代《诗经》著述考目<br>附二主要参考书目<br>后记

内容摘要

     “明代《诗经》学”是《诗经》学史上一段极为辉煌而却久被沉埋、鲜有人问津的历史。今所见到的已出版的所有的《诗》学史著作,凡提到到明代者,几乎无一例外的是采取否定态度。笔者从新的学科观念出发,以大量的史料为根据,对前人观点从根本上作了否定,提出了“明代《诗》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它启动了《诗经》研究由经学向文学的转变,开创了《诗经》学发展的新航线”这一命题。并以史的发展为经,以经学与文学的分野以及各种流派为纬,对此作了新的论述。论文分上下两编,上编论述明代《诗经》经学研究的演变。认为其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明前期的百余年间,是一个“述朱”的时代,其发展趋向有二:一是承元代《诗》学的诗绪,继续诠释朱子《诗》学;二是沿着朱子的思路,使《诗》学理学化。明中后期形势巨变,随着文化领域复古思潮与反宋儒之风的兴起,以及阳明心学的影响,《诗经》的经学研究出现了三种趋势:一是汉学复活,其中可分为三派,即尊序抑朱派、杂采汉家派、辨证汉说派。二是考据学的兴起,这主要产生在杨慎之后,其间可分为四派,即异文考据派(此派成就不大,文中无作专门论述)、杂考派、博物考据派、古音考据派等。三是毁弃汉宋传统,自辟说(这一派与阳明心学关系极深),可称之为立异派。下编讨论明代《诗经》文学研究由发生到繁荣的发展,以及繁荣期各家的成就与贡献。并对《诗经》文学研究高潮形成的原因作了考察。笔者认为《诗》学研究这种根本性的转变以及文学研究高潮的形成,是在明中后期整个社会文化由“雅”向“俗”、由“崇理”向“杂情”发展的背景上演示的,而其直接的原因则与明代八股取士、诗文评点及诗话的发展关系至密。《诗经》文学研究滥筋于南宋,在明代经历了制义附庸期、成熟期与繁荣期三个阶段,而其主要成就则在万历之后的繁荣时期。其间产生了四百余部《诗》学专著,出现了孙月峰、徐光启、戴君恩、钟惺等杰出的《诗》学家,他们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对《诗经》的文学意义作了积极的探讨。同时出现了各种流派,即讲章派、评点派、评议派、汇辑派、诗话派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对《诗经》的文学研究,做出了个自的贡献。总之,其间虽缺少象经学史上郑玄、朱熹那样的大家,然而他们却以群体的力量,改变了《诗经》学原初的发展方向,使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尽管晚明《诗经》文学研究的高潮,不久为清代的经学复兴运动所压倒,但它在《诗》学史上的意义却是不可忽视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