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星星点点:中外名家系列讲座集萃.3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0665296
  • 作      者:
    王忠明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内容介绍
    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还有什么能比有效地择取信息更为重要?而在有效地择取信息方面,又有什么能比直接聆听富有创新成果的智者、先知先觉者们力透精髓、巧传内涵的宏论涛涛更有价值?由国家经贸委经研中心正式推出的“中外名家系列讲座”,就是为各位来宾精心设定的一种品味至高的“耳目之娱”——它将以别开生面的精品模式和运作风格奉献给企业界以及社会各界。它竭力追求这样一种境界:激荡人们思考,而不是代替思考,本书为第3集。
展开
精彩书摘
    为减少不良资产,提高银行的流动性,防止出现金融危机,近年来我国金融系统加大了防范风险的力度,实行了一系列改革。<br>    (一)实行稳健的会计制度,加强风险预警 由于我国出现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潜在因素主要是在支付上,因此,为防止流动性出现问题,我们在会计制度上采取了更加审慎的做法。<br>    第一,推广贷款五级分类法,通过资产分类来真实反映贷款质量。所谓五级分类法,即根据企业的还款能力来确定贷款的质量,按现金流将贷款分成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若企业依靠正常业务收入还本付息,则被视为正常贷款;若存在不能正常还本付息因素,则被视为关注贷款;尽管能还本付息,但不是靠正常营业收入,则被视为次级贷款;无法还本付息,即使把抵押物、质押物变现后仍不能偿还的,叫可疑贷款;完全不能偿还的,就是损失。由于我们所面临的主要是支付风险,因此,在贷款质量上就要反映出一个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到底怎样。而过去的贷款是按期限分类的四级分类法,即呆账、呆滞、逾期和正常贷款。实际上,很多未到期的长期贷款很难判断其质量好坏,也很难将其归为某一类。而五级分类法则可按贷款项目的现金流来区分质量,即使贷款尚未到期,若借贷方无正常现金流,也可判断出它可能存在问题。<br>    第二,改变提取呆、坏账准备金的办法。在2001年以前,我们基本上只允许按贷款余额的1%来提取准备金,实际上银行的呆、坏账很多,2001年底我们按四级分类法所公布的呆、坏账比例是25.37%,这是剥离了14000亿不良贷款后的统计数字。若按1%来提取准备金,则根本无法解决银行贷款出现问题后的呆账核销。从2002年1月1日起,财政部改变了银行提取准备金的办法,即按五级分类法可根据贷款的质量从1%提到100%。这就规定了最低和最高的幅度,银行可按企业财务状况来确定提呆账准备金的比例。正常贷款按1%,关注贷款按5%,次级贷款按20%,可疑贷款按50%,如果一笔贷款是损失时,则可按100%来提。这种方法真实地反映出贷款的质量,也使银行能提取足够准备金来充抵可能出现的呆、坏账。由于目前银行的资产质量较差,如果各家银行都按照财政部的规定和国际惯例提足呆账准备金,很多银行都会资不抵债,因为没有那么多利润来允许它提取呆账准备金。<br>    银行不能用老百姓的钱来提取,因为老百姓的钱总是要偿付的。因此,审慎的会计制度给银行未来的发展增加很强的后劲。第三,调整应收利息的核算方法。过去银行实行的是权责发生制,往往将应收未收利息也作为银行的实现收入,而实际上很多应收未收利息在相当长时间内是收不回来的。若将其视同实现收入,则很可能会夸大银行的盈利能力。如果到两年核算期时银行仍不允许将其列于表外,还要按收入交税,就会造成银行的虚盈实亏。随着这几年的改革,我们将银行应收利息的核算方法从两年改成一年,到现在改<br>成了半年,即半年收不到应收未收的利息,就将其列于表外,不计收人。这样能真实地反映银行的利润。<br>    ……
展开
目录
相通(序)/王忠明<br>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风险控制/吴晓灵<br>从统计学看中国经济发展/邱晓华<br>中国入世与经济全球化/龙永图<br>知识经济与跨国经营战略/[美]卡伦·格利弗<br>人世后的中国法律环境/江平<br>中国企业发展战略新思维/钟朋荣<br>二十一世纪世界趋势与中国经济/[法]拉丰<br>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意义/汤一介<br>新东方创业之路及其社会价值体现/俞敏洪<br>再圆香港“购物天堂”梦/刘长乐<br>我的“四种消费品”理论/于光远<br>我的人生观与社会观/王蒙<br>文化转型与竞争力/余秋雨<br>“中外名家系列讲座”百期讲座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